搜索
寒溪幽兰的头像

寒溪幽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3
分享

饱满的雨水

“不上天台山,不算到红安”,天台山位于红安县城北三十三公里处,属大别山山脉的一支,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将其峰顶削山如台,势与天接,因此这山被称作天台山。天台山主峰高817米,由伯台,仲台,叔台,小台组成,这伯、仲、叔、小宛若长幼有序的四兄弟,排列在一起聆听上天的教诲。

当我们到达天台山脚时,雨下得密集起来,穿着雨衣撑着伞,沿着台脚我们拾级而上,潮湿的脚步踏在上面,坚实而悠长,如同一个个明丽的韵脚,起伏在某一首长诗的节奏里。放眼望去,雨水中满山的翠绿似乎浓得化不开,隔着雨帘欣赏着天台山的傲世雄姿,或许这是最美的角度。

上山的路越来越陡峭,不一会就到达石壁上凿有“文脉”两字的地方。相传孔子曾到过这里,我们无法考证,但天台山因其独特的风景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探访。明代理学家户部尚书耿定向,晚年辞官后在这里隐居七年,与弟耿定理,耿定力在此筑“天台书院”讲学授徒,并著有《耿定向先生全集》和《天台文集》等流传于世。明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与耿定向是好友,他一生中到过黄安三次,耿氏兄弟筑天窝书院以供李贽授徒讲学,读书著述。李贽在黄安四年,留下了许多赞美天台山绮丽风光的不朽诗篇,其中《宿天台顶》最为著名。李贽的一些好友也纷纷来此,他们朝夕相处,讲习不倦,如此众多而杰出的文化名人云集黄安,创办书院,讲学论道,黄安的读书求学之风盛极一时,天台山也因此蜚声国内。

经过了一个题有天台山的石门后,一块突兀的巨石被风化成台面,台前有一香炉,这石叫告天石。再往前走不多远,一面绝壁上刻有“复兴民族、挽救国家” 八个大字,这是爱国将领董其武特命人凿刻,以此警醒中华儿女肩上的重任。天台山因其险峻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历代兵家所关注,平时为屯兵秣马之所,战时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吴楚在此争雄,以图霸业;三国司马炎在此雄心大展,图效报国;唐朝薛刚在此屯兵秣马,兴唐灭周;宋末忽必烈在此鏖战挥兵,直取江南;明朝朱元璋斩关夺隘,奠王朝基业;大革命时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两支红军部队在此诞生走出大山,同时还走出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两百多位将军……

随着山的攀高,雾气也越来越浓,这朦胧隐现的天台山断然勾勒出大自然的神秘,又仿佛铺开的宣纸,咫尺间点染若神若幻的世界,让你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越过离垢门、息缘门,至达天门,雨渐渐小了,耿定向题名的这三重门在如丝如雾的雨中显得古朴苍凉,给予我们太多的联想。登上天台山顶,古老的寺院肃穆寂静,香火缭绕,木鱼声声,我们入寺礼佛,虔诚跪地,顶礼膜拜。早在1400多年前,天台山就有佛教踪迹,相传,隋朝创立佛教天台宗的智顗大师来这里讲经论法,誉满中原。出了禅寺,我们围着古寺环走一圈,依山而建的寺庙经过多年的风雨,如一年迈的智者,将他的一切写进沉默和孤独,还有对世事的禅悟,不是吗,那侧面的庙墙上写着偈语“身是我所有,不是我。衣是我所有,不是我。我是谁,谁是我”。我无法诠释其中的玄机,只知道当年老子在此参透天机,得道而去。

站在山顶,雨雾缭绕,看不清山下的景物,更看不见山的全貌,请别责怪这阴雨的天气,山里的水是山地的血脉,而雨水又是这血脉的源泉,这雨水是大自然赐予大山的甘露,滋润着如诗如仙的山脉丛林花草,洗涤着攀登者灵魂中过多的凡尘俗欲。下山时我们仔细观赏着上山时忽略的风景:盘旋迂回陡峭的小路边,或密或疏地附载一些或浓或淡的绒草,像一层层浮动的皱纹,峭壁的岩缝中也镶嵌着许多墨绿色的植物,葳蕤中尽显生命的绚丽和生机,饱满的雨水在这些植物上,像一些调皮的孩子滚动后滴落,或倦卧在绿叶上,晶莹剔透惹人喜爱。

一场雨的濯洗,树更加青翠,一阵雾的氤氲,山更加朦胧,这就是我们雨中观赏的天台山。在山脚新建的天台寺前,我们一行合影留念,此时一些诗句从我脑海跳出:踏着绿色/我们远道而来/伫立在红安天台山门/那些蘸过幸福和美酒的雨水/饱满如王座/我们就是雨中的王子……

2010-7-24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