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顺,文化光芒耀故里
王昌勇(布依族)
云淡风轻的初秋,我重返久别的故乡长顺县广顺镇。我老家属广顺镇,是距离广顺镇政府驻地不过8公里的一个布依族山寨,广顺也算是我的故里了。在我未离开长顺县时,从老家到我成长生活的长顺县城,广顺是必经之地,每次经过广顺,我都只是个匆匆过客,未曾停留下来认真阅读体会它的文明。
这一次重返故里,眼前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我儿时记忆中那街道狭窄,房屋低矮密集的广顺不见了,拔地而起的高楼有序散布在城内。河岸边宽敞笔直的大街两旁是仿古气息浓郁的房屋。绿波荡漾的玉带河环绕过造型别致的南湖秋月亭穿城而流。波光鳞鳞的玉带河边,苍黛青翠的马鞍山下,相距五百米巍然屹立着南、西两座威严壮观的高大城门。城门之内都是青砖灰瓦,斗角飞檐的古建筑,浓浓的古韵,令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明清时代。
是的,我脚下踩着的是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只是我以前对它缺少关注罢了。这次我专门花了一上午时间,走进新建的广顺州署参观浏览,感知它过去璀璨光芒的岁月。我来得较早,最初,州署内只我一个参观,走过脚下的青石板,我独自徜徉在州署内,带着一颗虔诚而又安静的心,慢慢体会穿越千年时光的韵味,感受幽古深远的广顺带给我的静谧和安宁。通过参观乡愁馆,让我对广顺有了更全新深入的认识,我得知故乡广顺历史悠久,是贵州省八大古镇之一,镇内奇山秀水与悠久的历史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四大名塘、十七阁楼,内外八景等。广顺战国时属夜郎国,汉属牂牁郡,唐建今(金)州直至宋代,元代授金竹长官,明初升为金竹安抚司,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设广顺州,清朝仍按州建制。1913年废州置县,为县治,1941年广顺县与长寨县合并,成立长顺县,县府迁长寨镇,广顺降为区治。
而最让我惊叹的是广顺文化的兴盛。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设广顺州开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的293年间,小小的广顺向科举场发起了一轮轮凌厉的攻势,书写了3名翰林,14名进士,96名举人、157名贡生的骄人成绩,出现了但明伦、但钟良父子“但家父子两翰林”,金鼎寿、金鼎梅、金鼎铭、金鼎年四兄弟“金家一门四进士”的盛举,这在贵州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时间,广顺文教蔚起,人才辈出,成为文人墨客荟萃之地。要知道,小小的广顺在明清时期人丁稀少,据《广顺州志》记载,广顺在清朝嘉庆十七年的人口统计为:汉户五千三百九十六户,男妇大小一万八千五百六十九名口。苗仲八千二百五十八户,男妇大小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五名口。汉户就指汉族人口只有18569人,苗仲就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只有67465人,总人口才区区86034人。而8万多人中,占四分之三还多的少数民族当时风教未开,语言上都还存在障碍,更别提读书求学。而四分之一不到的汉人中,因家境条件所限,能读书识字者也是寥寥。因此,当我看到广顺科举3名翰林,14名进士,96名举人、157名贡生的骄人成绩时,自然是瞠目结舌,难以置信。
当乡愁馆内的展墙上那267个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的姓名真真切切地撞入我的眼帘时,我愕然了。看来,对故里广顺辉煌的过去,我以前真是知之甚少,对这些彪炳史册的先贤,我更是失敬了。眼前那一个个令我万分敬仰的先贤名字,仿佛都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浸润着我的肺腑,震撼着我的心灵,我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广顺,居然在明清时期曾经迸发出如此耀眼的文化光芒,这267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宛如历史夜空中绽放的267朵璀璨夺目的礼花火焰,光芒万丈地光耀着广顺这块曾经古老而蛮荒的夜郎大地,在他们的影响下,广顺书香墨重,学风鼎盛,人才辈出。
感知那段岁月,敬佩那段历史。是什么使故里广顺创造了如此耀眼的文化?我在展墙前久久伫立,百思不得其解。离开故里广顺,回到我当前生活的城市都匀后,我还一直在寻找答案。我找来那本《广顺州志》认真研读,结合参观州署所见所感,期望能理出一些线索,随着《广顺州志》一页页地翻开,一行行的文字读过,加以分析研判后,大脑渐渐清晰,我想,广顺文化的兴盛辉煌,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
厚重的历史底蕴。广顺历史脉博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旧石器时代,广顺就有人类居住。广顺是中国历史上神秘的三大古国(楼兰古国、大理古国、夜郎古国)之一的夜郎古国故地,诸多史料和古夜郎土城墙、夜郎四世祖金庸墓、金氏族谱和古夜郎金玺等出土文物都有力地证明广顺这里就是夜郎古国都城所在地。今天,它和消失在沙漠的楼兰古国、已成为著名旅游圣地的大理古国一起,丰富绚丽了中华的民族文化,并成为中国人心里一块当仁不让的历史文化品牌。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留下过厚重而独具区域特色的夜郎文化、土司文化、佛教文化、屯堡文化。神秘久远的金竹夜郎,传承395年的金筑大土司,跨越明、清及民国的广顺州府,富甲一方的黔中粮仓,独具特色的雕刻艺术,都是这块土地上璀璨斑斓、厚重多姿的历史文化精髓。
名宦乡绅的弘文重教。在广顺州存续的301年间,共73位知州主政广顺,他们全部是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到边远闭塞的蛮荒之地的广顺来任职的外省人,皆出自于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其中功勋显著、清史留名的名宦就有20多位。他们到广顺后均坚守“兴文教为抚绥边荒第一要义,文章盛则礼义兴,礼义兴则强悍化”的理念,他们创办书院、设置学堂,培养人才,使广顺士气日开,奇文郁起,对广顺文化的发展贡献殊多。明清时,广顺的教育场馆有文庙、明伦堂、节孝祠、书院、义学等形式。明崇祯十三年,知州柏福兆建文庙,开创了广顺有教育场馆的先河。此后,续任者韩之屏、项惠、刘元轼、王燕、马光裕、李于垣、郑德衍、于潗及乡绅但明伦等先后重建或新建,并增建明伦堂、节孝祠、广阳书院、义学等教育场所,培养人才,为广顺的教育文化奠定了基础。这里最值得崇敬的是知州项蕙,在任三载,廉洁自持,不拿朝廷一分俸禄,生活来源全靠夫人做针线补贴家用,他把朝廷拔给自己的俸禄全部用于节济贫民和发展教育,以致其“死之日,壮丁号哭,老人儿啼,有郑子产之风。囊空如洗,士民醵金以赙,中丞田雯、方伯蒋寅遍谕当事,各捐俸助其丧,乃得扶榇归乡里”,可以说项蕙树立了中国历史上爱民恤民的清官典型。
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设置广顺州,人民休养生息,广顺社会趋于稳定。大规模屯田制的推行,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加上农田引水灌溉技术得到普遍使用,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广顺成为黔中地区重要产粮区之一,土地肥沃,良田万顷,有“陈谷烂米广顺州”的号称。另外,广顺又是川盐入黔基岸盐道的三条重要分道之一的目的集散地,盐道运输带动粮食对外流通。在盐粮经济作用下,广顺进入鼎盛繁菜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成为黔中粮食丰盛、经济富庶的地区。经济的发展自然促进了文化的兴盛。
优越的地理位置。明清时期的广顺州地处黔中腹地,辖地曾包括现贵阳市花溪区的马铃、党武、青岩、燕楼,紧挨着从明朝贵州建省后一直作为省府的贵阳,受省府影响大,文化上较为开化。广顺紧邻安顺、惠水、平坝、紫云、罗甸,东行可达贵阳,西行至安顺,北可达平坝、织金,南走可通都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交通要塞。广顺盐粮经济古道上南来北往的人流,使广顺人的目光变得深远,易于接受新文化理念。
江南汉族文化的影响。明朝初年,朱元璋为消灭在云南的元朝势力及巩固对贵州的统治,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两次派道30万大军“调北征南”,大本营设在今安顺市西秀区旧州一带,紧挨广顺。后又从江南诸省征调大批移民附籍,史称“调北填南”。这些征南将士和填南移民,许多在广顺的马路、新寨等地长期定居下来,他们的后人称为屯堡人。屯堡人给广顺带入了江南汉族文化,兴盛了文风。
莘莘学子的刻苦攻读,相互影响。广顺的读书人在读书求学上是极为刻苦的,许多人甚至达到悬梁刺骨,废寝忘食的程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翰林父亲但明伦的人格影响,才会培养出翰林儿子的但钟良。有了兄长金鼎寿成为进士的启迪示范,才会激励出金鼎梅、金鼎铭、金鼎年三兄弟也考中进士。“但家父子两翰林”“金家一门四进士”的光芒,激励着广顺的莘莘学子刻苦攻读,让广顺文化的火炬越来越光芒耀眼,薪火相传。
以上各方面共同影响,综合作用,使得广顺能在明清时期学风鼎盛,人才辈出,在科举场上屡创佳绩,成为黔中腹地一道璀璨光芒的文化风景线。
掩卷而思,我百感交集。明清时,广顺的文化何等灿烂辉煌,民国后,广顺的文化却没落了,不禁有些感伤。故里广顺曾经辉煌的文化历史,我这个广顺子民尚不太知晓,更不用说外地人了,广顺文化在外的知名度不高,与地方以往不太注重宣传有关。我联想到“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这句话,它阐明了沙滩文化在贵州的地位。沙滩文化的代表就是黎庶昌、郑珍、莫友芝这“沙滩三杰”“沙滩文化”是后人提出的。但是,倘若时光倒流回清朝,广顺的“但家父子两翰林,金家一门四进士”与当时的“沙滩三杰”在文化影响上相较,谁强谁弱呢?当时的人们还会说沙滩文化辗压广顺文化吗?这正如我们拿埃及这个发展中国家与美国这个发达国家相比一样,无疑,今天埃及的文明落后美国十万八千里。但如果回到三千年前,创造举世闻名金字塔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的文明程度又会让还处于赤身裸体、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阶段的北美大陆羞愧得无地自容。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再精彩的戏剧在历经高潮后总有归于寂寥的结尾,而寂寥的结尾正是为孕育下一轮戏剧高潮的到来作准备。我相信,不远的将来,暂时落寞的故里广顺会再次绽放出耀眼的文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