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但明伦
王昌勇(布依族)
一个初秋的周末早上,我重返久别的故乡长顺县广顺镇。我老家属广顺镇,是距离广顺镇政府驻地不过8公里的一个布依族山寨,广顺也算是我的故里了。在我未离开长顺县时,时常在从老家到我成长生活的长顺县城往返途中经过广顺,但大多是一掠而过,未曾停留下来认真阅读广顺的历史,因此,广顺对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我今天游览的地点是广顺州署文化园,原广顺州署于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中毁于战火。2016年,为让具有301年历史的广顺老州署再现当年荣光,长顺县对广顺州署遗址所在的广顺北场老街进拆迁,完全按照当时的原貌在旧址处重建包括广顺州署、但家花园、南城门、西城门、一河两岸景观等占地2.4万平方米广顺州署文化园,于2018年完工。
一条绿波荡漾的玉带河,环绕过造型别致的南湖秋月亭穿城而流。波光鳞鳞的玉带河边,巍峨苍黛的马鞍山下,相距五百米巍然屹立着南、西两座威严壮观的高大城门。城门之内都是青砖灰瓦,斗角飞檐的古建筑,浓浓的古韵,令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明清时代,这就是展现在我眼前的广顺州署文化园了。
我首先来到州署的乡愁纪念馆内参观,徜徉在广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墙上的文字、图片和橱窗中的文物向我娓娓道来广顺悠远灿烂的历史:广顺是贵州省八大古镇之一,镇内奇山秀水与悠久的历史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四大名塘、十七阁楼,内外八景等。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留下过厚重而独具区域特色的夜郎文化、土司文化、佛教文化、屯堡文化。神秘久远的金竹夜郎,传承395年的金筑大土司,跨越明、清及民国的广顺州府,富甲一方的黔中粮仓,独具特色的雕刻艺术,无不留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厚重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大批仁人志士,仅在清朝就产生3名翰林,14名进士,96名举人、157名贡生,出现了但明伦、但钟良父子“但家父子两翰林”,金鼎寿、金鼎梅、金鼎铭、金鼎年四兄弟“金家一门四进士”的盛举。
在一面广顺历年来进士、举人、贡生名单的展壁上,我看到了那个从少年时代就万分景仰的姓名--但明伦。今天,与其说我是来参观游览广顺州署文化园,还不如说是来追寻故土先贤“但明伦”的光辉足迹的。少年懵懂时,常听大人们在嘴边念叨但明伦的威名,因此对这个名字自然是耳熟能详,可但明伦的事迹却只是道听途说地知道一鳞半爪,没有真实详尽地了解。展壁上有一幅但明伦的画像与生平简介,画中的但明伦已是老年,光着头,颧骨高耸,银须飘飘,双眉微蹙,目光忧郁,嘴唇微张,一脸沧桑中透露出忧国忧民的若有所思状。画像下是约150字的简短生平简介。
凝望先贤的画像,读完简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150字的生平显然是不能概括尽先贤辉煌的人生轨迹。参观完文化底蕴厚重的州署,出州署大门往右,走过100多米民族风情浓郁的商业街便到了那曾经承载过但明伦父子荣耀的故居——但家花园。我走进但家花园,接着追寻仰望这位故土先贤高大伟岸的历史身影。
但家花园是但明伦之子但钟良得到皇帝特批恩准修建的一处园林池馆,后毁于咸同战火。恢复重建的但家花园,整体建筑风格呈现出徽式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又融入了苏式园林建筑的特色,呈现出多元化的传统古式建筑风格。花园分内外花园,内花园位于公馆正厅右侧,外花园与内花园相连,位于玉带河中段沿岸。走进但家花园,只见建筑气势恢宏,楼阁白墙灰瓦,朱红门窗,回廊迂回曲折。造型别致的水榭亭台,精致典雅的小桥流水,奇形怪状的岩石假山,构思精巧,布局宛然。园内芳草如茵,银杏树、桂花树等枝繁叶茂,绿意盎然。一园碧水边垂柳依依,浅水处众多美人蕉、昌蒲和飘浮在水面的睡莲盛开着鲜艳夺目的红色、黄色、洁白的花朵,繁花似锦,景色迷人。再现了但家花园当年的宏大奢华。《贵州通史》对但家花园有如下评论:但钟良父亲(但明伦)曾任两淮盐运使,积财数百万,为黔南首富,曾‘以钜金筑园广顺,引河水入城,擅池馆林园之胜,居处优崇,冠冕一时。眼前的但家花园除作为历史文化景点供人游览参观外,现被利用成一家集客房、餐饮、宴会、会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档旅游酒店。
游览中,天空下起细雨,趁在廊亭内避雨休息时,我放下肩上背包,起出里面携带的但明伦所著的《广顺州志》来认真翻阅,结合参观所见所感,但明伦文韬武略的身影在我眼中逐渐清晰起来。
但明伦(1782-1855),字天叙,号云湖,又号惇五,清朝贵州广顺州(今长顺县人)。但明伦出生于广顺北场一书香人家,其自幼聪慧过人,苦读四书五经,深受传统文化熏染,志在科举。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在二十七岁时考中举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但明伦荣膺已卯恩科2甲49名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清朝的翰林院的职责是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史研究室。后来,但明伦之子但钟良也考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成就了“但家父子两翰林”的美名。进入仕途后,但明伦历任监察御史、湖南岳常澧道、山西河东道、湖北襄阳盐法道、郧阳知府、江苏常镇通海道及两淮盐运使(从三品)。其所至之处,查访民情,审旧案,平冤抑,雷厉风行的行政作风、公正廉洁的操守及恤民保民的情怀,颇受百姓好评。在离开郧阳时,当地绅民跪送于泥淖之中。
道光十年(1830)洞庭湖暴涨成灾,大批民众无家可归,缺衣少食。面对民众的困境,但明伦不顾安危,亲乘小舟前往波涛汹涌的灾区视察。他组织人力,放赈救灾,不遗余力,使数万家庭得到安顿和救助。民众感其恩德,誉其为“爱民清官”。
道光二十年(1840)夏,长江暴涨,洪水超过堤防达一尺多,对荆州城形成巨大威胁。但明伦见势危急迅速带领军民筑堤防护。面对大堤缺口汹涌而至的洪水,目睹四处奔逃的民众,他跳上大堤,端坐堤上,慷慨激昂地喊道:“堤决则荆州不保,吾必以身殉之。”他的声音响彻四野,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军民们被这位置生死于度外的地方官所折服,立即停止逃亡。一时间精神振奋,众志成城,军民协力,抬土抬石,堵塞缺口。经过三日的艰苦奋战,大堤终于修复。民众的身家性命得以保障,但明伦在军民心中的地位亦如日中天。
道光廿一年(1841),但明伦升任两淮盐运史。时值鸦片战争爆发,广州、厦门、定海、镇海、宁波相继失守,英军北上,但明伦坐镇扬州,坐容应对,对内镇压土匪,购粮济民,稳定人心。对外动员扬州军民修竣城池,训练壮勇,沿江布防。致使一月之间,英舰徘徊江上,不敢轻举妄动。七月十六日,英军入侵扬州,但明伦亲自率兵杀敌,大败英军并一举收复瓜州,再将英军打出图山关外,水陆肃清,逼英军出海。但明伦带领军民打退英军,保卫了扬州,使扬州及江北数郡人民免遭战祸。扬州人民纷纷题咏颂扬,并绘制“纪德政”八图,名《淮南与颂图》刻石纪念他。之后,但明伦又为扬州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如修城垣,疏浚护城河,填土夯实瓜州崩岸,建造缉私船缉拿私枭。可谓“竭忠殚虑,不遗余力。”
但明伦在外当官多年,却时时心系桑梓。道光十一年(1831),他看到家乡不少穷家子弟无钱读书,立即捐助广阳书院,并捐银于广顺五显庙延师设塾。道光二十六年(1846), 但明伦再次捐资银一千两资助五显庙学堂。多年来,这两所学堂培养出大批的举人、贡生及读书人,为广顺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心愿终有报偿。但明伦对家乡志书的修纂十分关心。他慷慨解囊,集合以金台修为首的三十位修志者,历时四年之久,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道光二十七年(1847),《广顺州志》编成,成为后人研究广顺州历史最权威的史志。
但明伦文学造诣深厚,每当公务余暇之时,他总是阅书、笔耕不已,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治谋随笔》《升沈功记录》《读史管见》《资治通览观要》《耕织器具图说》《白云山迹考》《广顺州志》《自批聊斋》等。特别是他的《自批聊斋》,功夫独到,是文学史上的优秀之作。有研究者认为:但明伦所作评点更加切合小说文体特征,同时关注了文言小说叙事结构和技巧的理论总结,代表了晚清小说理论和批评的“觉醒”,达到了前人所未曾达到的高峰。他被誉为屈指可数的《聊斋志异》评论家。他的许多诗作,饱含了对广顺家乡故土的热爱与赞美,如《咏南湖秋月》:波光不在湖,月光不在天。空明四无碍,一镜双蝉娟。灼灼吐华姿,何处容云烟。对此发清兴,追和南楼篇。如《咏天马呈图》:雄城面离南,群峰四回互。河流绕其前,湖波清不涸。图画俨天成,仿彿龙马负。广顺锡嘉名,千秋保富庶。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扬州,当时但明伦已七十三岁,且长病未愈,然而他强撑精神与盐运使刘良驹会理防务,后随漕督刘殿邦攻克土垒木城。咸丰五年(1855),这位文韬武略的黔中先贤、抗英民族英雄溘然长逝,时年七十五。
纵观但明伦的一生,他的杰出,并不在于其是否位高权重或万贯家财,而在于其是否对国家民族有贡献,是否关心民间疾苦,爱民恤民。在清代,比但明伦官位显赫的广顺籍官员有正二品的云南楚雄镇总兵王惠和山东曹州总兵刘清,从二品的广东布政史的程仁圻,正三品的广西按察史邹峄杰,但他们在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及在故乡的影响力上都远不及但明伦。但明伦说:“做官原非乐事,为官原是苦人”。确实是他对自己为官一生的总结感悟。他以自己的学识才华、人格魅力、卓著政绩、惠政善举,以及抗御外侮的凛然正气,书写了人生光辉的篇章,从而彪炳史册,流芳千古。
这里,略提一下但明伦之子但钟良。但钟良,字小云,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进入仕途后,但钟良曾任翰林院检讨。咸丰九年(1859),母亲病逝,但钟良扶棺回乡安葬。次年,太平军入黔,五月二日,太平军围困广顺州城,但钟良协助官军凭城死守。三日后城破,但钟良阵亡,其家女眷及家丁、雇工、使女等一百三十五口一同殉难,富甲黔中的但家花园也被付之一炬。但钟良被朝廷追赠太常寺少卿。由于其壮志未酬身先死,没有如其父那样留下显赫的功绩。
今天,如问谁是广顺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毫无疑问是但明伦。在广顺,提起但明伦、但仲良“但家父子两翰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了但明伦这位彪炳史册的先祖庇佑,但氏家族源远流长,长盛不衰。时至今日,对人们较有影响的还有我眼下游览的但家花园及酒店,自编自导中国最早的三部长篇故事之一《海誓》的中国电影奠基人但杜宇,香满贵州大地的但家香酥鸭等。“但氏”诠释了一个家族的荣耀与光芒是如何的长盛不衰。
不觉中,雨停了。我走出但家花园,结束了一上午的发思古之幽情,览圣贤之遗迹的心灵之旅。仰望天空,一轮灿烂的太阳从阴云中跃出,闪耀在广顺上空,空中那些变幻无常的云朵似乎幻化为一个老人的面容,这不正是但明伦的英容在凝望着但家花园吗?此时,我想起了这位黔中先贤《咏云峰留迹》中的那句诗:英英犹未散,如见云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