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昌勇的头像

王昌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19
分享

走近建文(上)

王昌勇(布依族)

我是如何走近建文的?我不知道。是在阳光灿烂的清晨?还是寒风呼啸的夜晚?我己记不清了,只记得最早知道“建文”二字是在我童年时听父亲提起的。父亲说在我们长顺县广顺区改尧公社(现更名白云山镇)有座叫白云山的山上庙中住着一位叫建文的皇帝。当时年幼无所,理解能力有限,对父亲说的建文的传说听得一知半解,心中既惊喜自豪,又疑惑不解。惊喜自豪的是我居然没有想到,在我们这小小的长顺居然有皇帝在这里居住生活过,疑惑不解的是一个皇帝住在金碧辉煌的皇宫享清福不好吗?干什么跑到那穷乡僻壤、深山老林的白云山去当和尚呢?从此,建文皇帝模糊的影子便潜藏在我脑海中。

童年时,我还在县电影院门前石阶上看到一些令我叹为观止的龙飞凤舞,造型独特,做工精美的石雕石凳,听大人们说是从白云山上搬运来给县电影院作装饰美化的,都是明、清时期的老古董。当时,在那没有电动机械的时代,石雕完全靠的是人力手工一锤一凿地雕凿打磨。那些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石雕精品展示着高超的手工艺技巧,彰显着森森的帝王之气,在民间难觅,只有在电影中的皇家宫殿才可见到。更让我感受到了白云山的神秘和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建文皇帝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皇帝?让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神往和幻想。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由童年步入中年,我在日渐长大和成人后又陆续接触到有关建文的传说和书籍,并共有三次登临白云山寻访建文遗迹的经历。四十年的情感积淀,建文的身影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心中荫生的建文情结越来越厚重深沉。

作为君临天下,九五之尊的皇帝,历来是受万人景仰、顶礼膜拜的,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皇帝有敬畏之心,这就是我们心中的皇帝情结。我记得在18年前,我第一次到距白云山不远的一个寨子跟朋友随礼去吃人家的喜酒。在坐桌候菜的较长间隙,同桌有一位约80来岁的老人,原本默不作声、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地坐在我对面的条凳上,我觉得年长者人生阅历丰富、见识多,且这个寨子距白云山较近,他一定知道一些建文帝的故事,于是我便向他打听起建文皇帝的故事来。一提到建文皇帝,沉默的老人原本暗淡浑浊的眼神瞬间绽放出明亮的光芒,早先萎靡的神情立时变得激昂起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般聊起建文皇帝的传奇神话来:“……建文皇帝后来在白云山上修炼成仙、长生不老了,他从来没有离开过白云山,直到今天他还在保佑着我们周边十里八乡,让我们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小时候到白云山下放牛打柴时就经常看到他化身成一条金龙,从白云山上空腾云驾雾飞下来在河沟边喝水,他从头到尾全身有20多米长,他的头的比一辆小汽车还大,长着两只长长的角,眼睛像两道闪着绿光的探照灯柱……”。老人越说越激动,越说越神乎奇神,那神情比叙说自己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还要自豪。我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虔诚的,他还没有喝酒,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编造谎话,他只不过是在表达一名朝圣者心中对建文皇帝的万分崇敬。我不想打断他,静静地倾听他聊到上菜开饭,就让老人永远沉浸在自己美好的皇帝梦境中吧。我的心中不也一样珍藏着自己的皇帝情结吗?

寒风凛冽,细雨霏霏的深秋,我重返故乡长顺县,一个人驱车登上白云山。

白云山,海拔1462米,为周围诸峰之最高峰,原为原始森林所履盖,常年白云缠绕,幽静深邃。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抵达白云山考察,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白云山初名螺拥山,以建文君望白云而登为开山之祖,逐以白云之一统志有螺拥之名,谓山形如螺而不载建文遗迹时犹讳言之也……”明正统年间,金筑安抚司(今广顺)安抚史金镛于白云山修建罗永庵等寺庙,并塑建文帝像祀奉。此后明、清两朝多次修葺扩建,从明代就是贵州有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并是贵阳黔灵山弘福寺发源地。自山东南起有白云寺、灵官殿、中殿、大山门、大殿、潜龙佛殿、皇阁等主体建筑共40余间。建筑依山顺势而建,布局自然,错落有致,寺庙斗拱飞檐、雕梁画柱,极为雄伟壮观,白云山上的古迹传说多与建文帝有关。1967年至1970年“文革”期间,白云山上古建拆毁殆尽,古树砍伐殆尽,仅遗存天子洞、跪并、紫荆潭、棋盘石、龙爪道、石钟、石鼓景观。1996年至2005年陆续修复大雄宝殿、观音殿、潜龙阁及两铺厢房。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1985)94号文公布其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我第三次上白云山,第一次是与朋友,第二次是与家人,这一次我是独自一人。我想,一个人才好静静地探寻,发现,感知,体会建文当时的肉身和精神世界,多来一次,我就会更进一步地深入建文的内心,更好地读懂、了解、认识建文。我前两次上白云山是在万物勃发的春天、夏天,并且游人较多,而这次是在深秋,山上的游人寥寥,寂寥的白云山让我更能感悟出建文当时的凄凉与落寞。我徘徊踌躇在每一处建文遗迹间,慢慢地寻找、细细地体会建文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心灵跨越六百年的时空,与建文在白云山的苍茫天地间交流对话……

建文,你是跌落龙椅,亡命天涯的落魄之君,而我是人生坎坷,郁郁寡欢的失意之人,我与你算得上同是天涯沦落人,两颗凄苦的心灵应该能更好地交流沟通吧!建文,经过四十年来积淀的对你的深厚情怀,经过多少次对你的向往、探寻、考证、唏嘘、感伤,我对你的生平事迹已基本厘清,现在,就让我走近你,感知你跌宕起伏的人生,倾听你凄凉悲苦的内心吧!

你——朱允炆(1377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1402年7月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为什么你祖父朱元璋会将皇位隔代传给你?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你父亲太子朱标病故,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但是你大哥朱雄英早故,朱元璋看你表现的十分孝顺而很是喜欢,立你为皇太孙。因而朱元璋驾崩后,你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

作为年轻皇帝,你“少聪慧,能文章,惜仁慈,至而刚断歉”。毫无治国经验,且不说和你的祖父朱元璋相比,甚至比起你的叔父们,你也缺少帝王的雄才大略和坚强的性格,作为皇帝,仁慈善良是你最致命的缺点。尽管你积极实行理想的仁政,在位期间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推崇文治,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削夺藩王的兵权,史称“建文新政”,但这些变革尤其是”削藩“触动了藩王的利益,使你招致了政亡人熄的后果。你的二十三个藩王叔父都手握兵权,其中势力最大的四叔燕王朱棣早就对皇位虎视眈眈。本来,你完全有机会诛杀朱棣,可你宅心仁厚,错失良机。当初你在即位后,燕王朱棣来京入朝时,他自恃皇叔身份,登陛不拜。监察御史曾凤韶弹劾其不敬,户部侍郎卓敬也密奏,以燕王“智虑绝人”,建议将他徙封至南昌软禁,但都被你以“骨肉至亲”,婉言拒绝。作为帝王,你完全可罗织罪名以朱棣大不敬或意图谋反为由,将之诛杀,以绝后患。可你却放虎归山,让他逃回北平,招来日后的杀生之祸。建文,作为帝王,你真不该心慈手软,犯下当断不断,必有后患的错误,想必后来你一定悲泪洗面,悔不当初吧?

至高无上的皇权总是令人疯狂追逐的,历朝统治者为夺取皇位和坐稳皇位不惜骨肉相残,历史上杀父夺皇位的有:刘劭、拓跋绍、杨广、朱友珪。为巩固皇位杀儿子的有: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雍正帝。杀兄弟夺皇位的更是不胜枚举。历史上那些丰功伟绩的帝王,那一个不是六亲不认,心狠手辣?就连被誉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弑兄屠弟,逼父夺嫂,手中沾满了亲人的淋漓鲜血。

谁让皇权最诱人?最是无情帝王家。与父子相残相比,你四叔朱棣推翻你篡位又算得了什么?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挥二十万虎狼之师南下,历经3年多征战,朱棣屡战屡胜,而你屡战屡败,1402年7月,朱棣大军包围京城南京。你被困宫中,而后皇宫内突然燃起大火,有人说你与马皇后及太子死于焚烧大火,也有人说大火中身着龙袍被烧得无法分辨的那具尸体不是建文你,而是有太监穿上龙袍替你而死,你已秘密出逃。可惜当时没有DNA签定技术,无法签别死者身份,你究竟是葬身火海,还是秘密出逃?造成了至今仍无定论的千古悬疑。

朱棣喋血的锋刀已经挑落了你头上的皇冠,江山易主,皇位争夺的血雨腥风,使无辜民众生灵涂炭。朱棣纂位后疯狂地屠杀了你原来的旧臣遗老,齐泰、黄子澄、景清等大臣先后被杀,明朝第一文豪方孝孺更是被诛十族,加上三年战乱死亡的无数将士及百姓,大明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造成“靖难之役”的大浩劫。

史海百年几勾沉,岁月沧桑了无痕。六百年后的今天,史学界更倾向于你已秘密出逃这一观点,而支撑这一观点的最有力证据就是你奉先帝遗命,假扮僧人从南京秘密出逃,为躲避朱棣的追杀,你亡命天涯,瘴雨蛮烟,深林密箐,惟望白云而行,遂至此。遥见白云起于东南,迹之至罗永寨,其白云笼罩处,一山巍然,方广百亩,俯窥万峰朝拱,俨若禁卫森严。你喜曰:“此吾托足处也。”遂结庐,名“白云山”。

我故乡的白云山当时是人迹罕至的蛮夷之地,为避人耳目,你在罗永庵当了和尚,在白云山隐居起来。天意弄人,你跟你祖父朱元璋的人生剧情完全相反。朱元璋最初是和尚,后来凭借其纵横驰骋、气吞山河的王者气概,打下了大明江山,由和尚变为皇帝。而你却由于心慈手软,当断不断,大好江山拱手让人,由皇帝沦为和尚。

我站在白云山巍,独立寒秋,纵目四顾,远处万山环绕,层叠不穷,如拱如揖,如俯如跪,如护卫,如羽仪,如城堞,如阵马,迴环数十里,拱卫着白云山。白云寺的红墙黄瓦在微雨迷濛、绿树掩映的山腰中如烟如缕,寒冷的秋风卷起片片落叶,满目的凄凉萧条。凄风冷雨中,遥想六百年前的你,孤苦伶仃、苟延残喘地偷生在深山老林中,是何等哀怨忧愁。

佛门宽广,普渡众生,你虽剃度为僧,但罗永庵只安得下你的肉体,却容不下你的灵魂。你每天虽然煞有介事地敲着木鱼,念着佛经,参禅打坐,可你那亡国之君的凄凉悲苦的心结仍未解开。你毕竟是九五之尊的皇帝啊!至高无上的皇权威严与荣华富贵岂是说忘就能忘得了的?你身着龙袍,出入奢华凤辇,禁卫军护驾开道,百官跪拜,君临天下的尊严与风光还恍惚昨日,犹在梦中。而一梦醒来,龙袍、凤辇、百官都已随风而逝,无可奈何花落去,呈现在你面前的只有身上的僧衣、木鱼、经书。你苦笑地看着罗永庵的茅屋,纵目白云山前的万山迴环,遥望北方的故国京城,每一个清晨与黄昏,陪伴你的只有山上的群鸦,由皇城禁宫联想到现在惶惶不安躲避追杀的悲苦境地,昨日甜美的记忆成了今天惶恐的忧伤。建文,你哀伤愁苦的身世与心境跟先你四百年前的那位亡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何其相似,真是“茅屋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啊!触景伤情,你悲泪长流,无限哀愁地长叹:

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茅屋与团瓢。

南游嶂岭千层拱,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装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日归何处?惟有群鸦早晚朝。

从白云寺后公路边沿着青苔丛生、被人长时间踩踏已起伏不平的石阶梯再往山上攀登100多米,穿过两旁山岩上密布的树林,在一块山间平地上有一座红墙灰瓦的大殿巍然而立,这便是专门供奉建文你的潜龙阁。因大门紧闭,我不得入内(里面有你的塑像)。殿门、房柱因长年日晒雨淋,色泽已经十分斑驳褪色,房顶的瓦楞上已长出多丛荒草,殿前有一口供人们敬香拜佛的大铜炉。这里只有我一人,比起下面的白云寺来清冷了许多。

在潜龙阁左边山后有一个石洞,洞口处用方石块垒砌成拱门形状,上面镌刻着“天子硐”三个大字,尽管名字至高无上,但洞却简陋不堪。洞口经风雨长年侵蚀,潮湿晦变,布满青苔,洞高2米2,深6米,洞中只有一块2米长的平整巨石,据说是你睡觉的床榻。传说,在洞壁上有漏盐、漏米二石罅,会流出米盐,用之不竭,供你生活所需,徐霞客称米洞。但我仔细寻看,洞内那来什么米洞盐洞?这不过是寄托人们对你美好意愿的谎言罢了。

驻足在黑暗狭小、阴森潮湿的洞内,透过手机灯光看着那块冰凉、坚硬的巨石,我无法想像,你养尊处优的万金之躯如何安睡得下?而此前,在皇城寝宫内,罗幔香榻上,丝帛暖被下的你,每天都有不同的绝色佳人临幸伺寝,软玉温香,夜夜春宵。秀丽端庄的马皇后、兰质蕙心的贞妃、艳若桃李的淑妃、明媚妖娆的云妃……统统都已“从此音尘各消然,青山如黛草如烟。”江山社稷己陷落朱棣之手,六宫粉黛、环肥燕瘦己尽被朱棣揽入怀中,尽情欢乐。而你却长年栖身在这黑暗狭小的山洞中,不光承受蚊虫的叮咬,更要时刻提防毒蛇猛兽袭击,曾经无限美好的依恋成了你不堪回音的痛苦回忆,这暗无天日、提心吊胆的日子让你感慨万千,悲从中来地哀叹:

风尘忆昔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夜水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未完待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