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昌勇的头像

王昌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16
分享

冬访甲秀楼

王昌勇(布依族)

寒风凛冽的早上,我在贵阳市区乘坐公交,到站台下车后,按照手机导航的提示,再步行约6分钟,终于来到令我仰慕已久的南阳河上的甲秀楼旁。

甲秀楼,位于贵阳的母亲河南明河渔矶湾畔翠微巷8号,耸立在南明河中一块巨石上,一水蜿蜒,景趣天成,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自贵阳建城以来,这一带就有霁虹桥、观音寺、武侯祠、渔矶园、南园江阁、远条堂、石林精舍、甲秀楼、浮玉桥、涵碧潭等名胜古迹五十余处和“虹桥春涨”“鳌矶浮玉”“九眼照沙洲”“涵碧流莹”“武乡斜阳”“鹤梧来风”“澹花空翠”等景观数十处,由此形成了贵阳城南胜迹,其中甲秀楼、浮玉桥、观音寺、翠微阁、涵碧潭、霁虹桥、芳杜洲、武侯祠被称之为“小西湖八景”。现景区由甲秀楼、浮玉桥、涵碧亭、翠微园等部分组成,集楼、台、亭、阁、桥而成,无论从规划布局还是建造功能上,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2006年5月25日,甲秀楼作为“文昌阁和甲秀楼”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甲秀楼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在全国来说,比起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腾王阁、山西鹤雀楼这“四大名楼”来,甲秀楼名气稍逊,但甲秀楼乃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名楼,在贵阳乃至贵州却是闻名遐迩,人所共知。

走近甲秀楼,近距离地观摩、拜谒、感知她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我多年的向往。甲秀楼这个名字及她的形象嵌入我的脑海已有40年了。我的家乡长顺是个距贵阳80多公里的小县城,80年代初,母亲在县城最早开了小卖部,经营烟酒糖食,从那时起,我便熟悉了一种名叫“甲秀”的香烟和它烟盒上一座跨河拱桥上三层尖角楼的甲秀楼图画。当时的甲秀烟是贵阳卷烟厂出产的,软盒包装,短支无过滤嘴的四角一包,长支带过滤嘴的6角一包,在当时已是市面上最高档的香烟了,当时的农村群众,经济条件差的抽一角钱一包的“合作”“向阳花”,大多数抽二角一包的“蓝雁”“银燕”,极少数抽三角钱一包的“朝阳桥”。抽得上“甲秀”的只有国家工作人员及部分县城居民,当时,抽“甲秀”也算是种身份的象征。从那时起,三层尖角楼的甲秀楼成了我心中神奇的仰望,我渴望着有朝一日能登临其上,饱览她的丰姿。成年后,有时到贵阳,也会在乘车途中遥望甲秀楼,从她身旁擦肩而过,但由于一些锁事,却一直未能停留下来,近距离地走近她,欣赏她,感知她。

今天,我终于走近了我梦寐的甲秀楼。我是从南明河北岸西湖路一侧河边广场开始甲秀楼探访之旅的。北岸边赫然矗立了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书“城南胜迹”四个大字。因天气寒冷,河边行人并不很多。有一位须发皆白,红光满面的大爷,伫立在寒风中气定神闲地放风筝。我与老人寒喧,得知老人年已八旬,自退休后二十年如一日,只要不下雨,都会到这来放筝。他说他喜欢甲秀楼这片闹中取静的优美环境,放风筝可以令他视野开阔,陶冶性情,延年益寿。话别老人,我便往河中那座白石拱建的石拱桥“浮玉桥”走去,浮玉桥全长90余米,横于南明河上,贯通南北两岸。该桥原为九孔,称“九眼照沙洲”。后因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仅能见七孔。桥上有画栋飞檐的涵碧亭,亭北侧两根石柱上有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上行。亭南侧两根石柱上有对联:银汉浮空星过水,玉虹抱雨雁横秋。可以想见,几百年前甲秀楼的河两岸应该是诗情画意、优美迷人的乡野风光。

在桥上,有三三两两的外来游人在用手机自拍打卡,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甲秀楼之于贵阳,是地标性的建筑。对于外地游客而言,到贵阳而不到甲秀楼,怎么说都是一种遗憾。站在桥中往左右河中一望,南明河由于泄水,河水较浅,但见清波潺潺,水底砂石水草清澈可见。10多只雪白的白鹭因为天冷,耷拉脑袋,缩成一团,一动不动地站立浅滩上。完全不惧怕桥上、河边来往行人,显然它们是这里的常客,已经将这里视为自己的家园。人与动物和睦共处,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着林城贵阳的美好。

我踩着脚下一块块光滑古老的石板,一步步走向甲秀楼,恍如进入那段古老的历史,去触摸那久远的过往,去领略甲秀楼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河心“鳌矶石”处,甲秀楼便是以此巨石为基而建。楼阁三层,朱门灰瓦,层层收进,三檐四角攒尖顶,高22.9米,翘然挺立,端庄典雅。一楼为石木结构,由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塑花石栏杆。二楼、三楼为为纯木结构。甲秀楼正面三楼窗上从右至左悬挂苍劲大气的“甲秀楼”三个黑底金色大字匾额。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烟窗水屿,云水苍茫,在周边古建筑及绿树、藤萝陪衬和南明河天水倒影下,宛如画中,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说到甲秀楼,不得不提到江东之。江东之是安徽歙县人,万历24年(1596年)出任贵州巡抚。在4年任职期间,他对贵州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购置官田,积资济贫,助寒士“锐意向学”,为贵州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后人能够铭记他,却是明万历26年(1598年)江东之于城南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立于渔矶烟水之上,跨乎长桥垂虹之间”,取“科甲挺秀,独占鳌头”之意,这便是甲秀楼的来历。自有了甲秀楼培风气,出人才,贵州出现了三个状元,一个探花,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甲秀楼建成后,几经毁损,数次重建,其中,田雯举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田雯是山东德州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也是著名的藏书家。在贵州任巡抚期间,他见贵州经济文化落后,遂致力于发展当地文教事业,增建县学,整修书院,奖掖黔中人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主持重建甲秀楼,在他的推动之下,黔省“文风日盛”。田雯在《重修甲秀楼碑记》中说得明白“江公当日知楼之有关于黔,而皇皇为之,且有关于黔之人才风气,而以甲秀名之,其用意深矣!”甲秀楼所标榜的是崇尚文化、培育人才的风尚。甲秀楼兴建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周边各个时代办书院建学堂兴学校,教化学子、培育人才的事业一直在延续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可以说是教风最盛、人才辈出的时代。

戴好口罩、经过一番量体温,出示健康码,网上登记参观后,我方才获准入甲秀楼。走进一楼,厅内面积并不大,约五十平方米,厅正中是一面巨大的含有甲秀楼、浮玉桥、涵碧亭、翠微园等微缩模型,罩着玻璃的景区沙盘。甲秀楼建成之后,便是贵阳市民游玩寻乐的首选之地。来此品茗弈棋、唱和交流的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甚多,故而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吟咏佳作。楼内玻璃展台及墙上、立柱上都陈列、展示、悬挂着众多甲秀诗联题咏、书法雕屏,以飨游人读者。潘德微《玉树亭诗文》:嶙峋一片石,独立水中央。鳞甲秋风劲,楼台夜月凉,烟波同浩渺,云树共苍茫。尽日临流坐,沧浪意更长。吴达善《壬午仲春登甲秀楼》:为寻胜地一登楼,四面云山尽入眸。多少春光题不出,栁烟轻宕小桥头。鄂尔泰《登甲秀楼》:炊烟卓午散青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闻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

这些诗文不少是赞美甲秀楼周边的自然风光,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境界。更有清代贵州官员易佩绅深怀忧患意识,忧国家之安危,忧百姓之苦乐,将个人的身世是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发出振兴国家必须依靠出类拔萃的有才之士概叹的对联:风尘莽荡此登楼,问两游郡县,休戚何如,忧乐莫忘平日志。身世苍茫一搔首,叹万里江山,古今多故,安危须仗出群才。这对联有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思,也有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沉痛。这是易佩绅的自警、自律,也是对世人的告诫。

而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孙髯翕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刘蕴良所撰206字长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上联书写贵州的山川胜景、地理风貌,下联追忆了贵州历史。全联胸襟开阔、气魄雄伟,用优雅华丽的文字将贵州的壮丽、甲秀楼的秀美呈于读者眼前。更是大开大合、纵论古今,充分表达贵州人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是赞美贵阳、热爱贵州的好教材。长联长短相见,对仗工整,不单以字多闻名,更是以恢弘气势取胜,高雅的文学内涵堪称千古一绝,是贵州民族文化的瑰宝。甲秀楼长联和昆明大观楼长联、成都望江楼长联,鼎足而立,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长联之一。

此联的作者刘蕴良,清道光24年(1844年)生于贵阳龙泉巷一个“翰林第”的书香人家。于同治戊辰年中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他学识渊搏,才华出众,却性格孤傲,不愿同流合污。后因得罪上司,被参革职,“永不叙用”。在断绝仕途之后,他游历各地十余年,于光绪15年(1889年)前后返回故里,以行医及授徒为业。这样的经历,使他阅尽人生,洞明世事,胸中格局自然与众不同,才能够写出如此气势不凡、蕴意深邃的千古长联。

回眸岁月,感悟历史。能工巧匠赋予了甲秀楼建筑、形态的外表美,历代文人墨客的吟咏书法赋予了甲秀楼意境、精神的气质美。四百多年的世事变迁,甲秀楼南明河两岸原来低矮的草木农舍,田野阡陌,河中的渔舟晚唱早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甲秀楼历经明风清雨,风蚀火烧,数次重修,如今依旧矗立在清水荡漾、波澜不惊的南明河中。而江东之、田雯、刘蕴良、易佩绅等先贤们却已经作古,而不灭的却是传承四百年的人文精神。无论是江东之“科甲挺秀,独占鳌头”的初衷,刘蕴良“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的眼界,还是易佩绅“忧乐莫忘平日志,安危须仗出群才”的情怀,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甲秀楼的人文时代精神。

四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四百多年的人文积累,甲秀楼经历着漫长的成长与演变。当神奇悠远的甲秀楼风姿绰约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她其实已经化为阳光春风,光照千秋,温暖人心。后人游览甲秀楼,已不是仅仅欣赏甲秀楼的巍峨秀美,更多的是体验先贤们留给后人的精神文化遗产。甲秀楼作为贵阳地标,见证着贵阳古今变迁,讲述着当地人文故事,沉淀着城市厚重的历史,蕴涵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精华,诉说着文脉传承。她在贵阳人民的呵护下,巍然屹立于南明河上,成为贵阳城市生命的象征,成为贵阳最强有力的“文化代言人”。

如今,甲秀楼不仅是一座楼,更是成为贵阳乃至贵州人的一种历史情怀,一种价值理念,一种精神信仰。甲秀精神在历经时代沉淀的创新发展后,与当前“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继承发展的。凭着新时代贵州精神,贵州这个不沿边,不沿海,无平原支撑的西部内陆省份,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贵州,不再是别人口中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的笑柄,不再是边远蛮荒,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贵州在西部省区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第一个普及5G通迅,高铁路网密度西部第一,经济增长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贵州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迈着坚定而有力的步伐,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谱写许多西部乃至全国的“第一”。贵州速度,贵州模式,贵州经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又一个教科书般的成功案例颠覆了人们对贵州的记忆,刷新了人们对贵州的认知。不久前的贵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实施“强省会”行动,加快推动贵阳贵安产城融合发展,着力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加快提升贵阳的首位度和城市影响力、发展带动力、区域竞争力。支持各地找准特色优势,加快自身发展,共同谱写全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声部“大合唱”。贵阳将会更快速高质量发展,贵州的未来将更灿烂辉煌!

我走出甲秀楼时,原本阴沉的天空竟露出了些许阳光的笑脸,阳光照耀下的甲秀楼熠熠生辉。天空中,方才广场上老人放的风筝已经在原来的高度上迎风抉摇直上,高高飘飞为天空中几乎看不到的一个小黑点。我相信,“十四五”新时期,贵阳乃至贵州的经济定会像那高飞的风筝一样,借力于贵州人勇于改革探索的东风,在经济发展的天空中乘风直上,展翅飞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