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昌勇的头像

王昌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12
分享

不朽的丰碑

王昌勇

四月下旬一个微雨轻寒的早上,我前往故乡长顺县萧国宝烈士陵园,缅怀“中国的马特洛索夫”萧国宝等英烈忠魂。

萧国宝烈士陵园位于长顺民族中学校园内,操场右边两座青山的怀抱中便是烈士陵园,占地20余亩。黑柱白檐的三连拱大门,门檐正中是一个大红五星和“革命烈士陵园”六个红色大字,门上悬挂着一幅“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红底黄字标语。从大门走进陵园,中间是一条宽8米走道,两旁为绿草如茵的大草坪,左为小山坡,右为蓑衣坡,山上三座六角红柱小亭遥遥相望。两山之间,遍植百年树龄的翠柏、苍松、楸树。正值楸花绽放时节,一棵棵高大笔直的百年楸树上朵朵如风铃般的粉红色楸花满树绽放,连缀为空中的一片粉红花海。

进陵园约100米便来到“解放长顺烈士纪念碑”前,纪念碑用青石堆砌,碑座为四级台阶,四方八柱石栏杆,碑身为三棱形塔式。与其它地方的纪念碑相比,虽不谈不上奢华高大雄伟,但抬头仰视,碑身形如一柄步枪上的刺刀,直插灰白苍穹,碑身上镌刻“解放长顺烈士纪念碑”9个血红大字,让人感到神圣庄严。碑前摆放着清明节时干部群众进献的10多个花篮。

革命烈士纪念碑后再往里走约100米,上5级石台阶,进一座弧形石拱门,便到了安葬烈士遗骸的墓地区。拱门上石过梁上写“萧国宝烈士陵园”7个血红大字,两侧石柱上写着一幅血红对联“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烈士精神永垂不朽”。墓地正中便是萧国宝烈士四方形圆顶石墓。我怀着虔诚的瞻仰之情来到萧国宝烈士墓前,来到英雄灵魂安息的地方。墓基每边长约3米,整座墓高约2米,墓在1.1米高后收缩为圆形覆盖着红五星的墓顶。墓前立双龙戏珠的墓碑,高约1.8米,上镌刻着红五星和“萧国宝烈士之墓”及烈士籍贯、所在部队与职务、牺牲时间、荣誉等字样,墓前摆满了干部群众敬献的花篮、花圈和鲜菊花。我将手中的一束鲜花敬献在墓碑前,肃立默哀。

在萧国宝烈士墓后方,有48个分四排排列的长方形烈士石墓,每个墓穴长约3米,宽约1.6米,高约1.1米。每个烈士墓都记录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有前来瞻仰的人们敬献的鲜花。我仔细察看墓碑,除了4位长顺籍烈士,其余都是河南、江苏、四川、察哈尔、江西等外省籍烈士。其中以河南籍烈士最多。而有10来块墓碑上居然没有烈士的姓名等信息,仅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团某营尖刀班战士”字样。这绝不是当时安葬的人们粗心大意,而是战斗实在太过残酷惨烈,使得这10来位烈士血肉模糊,面目全非,己经无法辩认是谁了。这里的每一位英烈,当年怀着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奉献,为革命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以解放全中国为己任,视他乡为故乡,为长顺的解放事业英勇捐躯,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值得长顺人民永远铭记和瞻仰!

我入园时,偌大的园内只有我一人,除了斜风细雨和偶有几声鸟鸣在林中划过,接着便是长久的沉寂,陵园为烈士而肃静。我在墓地中缓缓穿行,眼前没有纷飞的战火,只有墓碑林立,松柏婆娑;耳畔没有枪炮的轰鸣,只有寒风吹动松林的阵阵松涛声和树上小鸟的脆音;脚下也没有烧焦的土地,只有墓草凄凄和那东一簇西一簇地依偎在墓穴边生长的野兰花。纷纷扬扬的雨丝、如泣如诉,那是苍天在为烈士默哀垂泪。在风雨中漫天飞舞飘洒的粉红楸花的“花瓣雨”洒落在每一座石墓上,沐浴着49个长眠的英魂,沐浴着我的身心,将我的思绪熔化,融入这方土地,融入这片肃穆庄严的浩气长空中。

我必须感谢那两块默默站立在路两旁柏树下、历经风尘的“解放长顺烈士纪念碑文”和“斗蓬冲歼敌纪念碑文”石碑。是它们用一个个由生命镌刻成的文字把71年前那段悲壮的故事向我娓娓道来,将距此东南80里外的睦化斗篷冲剿匪战中那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一幕幕再一次展现在我眼前……

1950年,贵州全境基本解放,但在一些地方人民政权立足未稳,这给了土匪可乘之机。当时贵州最大的一股土匪势力是曹绍华。曹绍华解放前曾在贵州讲武堂投身入伍,进入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学习,后加入了中统,是贵州中统特务头子韩文焕的得力助手。历任保安大队长,广顺、长寨、惠水、贵筑、安顺、紫云、平坝、罗甸八县联防主任,清镇、平坝、修文、黔西、织金五县游击司令等职。贵州解放之初,曹绍华在广顺等地召集国民党残兵和土匪武装,建立了所谓的“贵州人民反共自卫救国军”,人数一度达到上万人,妄图实现其“反共救国”的美梦。曹绍华在长顺威远地区建立了司令部,下辖7个师,其中第一师师长曹家儒,第二师师长为张继华,第三师师长为左礼华,第四师师长为宋绍文,第五师师长为曹玉清,第六师师长为谷易生,第七师师长为韦毓英,曹绍华自称是总司令。他带领一众土匪四处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涂害生灵、无恶不作,成为贵州最凶恶的一股顽匪。并公然进攻解放军部队,曾一度攻占惠水县城、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杀害贵州大学军代表和65名农学院学生,祸害一方百姓。并妄图攻打省会贵阳,危及人民政权。

鉴于曹匪猖獗,5月中旬,贵州省为了将他抓住,专门发出了建国之后的第一张通缉令。贵州军区调动全部部队来围剿曹绍华,展开贵州剿匪史上范围最大的一次合围,司令部一共集结了140、151、138团和贵阳军分区所属两个侦察营及17军随校两个营并配属1000名民兵,在长顺、紫云、惠水三县近1000里的包围圈中开展铁壁大合围。1950年10月30日,司令部下达了总攻命令,解放军步步为营,包围圈逐渐缩小,很快便消灭了除曹绍华之外的另外几股匪患。11月13日拂晓,解放军140团1营武工队共78人在6天内行军560里,追剿曹绍华残匪400余人到长顺县睦化斗篷冲一带的苗岭深山中。

78名勇士中,就有英雄萧国宝您!今天,让我再次走近您、感知您、敬仰您。1927年10月10日,您生于四川省南江县新民乡灌坝村一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徐学义,母亲雷金秀,您排行第二,上面有个姐姐。父母企盼您健康成长,给您取名徐永寿。1941年,您添了一个弟弟。不久,父亲不幸去世,生活更加困难。母亲无力养活你们姐弟几个,忍痛将13岁的您过继到了邻近的萧仕明家,改名萧国宝。由于您心地善良,十分勤快,加上与妹妹萧国珍相处得融洽,不久,经人撮合,养父母把您招为女婿。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47年3月17日,当您还沉浸在与萧国珍刚刚完婚的喜悦中,国民党军队就强行抓您去当兵。因不愿给国民党军队卖命,您曾逃跑几次,但都被抓了回来。有一次,连长命令士兵将您捆起来吊到树上轮番毒打得昏死过去,还要把您拖去活埋。后经围观的老百姓跪下求情,您才免一死。

1949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强渡岷江,攻占乐山峨眉。您毅然参加起义,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0团一营二连一排二班。加入解放军后,您进步很快,1950年7月,您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一连一班副班长。到10月剿匪部队在黄平旧州整训时,您已立了六次连功,二次团功。在第140团召开的庆功大会上,您所在的班,被命名为“剿匪英雄班”。您被评选为全团的“一等战斗英雄”;在庆功会上,您热泪盈眶地说:“我没有什么值得荣耀的,是党救了我,培养了我,我所取得的一点成绩都应归于党!我发誓为党的事业,人民的解放而努力奋斗!”随即您从怀里掏出一块毛巾,那上面有您的鲜血写着的几个醒目大字——献身于党。

铮铮誓言,热血铸就。您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斗篷冲是一个300米长的山沟,四面是陡峭的高山,地势险要,只能从东、西两个垭口进入。当时,按力量对比,解放军武工队只有78人,而曹绍华匪部却有400余人,力量对比是一比五。若等其他武工队赶到,又怕曹匪溜掉。教导员李继田当机立断,决定趁曹绍华还未知晓情况,给他来个突然袭击。萧国宝所在的一班从东面垭口正面突进。当向前冲锋时,敌人居高临下,在险要地势上用机枪扫射,拼死顽抗,企图突围。硝烟滚滚,喊杀震天。一个个年轻的躯体冒着匪徒的枪林弹雨,用血肉筑起一条通向正义、通向胜利的前进之路。您在击毙曹匪的“参谋长”马启忠后,您不幸腹部中弹,身负二处重伤,当即昏倒。短暂的昏迷喘息后,您看到了一名名战友陆续倒在山头匪徒疯狂的机枪火舌下,被压制在山腰下。您的双眼喷出了怒火,一个神圣的信念支撑着重伤疲惫的您坚强地撑起。您丝毫不顾流血的伤口,鲜血淋淋的躯体迸发出超凡的力量,义无反顾地艰难朝着山头曹匪的机枪继续匍匐前进。一步、二步、三步……接近机枪时,您以惊人的毅力高喊:“同志们,冲啊,活捉曹绍华!”随即拼尽全身最后的力气,英勇地向那疯狂的机枪口扑去。“嗒嗒嗒!嗒嗒嗒!”,敌匪的机枪发出最后罪恶的嚎叫后被堵住了,您身中七弹,仍死死抱住机枪不放,壮烈牺牲,年仅23岁。战友们冲上山头,毙匪208人,其余溃散,捕获匪首曹绍华。

硝烟散尽,斗蓬冲山上奏响了嘹亮的凯歌。您脸露胜利的微笑,从容地倒下了,您伟岸如山的身躯永远安祥地倒下了。而一个不朽的精神、一个伟大的英魂却从此在长顺这块热土上冉冉升起,在贵州乃至神州大地上光芒万丈,熠熠生辉。

3天后,恶贯满盈的曹绍华在贵阳被执行死刑,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斗蓬冲战斗创下了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您以身躯堵机枪的壮举很快在全国传开,新华社以《马特洛索夫型的剿匪英雄——萧国宝》为题,发表了长篇通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前往长顺摄制了纪录片。贵州省军区追授予您“模范共产党员”、“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西南军区将您所在的二连命名为“萧国宝英雄连”。

您的英雄事迹,历史不会忘记,长顺这片土地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1951年1月,长顺县各界召开追悼大会,赶建了“萧国宝烈士陵园”,将您和战友的遗骸安葬于内,供人瞻仰缅怀。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0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命名其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您的家乡四川省南江县也为您建了纪念馆。您的事迹被编入《辞海》、《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等书籍。

今天,萧国宝烈士陵园已成为长顺县党员干部开展党史教育、增强党员意识、强化党性煅炼、“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最好课堂。成为对各族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和道德情操的最好场所。每到清明节,萧国宝烈士陵园内人流如织,长顺县各族干部群众到英烈墓前敬献花圈、花篮,凭吊英烈。据管理人员说,今年清明节期间,前来瞻仰凭吊的县内外干部群众近2万人次,为历年之最。大家共同缅怀英烈,汲取奋斗中的不竭力量,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憧憬无限美好的明天。在我瞻仰的后半段时间,不时有手捧鲜花的凭吊者前来瞻仰祭奠。

如今,我再次肃立在这生与死的交汇点上,您静静地仰卧在方形圆顶的巨大石墓里,我凝望墓碑,凝望看不见的您,心灵与心灵在用目光对话。风从这生命的谷底刮过,拂去历史的尘埃,我已深深地体味到泥土下鲜血的腥味:鲜血染红了那面不倒的军旗,染红了墓碑上那耀眼的军徽,染红了您的英名。我的手指抚摸着墓碑,抚过每一个字,抚过每一块墓石,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壮感从指尖弥漫到全身,我的血脉在汹涌奔流,我的心灵在悸动地颤抖。

生命易逝,人类逃脱不了死亡的自然法则。但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精神的终结,在一种崇高而神圣的信仰面前,它又成为一种永恒。英雄虽以滴血的形式结束自己、回归自己,但革命的精神却生生不息,在人世间永存,凝为陵园中“革命精神永垂不朽,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那块不朽的丰碑,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