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访古
王昌勇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称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91年,中山王徐达奉太祖朱元璋之命修建,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取名“山海关”。山海关是一座极具魅力的海滨城市。独特优美的山海风光,悠久的文化历史,众多的文物遗迹,美妙动人的民间传说,使它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
儿时,从小学课本中我便开始记住了万里长城的东起点“山海关”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名。此后,又知道了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明朝末年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因为自己的爱妾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不顾民族危亡,放清军入关等许多关于山海关的传说典故,让我对这个”天下第一关”充满了无穷的好奇与向往。今秋的一日游,终于使我得偿所愿,投入到对这座雄关漫长的历史追寻中去,充分领略了它浓郁的历史气息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踏上这块土地,我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雄关险隘。在山海之间 8公里距离上,连山襟海、依山就势,长城纵贯,雄关锁隘。远远望去,雄关漫道,跨山连海,巍然矗立于高山与大海之间,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作为华北与东北的交通咽喉,山海关自古即为幽燕重地、碣石海域,成为关系历代王朝安危和民族命运兴衰的军事要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是它的真实写照。
山海关长城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时间,建成了以关城为核心,由瓮城、罗城、翼城、哨城、敌台、烽火台等 129座长城建筑组成的一座七城连环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中国长城建筑史上的神来之笔,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关”。 山海关城池高大雄伟,构造机巧,颇具匠心,堪称古今杰作。整个城池布局为四方形,周长4.6公里,城楼高12米,厚7米,东墙顶宽15米多,可“十人同行,五马并骑”。城墙内用土夯实,外用砖砌。城设四门,东为镇东,西为迎恩,南为望洋,北为威远。水门三个,居东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泄城中积水。城外四周浚有护城河,平时蓄水,战时防敌。城四门上各有箭楼,南、西、北门箭楼已圮毁,独存东门箭楼。东面城墙上还有用于防卫的临闾楼、威远堂、牧营楼、靖边楼,与镇东楼互为犄角,五楼鼎立,素有“五虎镇东”之称。
镇东楼为山海关第一楼,城台高12米,城楼高13米,东西宽10.1米,南北长19.7米。青砖灰瓦红门窗蓝绿屋檐的城楼分两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8米。此楼上下内外,共悬挂三块木质白底黑字“天下第一关”匾牌。牌匾是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写,五个字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均宽1米有余,字为楷体,笔力苍劲浑厚,雄劲刚健,神韵绝伦,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
蓝天白云下,“天下第一关”的五个大字在高大巍峨的箭楼上耀眼入目,令人远远地一眼看到就激情澎湃、心潮起伏。这就是雄伟壮丽、易守难攻的山海关,这就是关系历代王朝安危和民族命运兴衰的山海关,这就是充满着无尽美妙传奇的山海关,这就是引无数英豪尽折腰的山海关,这就是令无数中外游人万分景仰的山海关。所有的中外游人到山海关,总会以箭楼上“天下第一关”这五个大字为背景留影记念。
山海关距离北京大约只有300公里,而且两地之间的地形以利于骑兵冲杀的平原为主。正因为山海关的特殊地理位置,关乎明王朝京师的安全,所以,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山海关逐渐赢得了“天下第一关”的称号。而“天下第一关”中所谓的“第一”,不仅指山海关地处万里长城最东端,更表明了它扼守辽西走廊,护卫华北平原的重要地理价值。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山海关,它的坚守与失陷往往关系到民族的安危和国家的兴亡,所以明代建关以后总是派精兵强将来镇守此关,以保国家的安全。明宣德年间曾在此特设兵部分司署,为明兵部的唯一分设机构,具有独特的军事与政治价值。自其设立至明朝覆灭,二百多年间,共有90位兵部分司主事于此。清朝入主中原后,山海关一带长城失去了军事防御作用,但仍然是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冲。清朝成为皇帝到沈阳祭祖的必经之路,也是文人雅士登楼揽胜的场所。
作为曾是扼住中国咽喉存在的山海关,历史上饱经沧桑,历经忧患。千年间曾无数次影响中国命运,历史上曾有许多重大的战争在这里进行,至今关内外尚有不少战争遗址历历可寻,许多震撼人心的战争故事仍在当地民间流传,许多历史人物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关联着国家和民族危亡的英勇无畏与贪生怕死、舍生取义与卖国求荣的悲壮史剧,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慨叹与唏嘘。
登上巍峨的城楼,立于“天下第一关”匾牌之下,远望山海关长城蜿蜒盘旋在崇山竣岭之上如巨龙般矫健的身影,感受雄关万里、钟灵毓秀的壮美。疾风劲吹,令人发舞飞扬,思绪悠远,对山海关那饱经沧桑的历史引发无限的遐想。远去的战火纷飞和热血疆场的历史回响刹那间在我的心胸热血翻涌,一幕幕历史场景仿佛如影视剧一样幻化在我眼前。这里曾留下过帝王将相的足迹,上演过金戈铁马浴血疆场的悲壮惨烈,还曾遭到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践踏,承爱过无情炮火的轰击和焚烧。雄关漫道,演绎过秦始皇巡海求仙,曹操征乌桓,隋唐东征高丽,袁崇焕、戚继光、秦良玉等在这里坚决抵御外侮,吴三桂为自己的爱妾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不顾民族危亡,放清军入关,李自成与吴三桂及清军在此激战,李自成兵败,明朝灭亡,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抗日保卫战,东北野战军百万大军进入山海关,参加解放全中国的战斗等一幕幕历史剧。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历史的命运瞬息万变,印在山海关上的历史人物的千秋功罪只能留给历史与世人评说。这里更是成为无数个家族和个人命运转折的关口,从清朝到解放前近300年间,3000多万闯关东的百姓在这里留下深深足印,演绎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关内与关外,出关与入关,几代人的命运在这里发生改变,近千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
今天,在巍巍雄关的城墙上,还残存着多处战争遗留的弹痕,抚摸着那布满战争创伤的青灰色的古老城砖,似乎还能感受到它当年金戈铁马、锋火狼烟的悲壮与惨烈,那关系历代王朝安危和民族命运兴衰的历史呼吸,丝丝缕缕地浸入我的肌肤,渗入我的血脉,让我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它的疼痛与冷热。
时光荏苒,历久弥新,历经岁月洗礼,如今的镇东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壮气势犹在,“天下第一关”的牌子巍然高挂,在无数个日月晨昏中默默注视着人世间的日新月异,往日的硝烟战火虽已散尽,但那些还残留着的累累弹痕,它们镌刻着往日战争的创伤,记录着八国联军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记录着旧社会人民的苦难,激发着每一位中国人怀古爱国的激情。
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看这座城市里的街道。因为知道了街道的前世今生,也就了解了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山海关的街道主要以钟鼓楼为中心,分别延伸为为“东”“南”“西”“北”四条古街。四条古街至今仍保持明清时期的方格网状街巷布局,保存了许多两层高的飞檐翘角、青砖灰瓦、朱门绮窗、古色古香的明清时期的房屋,再加上传统的木雕、砖雕、石雕工艺,使这条街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街上还有许多古老的商业店铺和手工艺品店,如布匹店、字画店、民俗餐馆等等,非常适合游客观光和购物。在这里你能找到:最老的建筑,最古老的市集,最老的商业街,最地道的市井美食……
漫步古城,三步一个景观、五步一个故事。古城山海关的魅力之一就是至今关城内留下了 100多处历史建筑和 50余处人文古迹。承恩驿、总兵府、先师庙、清真寺、绸布庄、兵部分司、王家大院等,沉淀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和底蕴,浓缩了所有的沧桑和烟火。虽然古迹大门外的“下马石、石鼓”已风化残损,老榆木大门上的漆已经快脱落没了,甚至房顶上也长出了蒿草,但这些丝毫没有减弱山海关几百年积淀下来的韵味。走走石板铺就的老街小巷,尝尝传统老字号美食、处处都是年轮留下的痕迹。任凭斗转星移,那份渗入骨子里的风雅和气质,始终流淌在山海关的角角落落。
一段路,解锁一段历史,一段路,谱写一段年华,一段路,述说一段繁华。由于处在中原农耕文化和东北游牧文化的枢纽位置,中原和少数民族商旅往来频繁,承载六百余年历史的山海关东西南北大街曾是沟通东西、盛极一时的商业汇集地,据史料记载,清代盛世时王朝税收的四分之一来自山海关。
山海关老龙头,万里长城入海处,也是万里长城唯一的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从这里伸入海中 50 多米,好似一条入海巨龙,遨游于浩瀚汪洋之上,搅动得海浪翻腾,气吞沧海,气势雄浑。在海中建造高大坚固的城墙,可以想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水下建筑工艺是何等高超。有“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之称的澄海楼是老龙头的制高点,也是观海的胜地。澄海楼楼分二层,砖木结构,歇山重檐瓦顶。楼上有一块匾额“雄襟万里”为明末辽东督师孙承宗移镇山海关后所题,另外一块匾额“元气混茫”和一副楹联“日光用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都是清代乾隆皇帝御笔亲题。
登上澄海楼,极目远盼,万里长城自老龙头此犹如一条巨龙蜿蜒而上,跨越巍峨群山,奔腾向西,昂然远去。汹涌的海浪与龙头相得益彰,山海沉浮,海天一色,云水苍茫,一望无际,恍若时间倒流,令人壮志豪情顿生,胸襟开阔无澜。这“雄襟万里”的壮阔海景,引得多少帝王将相、诗人雅士为之讴歌呤咏,留下了许多观海的佳句名篇。公元207年,曹操征乌桓时在此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观沧海》诗,抒发了其博大的胸怀,成为后人所传诵的名作。1954年,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游山海关后,赋词《浪淘沙·北戴河》,留下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名句。全词气势宏伟,历数千年往事,充分展示了一代伟人雄视百代的宽阔襟怀。如今,伫立澄海楼上,城墙的斑驳见证历史轮回与沧桑,一面听惊涛拍岸,一面观万里绵延,古今多少往事已付笑谈,惟留岁月期许长存人间。
游山海关不能不去瞻仰东关外的“孟姜女祠”,出山海关城东行 12 里,便到贞女祠。贞女祠座落在凤凰山上,祠内文物众多,盛传着许多孟姜女流芳千古的动人佳话。讲述秦朝时孟姜女新婚三天的丈夫万喜良被官兵抓走去修长城,多日仍未归来,孟姜女不畏艰险万里寻夫,得知万喜良已死于修长城中,伤心欲绝的孟姜女悲恸大哭三天三夜,她的哭声让天地悲愤,雷击长城坍塌,将丈夫的尸体暴露出来,原本要将孟姜女治罪的秦始皇贪恋孟姜女美色,想纳她为妃子,孟姜女宁死不嫁秦始皇,投海殉情的凄美爱情故事。人们为了纪念孟姜女,于是在山海关外修建了“孟姜女祠”。出现了“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凄风枯树吼斜阳,尚闻悲声吊乃郎”等悲悼诗句。人们借用孟姜女的悲惨命运来控诉秦始皇等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这个古代美丽忠贞形象孟姜女与伟大工程长城相结合的传说二千多年来已经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当我走进贞女祠,仍然令我感动在那哀惋凄恸的爱情悲剧中,沉浸在无法抗拒的震撼与悲痛中,心情沉重。
那里不仅有孟姜女塑像,还有一幅寓意颇深的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副对联的读法成为了众人的困惑,其复杂的多音字组合使其变得难以解读,它的奇妙之处正体现在每个人都能从中发现不一样的含义和美妙,十分引人寻味。贞女祠和那幅千古奇联更增添了山海关的神秘和独特魅力。
悠久碣石道,漫漫山海关。上下五千年来,这里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劳作、繁衍、生息之地。随着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变迁,这里已发展成为关内外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通道。新中国成立后,雄关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使历经沧桑的山海关重新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雄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展,踏着时代的浪潮。乘着改革的春风,古老的山海关正变得越来越现代,越来越秀美,越来越迷人。古朴面貌与新潮的生活方式同在,久远的历史与活力四射的现实生活同行,山海关用自己的过去,今天和未来,正在诠释着雄关古城的厚重和美丽。
寻不完的古遗迹,看不够的山海关。可惜一日的旅程太短,使我不能一—亲身游历众多的文物遗迹,带着一丝的遗憾,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山海关,但我下次一定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