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昌勇的头像

王昌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25
分享

家乡的回娘家

世上有无数条的路,对于出嫁的女子来说,回娘家的路是最幸福的路。

我的家乡在贵州省长顺县一个名为“洞口”的布依族寨子,全寨基本上是“王”姓一族,民风古朴,正月里的回娘家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家族气息。从我童年懂事起,便深深地体会到家乡回娘家的隆重、淳朴、孝道、深情和友爱。

我们布依族认为,出嫁的女儿在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回娘家,这天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到正月十四之前,出嫁的女儿会携同女婿,带着孩子,拎着大包小包的酒肉、水果、糖食等孝敬父母的东西,从四面八方踏上回娘家的路途。由于回娘家要与丈夫同行,不光是出嫁女儿对父母表达孝心的日子,也是“姑爷”们给岳父、岳母拜年,尽女婿一份孝心的日子。原本的“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既增进了感情,也温暧了岁月,所以这一天不仅叫“姑妈节”,也称为“姑爷节”,是布依族和谐家庭观的体现。

在以前那经济困难、物资匮乏的时代,姑妈们平时省吃俭用,节省下一年的吃穿用度,用于在正月里置办酒肉、水果、糖食等回娘家的年货。当时,很多地方没有公路,人们回娘家都是走山路步行。姑妈们携夫带子,一家人穿上布依族的节日新装,肩背手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怀着对父母的感恩和对家人的思念,一路走羊肠小道,过荒山野岭,穿茅草刺蓬,涉河流险滩,不畏路程遥远艰险,风雪无阻。无论回娘家的路有多艰难,都挡不住姑妈们对娘家故土的思念,对父母的孝心,对家人的牵挂。嫁出去越远的、嫁出去越久的越期盼过年到来,好回娘家再看一遍自己出生、成长了二十来年的那方土地,看望辛辛苦苦把自己养育成人的父母,看望与自己相伴成长、手足情深的哥弟姐妹等家人。

而娘家这面,父母兄弟等家人同样也是望眼欲穿地期盼着嫁出去的女儿姐妹正月里早日回娘家。那时没有电话,父母不知道女儿究竟是正月里的哪一天什么时候回来。从正月初二开始,各家的父母兄弟们天一亮便会来到寨子外面的河中石桥上,举目远望着空旷的田野,期盼着牵挂的女儿姐妹的身影快些映入眼帘。当见到携夫带子的女儿姐妹的身影出现时,一家人立马欢呼雀跃着奔跑迎上去。

相见的那一刻,双方悲喜交加:“娘!爷(父亲)!我回来了!……”“闺女,回来就好,一路上辛苦了!……”母女俩手拉着手,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如对方白胖了、面色红润、气色好,证明是生活过得不错,便会为对方高兴。如对方黑瘦了、苍老了、憔悴了,证明是生活过得艰辛,便会为对方难过。母女连心,生活的酸甜苦辣瞬间涌上心来,双方禁不住都潸然泪下。而此时,一旁当父亲的通常会责怪地说:“回娘家是高兴的事,什么一见面就哭哭啼啼的,让别人笑话,别再哭了!”母女这才强止住泪水,破涕为笑地与一家人回家去。

而有的人家眼巴巴地从日出一直守候到日落,也不见心爱的女儿回来,内心满是失落。回家后一夜忧心忡忡,辗转难眠,胡思乱想着女儿莫不是生病了?或是家中有了什么事?或是路上发生了什么不测?要不为何不见来?第二天一早又迫不及待来到石桥上苦苦守候,就这样日复一日地一直守到女儿回来,那颗悬着的心才安放下来。

那时家乡的房屋以石头木瓦结构的大宅院为主,共有四个大院落,每个院落有6至8家人共同居住生活。家族亲情很浓,叔伯、兄弟、妯娌间亲密无间,大家亲如一家。一家的女儿(姑妈)回到娘家,不光是一家人的喜事,也是一个院落、一个家族、一个寨子的喜事。任何一家来了姑妈,都是一个家族、一个寨子的姑妈,一个家族、一个寨子的人都是这家姑妈的娘家人,都会热情接待回来的姑妈。

姑妈回到家来,娘家人高兴地燃放鞭炮,一个院落的人家在天井中摆上几张长桌子连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共同招待姑妈姑爷们,还要把其他三个院落的族人也叫来一起用餐。在待客上,布依人是最慷慨大方的,宁可自家平日省吃俭用,也要“忍口待客”。大家都把自家最好的酒肉奉上,美味佳肴把长饭桌上摆得满满当当,真情实意地招待姑妈姑爷们。

其他院落的族亲、寨邻都会盛情邀请姑妈姑爷到他家去做客。客人往往在东家刚端上碗不一会,就会被西家连拖带架地拉到家中继续款待,一天要连续吃五六家。有时客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应邀赴宴,他(她)们会难过得流下热泪。客人来不了,也要表达自己的一番心意,(她)会把自家的最好的肉食菜肴用圆形的竹簸箕端到客人所在的人家来共同接待客人,这种待客方式叫“陪客”。布依人这种“一家来客满寨亲”的热情好客,往往使外来的姑爷们吃得酒足饭饱了都不知道接待的主人家是谁。

布依族是好酒善歌的民族,无酒不成席,有酒必有歌。酒席上,无论男女,吃着大片的腊肉,喝着香醇的米酒,一边吃一边唱着布依山歌。以歌交心,以歌传情,以歌明理,以歌代言。女儿女婿把对父母的孝心和感恩、对叔伯婶娘、兄弟姐妹的感谢和祝愿都深情地倾诉到歌里去,父母、叔伯婶娘、兄弟姐妹把对女儿、侄女、姐妹的疼爱与祝福、对女婿、姐妹夫和外孙(外甥)的叮嘱与关爱都真诚地融入到歌里来。双方以唱歌来表达对彼此的关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他)们唱歌、对歌无现成的歌词,完全是内心真实情感流露的即兴之作,是自己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生活表达。歌声悠扬婉转,质朴感人,唱到高兴处开怀大笑,唱到悲伤处潸然落泪。悠扬悦耳的歌声响彻整个山寨,打破了平日里的沉寂,让整个寨子变得热闹欢腾起来。

遗憾的是,如今,家乡基本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会唱布依山歌了,60岁以下的人群连布依话都不会说了,民族语言已经快消失饴尽了。

酒足饭饱,歌唱完了,情感交流完了,桌上剩下的七盘八碗的美食,娘家人舍不得自己食用,还要让姑妈“吃不了兜着走”。娘家人会用收割后的干净稻草编成一个个椭圆形状的稻草包,把剩下的七盘八碗的美味佳肴放进稻草包里包好,名为“鲊包”,让姑妈们把一个个胀鼓鼓的鲊包带回去食用。一个鲊包就代表着娘家人一份浓浓的情谊,是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布依人待人接物的一种风俗礼仪。

姑妈回到娘家,待一两天后,离开娘家时,娘家人会倾尽所有,给女儿一家大包小包的米、鸡蛋、粑粑、腊肉、鲊包等礼物。并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母女家人泪流满面的送别情景,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面,凝为我童年的亲情记忆和乡愁情怀。

回娘家是家乡人和谐家庭观的核心理念,无论女儿嫁得多远,嫁得多久,家庭和亲情都是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姑妈们回娘家不仅是为了看望自己的父母,传承和弘扬孝道,还可以和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相聚一堂,共度美好时光。这种亲情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彰显亲情和友爱,增强家族的凝聚力,让外嫁的姑妈们深深地体验到那份难已割舍的浓浓亲情。使她们感恩父母先辈,表达对父母先辈的敬意和故土的依恋,并将这种传统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这就是回娘家的精神价值所在。

尽管我是男儿,不是姑妈,但对我这个飘流在异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回娘家的心理认同和文化传承同样遗传给我。每到过年,我都会如迁飞的候鸟和洄游的鱼类一样,回到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看望父母,让父母安心,让自己舒心,家的温暖永远不会改变。无论我经历世间几多风雨沧桑,家永远是我最温暖的避风港,是抚慰我身心创伤的最温馨角落。

时光荏苒,转眼40多年过去。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家乡以前的木瓦结构的低矮老房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二三层小平房。几乎家家都有了小汽车,出行不再徒步了,手机的普及使得“天涯”成为了“咫尺”。现代交通、通讯的极大便利,使以往望眼欲穿、归途艰难的回娘家变得更加轻松便捷,降低了回娘家的期望值和惊喜感。时代在变迁,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似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但回娘家的传统意义仍然存在。家乡人那种与生俱来的淳朴善良、孝老爱亲、团结友爱的基因依然在人们的血液中流淌,它所彰显的孝道、亲情、乡情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回娘家的传统依然在年复一年地传承,并愈久弥新。

几年前,有族人认为,年年回娘家,使人们在正月初二到十四期间,不是今天接待东家、西家的姑妈,就是明天接待南家、北家的姑妈,成天都在忙于接待、陪客,影响人们节后上班和外出打工。如果在每年春节小长假内、人们上班和外出打工之前确定某一天,举办整个家族、寨子的姑妈节,让外嫁在各地的姑妈们在这一天统一回娘家,岂不是更热闹喜庆?而且又省去娘家人多日接待的操劳,不影响人们节后上班和外出打工,岂不是两全其美?

这个提议得到全家族、全寨子的响应。于是,从2019年起,大家开始谋划,准备在2020年的春节举行姑妈节,但天不遂人愿,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姑妈节延误了3年。今年春节,姑妈节定在正月初三开展。大家精心筹备,认真组织,各家各户订做布依族服饰,安排聚餐伙食,广发讯息,编排文艺节目,通知到一些远在几千公里外难得回来的姑妈,千方百计联系到一些因特殊原因“失联”多年的姑妈……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组织得井井有条。

而那些嫁出去的姑妈们更是积极响应,踊跃出钱集资,一些姑妈们努力克服各自困难,想方设法争取在年初三这天赶回娘家来。娘家人和姑妈们同心同德,大家都只有一个共同心愿,希望今年的姑妈节圆满成功,让孝老爱亲、团结友爱的风俗传统世代传承下去。

大年初三这天,碧空万里,阳光灿烂,一场前所未有、别开生面的回娘家盛会在家乡拉开了帷幕。当天,无论离开娘家多久,无论离开娘家多远,上至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90多岁的老姑妈,下至20岁青春年少、方为人妻的小姑妈,统一穿上鲜艳的布依族节日盛装,携同家人,带着礼物,怀着对父母亲人的感恩亲情,带着对家乡故土的乡愁思念,带着新年的祝福,从省内外四面八方奔赴娘家而来。最远的有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河北的姑妈,最久的有30多年没回娘家的姑妈。当她们踏上久别故土,记忆中的寨子、房屋、道路早已面目全非。眼前不变的只有家乡悠悠流淌的石燕河、巍巍屹立的大坡上,还有河上那座见证过无数次回娘家人间真情的石桥。可时过境迁,有的父母早已不在世,无处再觅双亲音容笑貌。抚今追昔,重温流逝的时光,唤起珍贵的亲情记忆,不禁让这些老姑妈们百感交集,激动得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入寨前,300余人服饰鲜艳的姑妈队伍举着“洞口外嫁女儿回娘家”的横幅和”和拿着写有“感谢父母养育恩”“同思乡情”“共念亲恩”等拼字竹簸箕,在石桥前列队站成四排长长的队伍。抬眼望去,如一条彩带飘扬在油菜花盛开的金色田野里。桥那边,寨口处各色小彩旗飘扬、大红灯笼高挂,巨大的双龙戏珠充气彩门上高悬着“热烈欢迎洞口外嫁姑娘回娘家”醒目的金色大字 ,路上,早已密密麻麻站满了娘家身着布依盛装迎候的男女老少。连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都在向妈妈们微笑,小河里流淌的碧水也在向姑妈们扬波,娘家的山岭河流、一草一木都敞开温暖的怀抱,热烈欢迎归家的女儿。

姑妈和娘家两支队伍在桥上对唱了一首又一首情义深长的布依山歌,尽情抒发了姑妈和娘家相互牵挂与思念的拳拳深情。唱毕,娘家人燃放噼里啪啦的鞭炮,吹起嘹亮的唢呐,敲起欢快的锣鼓,在热闹欢腾中把姑妈们正式迎进寨子,接往寨子西边的广场。

广场上,高搭起大红戏台,戏台两边高挂着“归故里同感父母恩”“回娘家共叙姐妹情”的长联,戏台下摆满了600多张塑料凳子,姑妈和娘家人落座后,亲情互动和文艺演出开始。娘家的年轻媳妇为老姑妈们敬奉上茶水,家乡石燕河的水沏上大坡上的绿茶,那味道依然还是那么甘甜爽口,止渴生津,回味悠长。现场打起喜庆的糍粑,热腾腾、软黏黏、香喷喷的糍粑,嚼在姑妈们口中的是黏稠糯香,黏住是浓浓的乡情、亲情。姑妈和娘家人双方互赠礼物,彼此表达对亲人的关爱与祝福,让亲情更加浓烈,让爱得以传承。阔别多年的姑妈之间,姑妈与娘家人之间相互合影,纪念相聚,典藏回忆,把回娘家的欢乐幸福在相机手机屏幕上铭刻为永恒。

一个个姑妈和娘家人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虽谈不上专业精深,但却饱含了大家对“家”的深情,凝聚了大家对“亲情”的挚爱,营造了喜庆欢乐的气氛。文艺演出在众人合唱《常回家看看》中徐徐落幕,常回家看看已经成为家乡人一种厚重的集体记忆,一种最能引发家乡人共鸣的、浓浓的年味情怀。常回家看看,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深情的寄托,那是对家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

演出完毕,大家来到寨子东边广场,这边忙于晚宴的娘家人早已摆起4排长长的长桌宴,600多人共同聚餐。一道道丰盛美味的菜肴端上桌来,成年男女都把手中的酒杯斟得满满的。老年的父母、姑妈姑爷、舅妈舅爷对唱起古老的布依山歌,年轻的不会唱布依山歌的则唱起”常回家看看”“回娘家”等通俗歌。大家把所有的感恩、亲情和祝福都倾注在酒杯中,相互敬酒,真诚问候。回家的女儿与父母兄弟姐妹在酒席上开怀畅饮,在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中同思乡情,共念亲恩,孝老爱亲,凝聚亲情,团结友爱,传承家风。男女老少共同祝愿伟大祖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祝愿整个家族、寨子福星高照千秋盛,瑞气满堂万代兴。

晚餐后,大家兴致勃勃地接着举行篝火晚会。夜空中飞腾起五彩斑斓、璀璨夺目的烟花,大家围着广场中熊熊燃烧的篝火,手拉手围成一圈,尽情地载歌载舞,庆祝这一难得的喜庆时刻,将回娘家活动推向最高潮。

这是整个家族、寨子的习俗、文化、精神,更是整个家族、寨子的孝心、道义和责任,并将伴随整个家族、寨子的延续发展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今夜无眠,愿所有亲人们福寿延绵,明年的今日大家再相见!难忘今宵,愿孝道、亲情、友爱长留人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