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继聪的散文,犹如看到一位柔情的慈母在对儿女诉说自己的钟情,这种“诉说”似乎是一种可以感受,但又不能一下子“意会”的思想体验,有时感到的是平等,有时感到的是博大的爱,有时感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时感觉到的是母亲般的柔肠与天空般的情怀。
梁实秋在《论散文》里说过:“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的确如此,余继聪就是一位有人格思想的散文名作家,品他的散文,我感到的是思想的高度给我带来的震撼。我个人认为真正的作家,首先是思想家,有了思想才会有文字,才会有文学创造,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作家的高度,思想的境界决定了作家境界。思想对于作家而言就像阳光,像空气,它会自然而然地撒在语言的大地中,弥漫在语言的丛林里,让你在不经意间,在不知不觉中感到温暖,感到芳香,进而引发读者心灵的共振与共鸣。
余继聪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有思想”,与其说他在创作散文作品,不如说他在传播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他用敏感而仁慈之心去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用博大的胸怀去关爱大自然,用火热的激情去赞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用宗教徒般的虔诚与信仰去追寻大地和村庄的美丽,用清醇优美典雅的文学语言创造了一篇篇“现代山水田园诗”,这些作品文质兼美,宛如心灵的鸡汤,能直指人心,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达到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境界而自成高格”。现以余继聪的部分作品,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众生平等,和谐共生
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生命,善待每一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余继聪散文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我的不速之客》中,一开篇,作者就满怀激情地写道:“我的小屋,被许多山脉、村庄和庄稼地包围着,欢快疯狂地生生长着的庄稼,欢快的蛙鸣声,欢快的鸟鸣声、虫鸣声,像海潮一样浸润着我,包围着我。乡村生命,‘乡村人’,总是热情友好。每一天,都会有许多‘乡村人’、乡村小生命、不速之客来造访我。”
散文一开篇,作者就亲切地称呼各种小动物为“乡村人”,语出自热,感情真挚。“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原本是贴在墙上的标语,余继聪不是喊口号,而是将这种理念融合、渗透在自己的文艺创作中,让这些理念变成可感、可见、可摸、可体验的东西。《我的不速之客》中的小燕子、小麻雀、蜜蜂、蜻蜓、蝴蝶、蚂蚁、蜘蛛、小蚜虫、松毛虫、蟋蟀、布谷鸟、黄莺鸟、喜鹊、青蛙、蛐蛐等等,都是生命,都有灵性,都是大地慈母中的一个分子,都是那么可爱而充满情趣,都是作者的心目中友善而友好的“不速之客”。
读《我的不速之客》,我读到的是作家的慈母心肠和天空般的博大的爱,感受到的是作家倡导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在余继聪的眼中,两只小燕子是“恩爱小夫妻”,几只小燕子是宁静安祥的“一家人”,小麻雀我将它“回归大自然”,小蜜蜂带给我的是“花蜜香”,花蝴蝶是“自由快乐”的,就连蜘蛛我都怕“压伤它们”,蟋蟀演奏的是“优美的曲子”,布谷鸟、黄莺的鸣唱是“圆润悦耳”……在作者的内心世界,大自然是美的,村庄是美的,大地上的生灵们也是美的,有了美的存在,才会有美的文字。在文末,作者满怀激情地写道:“乡间生活,最幸福最欢快的,大概就是这些蛙们、虫们和鸟儿们了。真的很羡慕它们。这些乡村邻居们,真是太友好好客了,它们自己忙碌在广阔的乡间大自然里,也要让歌声来造访我,也要把歌声送给我。我喜欢我的这些乡村邻居们。其实,我是做客它们的乡野、它们的村庄,它们才是小屋周围乡野的主人。作为村里的主人,热情友好的这些乡村小生命,它们突然来小屋造访我,来看望看望我这个做客他乡、做客它们村的人,也很合乎情理。”
很显然,作者用平等的眼光,尊重的语气去对待这些“乡村生命”和“邻居”,这些“小生灵”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对生命的关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应该受到重视。在作者的思想境界中,平等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思想就油然地渗透在字里行间。
在《乡村音乐家》中,余继聪亲切地称呼布谷鸟、戴胜鸟、喜鹊和画眉以及青蛙和牛蛙是“乡村的音乐家”“演奏家”,对于它们在乡村的表演给予细致的描绘和热情的赞美。布谷鸟是春耕的“歌唱家”,他“总能够把乡间万物的激情鼓起来,总能够把乡间万物耕耘播种孕育生长的乐章拉开”;戴胜鸟是“情歌王”是“贵族公主”,她“好像是一位女子,在呼唤一位男子,也好像是一位女子在生机勃勃的乡间唱情歌”;喜鹊和画眉“好像要把快乐画在天空一样”,同时“叫人不要辜负了好春光”;青蛙和牛蛙是“乡间民歌手”,他们是“乡间音乐晚会的主角”,他们的歌声“最活泼、最有激情、最欢快乐观”,这是一幅清晰优美的《乡村欢乐颂图》,是一幅赞美乡村和谐的乡村风俗画,画的主角是乡村的“小动物”们,他们在乡间“生活自足自乐,或者和谐相处,互乐相依”。
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和灵魂,那就是众生平等,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者是“隐身”文字背后的慈母,作者就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家,在他的眼中,一切有生命的物种在本性上是相同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尊重自然,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同时我们也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作者赞美的是平凡的普通的劳动者,即使他们身份卑微,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废村里的生命》中,作者对拆迁后的鸟类,麻雀、布谷鸟、喜鹊、乌鸦以及村里的“流浪狗和流浪猫”给予浓浓的悲悯情怀和深深的人文关怀之情,对这些废村里的生命给予尊重以同情,同时也隐含着这样一个问题,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一幢幢高楼大厦取代了土掌房、瓦房,物质文明是进步了,但如何去尊重动物生命,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值得冷静思考!作者的内心是充满了担忧,充满了惆怅!换言之,作者对高速发展中人居环境的和谐和生态文明充满了忧患意识和担忧之思,这是作家社会责任和良知在作品中的真诚流露。
社会发展了,生态文明如何做?在作者的内心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动物植物的共融共生是永远绕不过去的“坎”。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不能只顾拼命地发展经济,生态文明依然很重要。“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不只是标语口号,在我们的实际行动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我们永恒的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人居环境理念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保护绿色环境应是我们新时代的神圣使命。
博爱之心,和谐之美
爱大自然,追寻大地之美;爱家乡,爱村庄,爱田园风光,追寻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是余继聪散文表现的又一个重要主题。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指出:“记述大自然之美的作品,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抄袭而成的,诗人从心坎里复制大自然的景象,或是把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加以恢复,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美,这里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的确如此,余继聪善于用心灵的摄影机对准了大自然之美,再用情感的显微镜和放大镜去追寻大自然之美,在余继聪的灵魂深处,思想深处,情感深处,大地母亲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树,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是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生命,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关爱,去讴歌。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是值得我们敬畏的,我们生活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只有尊重他们,敬畏他们,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和谐与发展,我们人类也才会真正的幸福生活。我们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蹲下身来,要以平等的思想,尊重的思想,敬畏之心去了解他们,关爱他们,尊重他们。对大自然的友善友爱,就像对待朋友一样,甚至要像对待情人一样。
在《秋天写给大地的情书》中,这种思想相当明显,他拿起心灵的显微镜和放大镜用火热的激情赞美生命,描绘秋天,赞美大地,赞美劳动与丰收。且看他对苞谷的特写镜头:“苞谷棒子嘴巴边的红缨须几乎都已经褐黑干枯,像老头的胡须一般,没精打采地挂在嘴巴边,曾经青春勃发,身材苗条婀娜,幽香馥郁醉人,绿叶片美得撩人的一株株苞谷,几乎已经人老珠黄,不再次迷人了,但是她们的嘴巴却逐渐咧开来,泛出了美丽的笑容,一粒粒金黄的牙齿,在阳光中闪烁着迷人的光泽,浓浓的成熟味道洋溢在阳光里,一缕缕随风飘送入鼻,沁人心脾。”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段短短的文字将农村常见的苞谷变化写得惟妙惟肖,生气活泼,让人领略到丰收之美,劳动之美。
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通俗的说,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不同的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一叶飘落尚能触动情怀,几声虫鸣便可勾引心思,何况是清风明月的秋夜,丽日芳树的春晨呢?在余继聪先生的眼里,对大地母亲之爱,对万物的博爱,始终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作家的心里,才会有那童真般的天真活泼的文字。即使是普通的南瓜,在作家眼里,也变得那么的有趣味,有人性,有想象的张力,宛若一幅《楚雄南瓜秋韵图》,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秋天的丰收之美,劳动之美,自然和谐之美,这是作家思想的主观流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形象地渗透,形象地把自己的灵魂解剖出来,晒将出来。
在《秋天写给大地的情书》中,作者通过对苞谷、稻谷、老南瓜、红辣椒、芦苇花等细微、细腻而个性化的描绘,让读者诸君真切真实地感受到:秋天是属于大地的,秋天的美在于成熟,在于丰收,在于劳动。
《村庄来信》中,作者以一种别样的视觉发现:小小的蚜虫们会捎来“村庄小春丰收了的消息”,车轮上的麦秸秆、蚕豆秆、油菜秆悄悄地为我捎来了村庄的“家信”,花喜鹊、画眉鸟、布谷鸟、小蜜蜂也是村庄托阳光给我捎来家乡的信,“告诉我,我的村庄和亲人们还在。”,“村庄还以很多方式给我捎信进城里来,一箩埋在麦秸或者干松针里的土鸡蛋,几罐野花蜜,一挂腊肉,一盆泥鳅,半麻蛇皮口袋红薯,几个老南瓜,几包嫩苞谷,都是村庄的来信,上面有母亲的手印,父亲的气息,姨妈的声音,亲兄弟堂兄妹的影子。”作者借村庄来信,表达了内心深处割舍不断的浓浓的“乡土情怀”,表达了自己初心依然在,本心依然在,在作者灵魂深处,泥土之情,大地之情,村庄之情,思亲之情依然在燃烧,自己虽然进了城,在城里生活了许多年,但家乡的一草一木、民风民俗依然在内心深处。
余继聪的散文表现的主题是十分广泛的,思想也是十分深刻的。他的笔下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东西,如《炊烟的味道》《收藏阳光》《采药》《昆明的树》《一条包装过的河》《庄稼在说话》《幸福其实很简单》《因为有爱》《牧心天地间》《乡村民歌手》《妈妈的味道》《我的只剩半个的村庄》《一块即将死去的地》等等。我与余继聪先生并不相识,我只是其读者之一,但我喜欢读余先生的散文,品余先生的散文,就如饮山涧的清泉,自然,清甜、醇美。同时我能窥视余先生内心的“文学阳光”,作家的写作,就是一个“传播阳光”的过程。他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把自己心里的“阳光”撒播在作品中,读者通过文字能感受到“阳光的照耀”,从而引起读者内心世界的振动与温暖。阅读余继聪的散文,就是在收藏作者心里的”阳光”,那一束束“阳光”透过文字的光芒,将读者的心里照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