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信是一位写乡村的知名作家,擅长于写诗,写散文诗,散文和小说也写得很好,才华横溢,才气惊人。巴中蜀中,地灵人杰,自古出才子文人,能够认识大巴山才子张中信,在这个干旱寒冷的隆冬里,倍感幸福和温暖。
张中信出生于大巴山乡村,又曾经做过基层干部,熟悉乡村,写过大量反映乡村生活的作品。他虽然已经到“天府之国”成都高就,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熟悉的故乡人物、乡村事物和乡村生活。我很喜欢张中信写大巴山乡村的大量优秀诗文。以为他的创作有五个方面的显著特色:
一是叙述手法别致。我写散文,读散文,习惯于第一人称叙述,即传统手法的散文,张中信却能够用第三人称叙述,写出了大量精美的人物系列散文诗和散文,文笔简洁优美,颇似唐宋的人物散文,明清的人物小品文。比起以第一人称叙述来说,以第三人称叙述,其自由度灵活度更高,思维不受限制,选材取材也自由得多。因此,他为我们展示的乡村风物画卷总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场景吸引。
张中信笔下的散文诗、散文、小说,题材都非常广泛,举凡乡村里人物无不涉及,赤脚医生、木匠、猎人、贫协干部、民政助理、小学教师、算命先生、地主婆等等,他几乎都写到了。阅读他的诗文,可以说就是在翻检一部全面反映大巴山乡村人物和乡镇干部生活的百科全书,这也是张中信的乡村散文诗和散文创作与众不同的地方。
二是故事情节完备。张中信的这些作品大多有清晰的故事,有悬念,扣人心弦,情节很完整。读起来很像读优美的小小说,很吸引人。从语言来说,又是典型的散文诗,散文诗质感强烈。系列散文诗《村人六记》中的《赤脚板医生》《蛮牛之死》《老猎头的遗憾》《瘸叔的庆幸》《花婶的心事》《老贫协的悲哀》,系列散文《故里三先生》里的《白字先生》《算命先生》《阴阳先生》。应该说张中信是在写真实生活的野茶灞乡村人物,由于这些人物、这些生活离当今生活遥远了些,离都市生活遥远了些,我们在阅读时总觉得他们都是虚构的小说中人物。
这些乡村小人物,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对今天的我们、对久居都市的我们来说活色生香的新奇世界,把一些很有爱恨情仇的善良纯朴的乡村生命,像拉近镜头一般拉到了我们眼前。使我们感到既陌生又新颖。陌生化的山区乡野语言,陌生化的生活和世界,赤脚板的乡村医生、瘸子老汉、蛮牛一般的乡村小伙子、乡村花婶、贫协老头、乡村教师、算命先生、阴阳先生,都给我们强大的阅读诱惑、阅读快感。阅读这些人物的生存和生活,却给人一种浓浓的悲凉感。张中信笔下的乡村人物,生活都背负着强烈的缺憾,都并不幸福,虽然他们都很善良,都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但是由于生活在特定的年代,生活于贫穷的乡村,也就连生存的一些最基本的追求和心愿都无法满足。
张中信出身于乡村,又曾经在乡镇工作过,比较熟悉基层小人物,所以他笔下勾勒的也就多是些小老百姓。在散文诗系列《乡村九章》里,《老书记故事》中写的板板桥乡的乡党委书记,官龄25年,依然还是个小小的乡党委书记,《刘计生和他的名字》中写的一生都宣传计划生育的刘计生,直到老都陷在一个怪圈中;《崔民政要退休了》中写的协助了十几任走马灯似的乡长书记、而自己依然只是助理的崔民政,《村主任》“名改了好多茬,从大队长,到村长,再到村主任,一圈绕了将近30年”;系列人物散文《柳医生》《凋零的玫瑰》《义胡子》《地主婆和她的孙女》《故里三先生》,写的都是乡镇小人物在这个世界生存的淳朴善良,默默无闻和无声无息。
三是时代气息浓烈。在《野茶灞人家》,作者流着泪反观自己的村庄,写出了商品经济大潮对这个小村庄的冲击,也写出了乡村的善良和美好,正在被金钱洗净。王家老太爷的女儿嫁了个山西煤老板,马上就要开着四个轮子的汽车衣锦还乡;刘地主的孙子不准村民杨瘸子赊一车沙子修补残破的房子,杨瘸子从此失去了娶上新娘的机会……昔日曾经“河里渔歌”、“山中野调”的美丽小村庄,成了日渐荒芜的村庄。由于对金钱无限制的欲望,年轻如花婶的三千金的乡村年轻人,都进城去过“灯红酒绿的生活”了,村庄里剩下的全都是空巢,是一些依然凸凹不平的乡间小路,是一些白发苍的孤独老人,是一些野码头年年依旧的芭茅花。
在《城市的过客》等篇章中,他写到了一群像候鸟一般进城打工的野茶灞村人,二表叔、奶包娃儿、阿大、阿翔。他们在城里艰辛打工,充满渴望,时刻想家。这些篇章真实感人,文字鲜活优美。在《我在这座城市》《城市的奔突》《生长爱情的城市》等篇章中,他倾情于钢筋工刘大、洗脚妹小敏、蜘蛛人、乡下堂妹。他的目光不是关注乡村,就是关注进城打工的乡下人,所以写出了寓居在城市里的打工者的真实生活、真实心声。
在我们这个工业化飞速发展的国度,进城的乡下人都有一种强烈失落感、就连进城正儿八经工作的张中信也如此。大多数进城打工或者定居的乡下人,都只把城市看做一个驿站,而不是定所,不是心灵的归宿、心灵的港湾。他们对家乡总是怀着无比眷恋,夜夜为家乡从梦中醒来,夜夜刻骨铭心地想念家乡。我本人这样,张中信这样,其他乡村游子也这样。
不管帮城市打了多少工,做出多少贡献,乡村人总觉得自己无法真正融入城市,觉得自己无法被城市真正接纳和理解,感到城乡人在感情上的隔膜,在心理上无法相互理解沟通。张中信移居城市已经20多年,他还是执著地,甚至可以说固执地把自己看做一个城市的过客,念念不忘他的故乡野茶灞,《流年的城市》《花朵的声音》《漂泊的城市》等许多篇章里,都透露出他浓浓的思乡情,表达出随时都想像候鸟一般欣然奔回家乡的激情。
四是亲情厚重大气。张中信的亲情散文和散文诗,写得厚重大气、精美感人,是他这本书的重要收获。他写祖父的散文《悲戚的夜晚》,写父亲的散文诗《灵魂的呼喊》《无声的祈祷》《永远的疼痛》,写母亲的散文《苍老的容颜》,写姑姑的散文《宿命的姑姑》等等,文字行云流水,抒情酣畅淋漓,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特别是他的“父亲三部曲”原本是一部相当厚重的家族叙事,按照他的生活历练和文字功底,即使写出十数万计的长篇散文,也绝不会言之无物。但是,张中信却执著的坚持用叙事散文诗的构架,撰写这部系列散文诗作品。通观“父亲三部曲”,他在仅仅16000字的篇幅内,尺幅千里,书写了父亲的一生以及父亲死后15年全家人的生活现状。文章诗意蕴藏,语言简洁,叙事明快,读来感人至深。比如:他在《无声的祈祷》里这样写“如果真的有上帝。如果上帝真的可以感动。父亲,我更愿用我的生命去换取您的轮回”;他在《苍老的容颜》里这样写“在母亲眼里,我们这些做儿孙的,这些她生命中的不可分割的细胞,才是母亲生命迄今依然旺盛,不曾老去的兴奋剂”;在《悲戚的夜晚》里,他又这样写道“父亲失去了父亲,我失去了祖父。那一年,我只有4岁……”
五是语言特色鲜明。从诗意的浓烈、文字的灵动精美来说,张中信写得最好的散文诗,还是写他家乡野茶灞的篇章,比如《农事词条十章》《走进野茶灞》《我的村庄》《诺水河往事》,这些篇章,用最浪漫的诗性文字,最强烈、灼热、沸腾的感情,写出了野茶灞现在的村庄、孤独地守住门框的秘密的春联、野茶灞的风、风中的院门、野茶灞的老牛、野茶灞的河流、野茶灞的稗草、野茶灞的秋雨和种子。这些散文诗,写出了炊烟、牛羊、杨柳、麦地、阳光、河流、月光、浣衣女、吊脚楼等若干优美意象,给人一幅幅田园牧歌的美感,飘逸着大巴山芭茅花一般的淡淡幽香。
张中信的诗文还很注意突出地域特色,大量使用巴蜀词汇,写出巴蜀物事,反映勤劳辛苦的巴蜀男女生活的爱恨情仇、,反映善良淳朴巴蜀人丰富多彩生活的理想情趣,反映个性鲜明的巴蜀人生产生活的往昔今朝。他大量使用巴蜀词汇、乡村词汇,只要外人能读得懂,他就尽可能避开千篇一律的普通话词汇,而特殊使用生动形象,巴蜀味道浓厚的巴蜀乡村词汇,比如“脚板”“板板桥”“歇气”“拍板”“村庄”“野茶灞”“炊烟”“娃儿”“细娃崽”等等。
与写野茶灞乡民和乡镇干部的散文比起来,张中信写乡村事物、写野茶灞农事村物的散文,写得更加流畅自如,我尤其喜欢,比如他收录在《失语的村庄》(第Ⅰ卷)中的许多篇章,早已脍炙人口,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我相信,按照这条路子走下去,张中信的故乡大巴山、板板桥、野茶灞,一定会成为我们以及文学爱好者们心中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