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去的是岁月,沉淀下的是记忆。
——题记
一、煤油灯
也许只有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人,才会记得曾经点过的煤油灯。一块光滑的青石板砖,几根粗铁丝拧在一起做成灯架,灯架上放着一个玻璃瓶做成的煤油灯。夜幕降临的时候,用火柴轻轻一划,一点昏黄的火苗渐渐升高,屋子里亮堂起来。温馨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完饭、唠会嗑,孩子们做功课,爸爸抽烟,妈妈做针线活。小小的煤油灯,照亮了我们清贫的生活。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什么都稀缺,煤油灯如同粮食一样珍贵,妈妈往灯里添油的时候,小心翼翼的,生怕漏外面浪费了。家里通常只有两盏煤油灯,一盏放睡觉的屋里,一盏放厨房里,只有等天完全黑透了,妈妈才舍得把灯点起来。
夏天的时候日子长,晚饭吃得也稍早些,妈妈基本是不点灯的,让我们坐在院子里吃。吹着凉风,就着月光,吃完简单的汤面或者菜糊糊,回屋才点一会灯,主要是让我们写作业。
那时候只有哥哥和我上学,家里没有写字台,我们写作业都是在大炕上,放一张小方桌,我和哥哥一人坐一边,说是坐着,其实就是跪在炕头上写作业。灯架也放在桌头上,妈妈用棉花搓成的灯捻芯,一会就烧得旺旺的,火苗子直蹿,屋子里一下子亮起来,黑黑的油烟也刺啦啦地冒。这时候,妈妈就赶紧过来,用一根细铁钳把灯捻子往里戳戳,留下一个小头,灯光摇晃着暗下来,我们也得紧凑到灯前,才能看到书本上的字。打一斤煤油虽然也花不了几个钱,可那时候谁家都穷,几块钱都得从牙缝里省,大人们自然把灯油看得金贵。没有孩子上学的人家,晚上都是摸黑睡觉,舍不得点灯的。村里形容一家人穷,都说他家穷得连灯都点不起,可见在那个年代里,煤油灯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多么重要。
晚上点灯,孩子写作业,大人们也不闲着,要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妈妈盘腿坐在炕沿上,刺溜刺溜地纳着鞋底子,或者给我们缝补衣裳,一针一线,给我们编织着清贫的生活。有时候灯上会结一个大大的灯花儿,灯光便暗下来,几乎看不清字了。妈妈用剪刀把灯花剪下来,唱着好听的童谣:今晚结个灯花儿,明天来个客人儿。年幼的我们便信了,第二天眼巴巴地等着客人上门,客人来,兴许给我们带好吃的呢。
有时候灯油没了,妈妈白天忘了买,晚上我们写作业就犯了难。妈妈没办法,就把平时舍不得吃的清油倒在一个小铁盘里,搓一根油捻,放进油里渗透,把油捻放在盘子边上点起来,清油灯散发出一股子好闻的油香味。但清油毕竟稀缺,也就偶尔代替一下,清油灯也没煤油灯点起亮堂。长时间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我们脸上都是黑乎乎的油烟,洗都洗不净。但那一盏盏如豆的灯光,也是我们黑夜里最温暖的陪伴。
爸爸偶尔从城里回家,能带回两根白蜡,在农村里点蜡烛,那可是稀缺的东西。蜡烛点起来比煤油灯亮堂,还没有刺鼻的油烟味,我们都喜欢。但蜡烛点起来费,一会功夫就燃去半截,妈妈看着心疼,不停地把烛芯剪短。可爱的妹妹趴在一边,用一个小铁片把流下来凝固了的蜡油再加到上面。妈妈和姐姐趁着明亮的烛光,也赶紧做点针线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围在温馨的灯光里,其乐融融,也是一种平淡的幸福。
记不清是哪一年村里通了电,家家户户装上了电灯,一到天黑,满屋子都亮堂堂的,我们再也不怕被油烟熏了。煤油灯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灯架被搁置到闲屋里,落满灰尘,后来,就再也寻不见。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特殊的记忆,镶嵌在我们岁月的天空中,日子一天天老去,回忆里那些温暖的生活片段,还搁置在我们的心底深处,漫不经心地翻出来,依然温馨甜蜜。
二、收音机
很小的时候,我们家的墙上,挂一个小小的圆盘一样的东西,中间凹陷,外沿凸出,像个喇叭,妈妈说,那是广播。广播会在早、中、晚三个阶段,定点吱吱唔唔地响起,播放一些节目。那时候我真的太小,一点也不记得广播里都播的什么节目,只是那个小广播在墙上挂了好几年,印象深刻。
那年冬天卖了一头大肥猪,妈妈破天荒地大方了一会,花三十七块钱,到供销社的商店里,买回来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要知道,一口猪那时候也才卖几十块钱。妈妈的举动,让邻居们又羡又妒,一个劲嚼舌头骂妈妈败家,却让我们都高兴不已。
妈妈把收音机摆到桌子上最显眼的位置,按着商店售货员教的方法,轻轻地旋转开开关,清脆美妙的声音从那个漂亮的方匣子里传出来,我们摒住呼吸听着,大气都不敢出。
哥哥霸道地把我们扒拉到一边,他把住收音机,旋转着频道按钮,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从收音机里传出来,让我们的耳朵都应接不暇。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和喜欢,让我们好久都沉浸在兴奋喜悦里。
自从家里有了收音机,我们的小屋里时时都播放着动听的声音。妈妈买的收音机是供销社当时卖得最贵的,音调清晰,能收听到全国各地的广播频道,新闻、通讯、评书、电影、戏曲、音乐,应有尽有,喜欢听什么都能搜到。这神奇的收音机,对年幼的我们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世界。
哥哥在家的时候,收音机的播放权都归他,他调什么节目我们就听什么。哥哥唯一让着我和妹妹的,便是到了儿童节目“小喇叭”播放的时间,他出去玩,允许我和妹妹听一会。收音机里那个小女孩的声音清脆圆润,光听那甜甜的嗓音,我们都要陶醉了,还有有趣的故事,动听的歌声,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收音机让我们懂得了,除了我们生活的小村子,外面还有一个很大很大的世界。
妈妈平时生活节俭,可在对待收音机的问题上,破格大方,不但买的时候不心疼钱,买电池也不吝啬。大号的一节电池五毛钱,收音机里装两节,因为谁都爱听,播放的时间长,两节电池用不多久就没电了。妈妈把攒的鸡蛋卖了,让我们去买电池。晚上躺在被窝里,关了灯,收音机还一直响着,妈妈自己也听得入了迷。记得有一次晚上突然地震了,妈妈招呼着我们往门外跑,她自己临出门还把收音机抱在了怀里。后来我了解了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如果遇上大地震,人跑不出来房子就倒了,哪里还能保得住物件。在当时,那台收音机算是我们家最值钱的东西了,妈妈买来不容易,所以舍不得。
我们都爱听的节目,要数单田芳说的评书了,那略带沙哑的嗓音,把古今传奇说得活灵活现,比后来看的电视剧还过瘾。我们听完一部又一部,只要在那个节目档家里有人,收音机里的评书就抑扬顿挫地讲着,单田芳大师的声音,至今还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通俗歌曲流行的时候,收音机里的音乐频道,也让我们过足了歌瘾。一台小小的收音机,陪伴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八十年代末期,农村里经济条件有了好转,电视机开始陆续走进了农家小院,虽然都只是买十几英寸的小黑白电视机,但对文化精神生活都相对空白贫瘠的农村人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争强好胜的妈妈,看到村里人家接二连三地抱回来一台电视机,沉不住气了,终于把存了好些年的存折拿出来,花四百多块钱,给我们买回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我们的注意力马上被电视占据了,那台备受宠爱的收音机,悄悄地退到一边,一年一年,成了摆设。
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东西,不管曾经带给我们多少欢乐,到了一定的时期,都会被新生事物代替,退出它拥有过的舞台。但我们不会因为有了电视机,就忘记了收音机陪伴我们度过的那些快乐日子。有些记忆,和我们经历的岁月交织在一起,不会摒弃,也不会遗忘。
三、老电影
周末,陪孩子去电影院看电影,是大型的4G动画片,超强的画面感,完美的音响效果,精彩绝伦的动画设计,不但儿子看的过瘾,连我也不得不惊叹,现在的高科技,真的是无所不能。
电影院建在市文化广场,装修豪华,设施齐全,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但电影票的价格,也高得让人咋舌。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了,花钱买享受,只要是真心喜欢,也无所谓值不值了。
电影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全球人们的青睐,不论是精彩的好莱坞大片,还是普普通通的喜剧片动画片,都会有不同年龄段的人喜欢。在我们生活过的那个年代,虽然不能舒舒服服地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但那各村流动播放的露天电影,也深受大人小孩们的喜欢。
我一直对过去的信息传播方式感到不解,几公里外的村子里放电影,周边村子里的人是怎么知道的呢?那时候没有电话,也没有广播通知,可村子里总有得到电影播放消息的灵通人物,在吃晚饭前,尽可能多的把电影播放的具体村子地点传达出去,不大的功夫,几乎人人皆知。于是,都早早吃罢晚饭,三三两两的人们便结队出发,赶好几里夜路,跑去看电影。
那时候播放的影片,大多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斗片,也是大家最喜欢看的。放露天电影的场所,一般都选在村子里人口集中,又比较宽敞的地方。电影荧幕是一块长方形的白色幕布,四周镶着宽宽的黑边,四个角上拴着绳子,挂在两棵高高的大树上。电影开场时,灯光投射到荧幕上,大喇叭里播出配音,轰隆隆的枪炮声响彻村子,“八一”制片厂的名字闪闪发光。荧幕下,乌压压的人群或坐或站,心情随着电影情节跌宕起伏,人人脸上都透着兴奋和快乐。
我们最盼望的,是轮到自己的村子里放电影,那样我们既不用跑很远的路,还能早早抱个小板凳,坐到电影屏幕跟前,占据有利的地方,观看到最佳的效果。最早演的电影是黑白片,以战斗片为主,最受男孩子们的青睐,头一天晚上要看一场电影,第二天学校里去人人眉飞色舞,吐沫星子乱飞地评说,惹得没有去看的同学们心里急得冒火。再后来,便有了彩色宽银幕武打片、爱情片、故事片,还有色彩艳丽的戏剧片。演露天电影基本都是在冬天农闲的时候,庄稼人白天不用下地干活,养足了精神,晚上赶夜路,站在寒风刺骨的露天地里也不觉得冷。
我们村的队长,是个戏剧迷,他特别爱看古装戏,每次轮到我们村里放电影,他都挑他喜欢的戏剧片让演,老人和孩子们只图看个热闹的场景,但年轻人不乐意,尤其是半大的男孩子们,都特别崇拜英雄主义。他们更喜欢看的是那些激烈的战斗片,还有刚刚开始流行的武打功夫片。每次村里演完电影,他们都要找队长埋怨一通。队长嘿嘿笑着说,下次一定挑你们喜欢看的来放。全公社就一台电影播放机,要轮上一回,也得几个月时间。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地各个村子里追着看电影,不管多远,只要得到确切消息就都赶去看。
后来镇上修了一个很大的电影院,在过春节的时候开始放映,是要收费卖票的。一张电影票五毛钱,大人小孩都得凭票入场。电影院刚开始播映的时候,空前的盛况,买票的人群密密麻麻,我们小孩子挤都挤不到跟前票就卖完了,想进电影院看电影,买票跟打仗一样激烈紧张,若没有大人领着,小孩子们哪里能挤进电影院。
不过电影院只红火了两年就关闭了,流动电影又开始在村子里轮演,人们还是热情不减,到处追着看。再后来,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电影才慢慢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岁月更替,时代变迁,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地更新演变,而我们所经历的一些事,拥有过的旧物件,都在逐渐地离我们远去,或者被更先进的事物代替。没有超越就没有进步,我们在不停地接受和遗忘中,生活也过得更充实,更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