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立功的头像

余立功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7/21
分享

当撒手时且撒手(杂文)

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吧,两类资讯特别引起我的反思。一类是五零后、六零后自恋式宣扬人生“功绩”,一类是怒其不争地鞭挞嘲讽“啃老族”“巨婴”的不耻与不争。诚然,五零后、六零后(更准确讲是六零初),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计划生育、改制下岗……算得上经历比较丰富的群体。但是,这个群体的某些人,感觉有把自身的牺牲与奋斗,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夸大了的嫌疑。

这么讲,并非要抹杀这代人的功绩,也不是要跟这代人过不去。我也是其中一份子。这代人遭的苦受的罪我都有份,这代人努力拼搏默默奉献时我也没缺席。比如上山下乡的人,其实比回乡青年的境遇坏不到哪里去,或者说遭的苦受的罪并不比回乡青年更多。只不过跟他们上山下乡前或者留在城里的同龄人比,可能落差有些大。之所以媒体、文学作品、影视剧等等资讯充斥着这类诉苦,大概有个话语权的掌控问题。于回乡青年而言,那片黄土那座秃山那摊烂湖就是他们的栖身之所,没觉出落差,加上也没学多少知识,便主动放弃了对权利的追索,所以极少发声,更遑论矫情地填首词作个诗出本小说演部影视剧来渲泄了。

专门戳开这个极端的伤疤作例证,当然不是要给那段历史翻案,对那段历史进行重新评判。历史已然过去,不管我们抱怨,还是赞美。我想表达的是,即便这样,社会也并未亏欠我们,所以我们没太多可炫耀的,没什么东西值得博同情的。

讲受的苦遭的罪,我们跟祖辈父辈在战乱年代颠沛流离甚至冻死饿死差远了;讲奋斗和贡献,我们跟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更差何止十万八千里!揭开上一辈的苦楚,再现先烈的功勋,我们还有资格大倒苦水,或者自鸣得意地炫耀吗?

再讲“啃老族”“巨婴”的根源。人们口诛笔伐的“啃老族”和“巨婴”,他们的父母是谁?难道不是我们这代人吗?那么,我们对这一现象的产生,难道不该负有责任,而如泼皮一般把这责任全推给社会全推给后辈?何况,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也如我们年轻时一样,虽有时冲动毛糙,但也都是血气方刚的铮铮汉子,是不让须眉的巾帼女郎,是有担当敢作为生气勃发自食其力的一代新人。而真正的“啃老族”和“巨婴”,也不过少数而已。再者说了,“啃老族”和“巨婴”,哪个年代没有过?远的不讲,近者如清朝的八旗子弟、民国时期的纨绔子弟,不就都是?再大胆一点设问:难道我们中间就不曾出现过几个?难道就因为出现了个别现象,就给这个群体都贴上标签?倘若如此,便是对年轻一代的不公平不公正。

说到底,我们这代人经历的酸甜苦辣,感受的快乐痛苦,取得的成就与其间的奋斗,同前辈和后辈并无二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欢乐与痛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就与缺憾。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们这代人只不过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而已,所以没理由特别炫耀,或者抱怨。而且,揭开每个个体的面纱,也并非全是辉煌,也泥沙俱下地夹杂些为人不耻的败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和梦想。如今八零后、九零后渐成社会主力了,比起我们那代人,不仅毫不逊色,而且更优秀,根本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追求平等与正义,他们渴望做自己的主人,他们不需要“太上皇”“皇太后”当面指手画脚,或者背后指指点点。反观我们这代人,功成名就者也罢,扼腕遗憾者也好,大多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央,开始回归家庭颐养天年。当然,也有部分人仍在工作岗位兢兢业业,更多的人则转移战场,南征北伐东冲西突地继续为子女和孙辈操心劳神。

那么,在社会角色转换的当口,从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我们的思维方式、人生理念,是否也该顺势改变呢?而恰到好处地对世事撒手,应该成为我们这代人目前的不二选择。对我们念念不忘的辉煌或者苦难经历撒手,不再沉缅于过去;对被我们紧紧拽着的晚辈撒手,让他们自由自在的呼吸、自由自在的思考、自由自在的翱翔、自由自在的放飞梦想。

对世事撒手,就是适应世事变化,自觉扮演好配角,而绝非“消极怠工”,放松自我约束和对社会的责任。还在工作岗位为党和人民继续奉献的人,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放心放手地让年轻人挑重担,经风雨见世面,在历练中尽快成长。于回归家庭的朋友,道理亦然。如果心有不忍,帮子女处理些家务,他们有困难时力所能及地给予些经济资助,也未尝不可。但切忌当年轻人的家,帮他们拿人生的主意。至多,也就用我们的人生阅历当个参谋,至于听不听,全靠他们自己。历练多了,经验丰富了,或者教训深刻了,年轻一代自会顺着人生的正确轨道阔步前行。

对世事撒手,调整心态很重要。世上没什么撒不开手的事,而且迟早都有撒手的那一天。晚撒手不如早撒手,自幼就培养孩子的独立品格,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何况我们这代人的思维方式、思维节奏、思维逻辑,落伍是必然的;而年轻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成长能力,也超出我们的想像。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必然过程。

此时此刻,我突然想起孔子讲过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应该不光是对他自己人生的总结,很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已然“耳顺”了,对 “而立”“不惑”甚至“志于学”之人,还有什么不放心不能放手的呢?十八岁的时候他们就行过成人礼了!所以,我们既不必为古人担忧,也大可不必操后者的心。心态调整好了,对世事真正撒手,相信很多事情都会处理妥当。于是乎,年轻人摆脱羁绊得以自由自在地驾驭自己的人生,我们安享晚年有了家庭和社会基础,而所谓的“啃老族”和“巨婴”也定会因应世事变化,自然而然减少。这才是真正的皆大欢喜!

对此一孔之见,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