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里的头像

余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15
分享

到纳山大营去采野刺梨果

今天是星期六。

天刚大亮,红耳鹎动听的天籁“晨曲”从楸林徐徐传进卧室。

五岁的儿子还在熟睡。为了早一点到纳山大营去采摘野刺梨果,我不得不把儿子叫醒。

匆匆吃下早餐,我和儿子就前往纳山大营。

为了节约时间,我用摩托车代步。四五分钟就到达距离纳山大营较近的大牛山脚。

我把车停在路边一棵较为高大、枝繁叶茂的构皮树脚。

儿子跳下车,迫不及待地问我纳山大营在哪里。我仰着头,用手指着镶嵌在大牛山与东山坡山腰间的纳山大营前城墙说:“就在那里。”

虽然是初秋的早晨,但万里无云的晴天让悬挂在半空中的太阳变得异常燥热。我从车尾的货箱取下遮阳帽给自己和儿子戴上,并带上装刺梨的布袋、水和零食。

十多分钟,通向纳山大营的蜿蜒山路就被我和儿子征服了一半。

考虑到不要让儿子过于疲劳,我叫他在路边一块较为平整的石头坐下休息,并递给他矿泉水和几块小饼干。

如今的山路比我小时候难走多了,尽管还能看清山路的脉络,但路上不时有半腰高的荆棘、荷蔴、野草阻拦。现在耕地多用旋耕机,做饭多用电器,养牛的人家已经不多,上山打柴的人几乎没有,往来于山路上的人自然少之又少,这无形中给火棘、芭茅之类的野生植物创造了自由疯长的条件。带儿子穿越其间,我除了先行开路,还得不时回过头来千叮咛万嘱咐注意安全。

刚准备找地方坐下时,突然路边有一棵半人高的野刺梨树映入我的眼帘。树上挂着二十多个谷黄夹杂淡红色的刺梨果,个头比鹌鹑蛋大不了多少,已经熟透。被山雀和虫子吃了一半或一大半的果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源源不断地溢出带有一两分酒气的清香味。我忍不住戴上手套,找几个未被鸟虫啃过的果子采下来放在袋子里,选一个大的在衣角上来回揉搓。果上的毛刺掉完,我用钥匙串上的小刀轻轻划开,随即从路边找一根韧性好的灌木细枝条,折成牙签长短,剔去刺梨籽后,一半给儿子,一半给自己吃。

也许是儿子第一次吃,还不习惯野刺梨味道的缘故吧,他嚼了几下就吐出来,说涩得很。

野刺梨果的确有一股涩味,但反复咀嚼后,会吸出一种说不出的甜味来。这涩中带甜的味道是野山果普遍共有的。

小时候,农村家家都不宽裕,平时很少有零食进嘴巴。我们这些山里娃打小就知道“靠山吃山”这一道理。放牛到山上,我们要么成对的斗蟋蟀、摔抱腰玩,要么邀约三五个小伙伴一起搜索野山果吃。

山上的野果种类很多,除了野刺梨果,还有山楂果、豆梨果、地瓜果、火棘果、野葡萄、荚蒾籽等等。

在家乡,野刺梨并不是什么稀罕物,虽不能说漫山遍野都是,但它们是田边地角,沟旁溪边,山前坡后一种常见,且生命力极其顽强的荆棘。每年春天,一篷篷,一丛丛野刺梨树,随柔和春风的抚爱,如期开花。一朵朵辣碟大小的粉红色花朵,招来辛勤蜜蜂采集花粉的同时,也吸引我们这些放牛娃摘下一堆堆花朵,制成一圈圈野刺梨花环。也许是触景生情吧,刺梨花开时,我们还经常听到大哥哥大姐姐们用最动情的歌喉演唱最经典的布依山歌《刺梨花》:

隔河看见花一蓬,

三十六朵共一笼,

三十六朵共一树,

哪朵向阳哪朵红。

秋天稻穗弯腰时节,那长着毛刺的野刺梨果开始成熟,由夏天的翠绿色渐渐变成谷黄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山里娃便开始四处游荡,寻找这些无人看管的“路边果”解馋。

我的童年时代生活条件尽管很艰苦,但我们个个都很阳光。

结束吃野山果的日子是我进县城读高中以后。再后来高中毕业步入军营,一去就是二十余年,自然就把这段记忆暂时封存起来。转业(自主择业)回归故里后,看到村里娃,我便会想起吃野山果的童年时光,也想找机会“回味”一下。

今天我上纳山大营采摘野刺梨果就是一种“回味”。

在家乡,生长野刺梨的地方很多,除了纳山大营,较近的有纳强坡脚,稍远一点的有纳旮坝子的沟边和纳东海子周围。

快到纳山大营的时候,儿子肯定疲劳了,为了给他加油,我指着眼前的大营大门城墙说,只要爬到那里,我就用手机给他照相,并马上通过微信发送给远在云南河口的妈妈和外公、外婆。

儿子果真来劲了,一口气就爬到目的地。

纳山大营是清代防御、屯兵的军事设施,是家乡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曾驻军五千余人,占地面积有40个足球场那么大,修建年代不详,咸丰十年(1860)四月,被“借道入川”的太平军石达开之部将曾广依等率所部攻破。尽管毁坏很严重,但今天依然还能看清四周高大的城墙,还能看到当年的练武场、岗亭位置、观察孔等,还可以推测出当年大营的恢弘气势。

我没有休息,立即用手机给儿子拍照。

有纳山大营这一古代军事城墙作背景,简单而平常的人像自然会多几分文化内涵。我从不同的角度给儿子取景,让画面构图饱满的同时,更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首先我让儿子立在由巨大石礅砌成的残缺大门右侧,然后是站在杂草丛生的城墙前;最后让儿子小心翼翼地爬到城墙上,我在城墙下仰拍,在蓝天和远山的映衬下,城墙不仅高大,而且威严。当然我也让儿子给我照了几张,算是“到此一游”吧。

把儿子的图片发给妻子后,我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在纳山大营的城墙内采摘了一大袋野刺梨果。

今天的收获很大,既实现了让儿子体验采摘野山果的想法,又得到了泡刺梨酒的原材料,真可谓一举两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