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里的头像

余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02
分享

贺岁春联

十三年前从部队转业(自主择业)回归故里后,每年春节前夕,我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义务为父老乡亲书写春联。我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想让春联这一中国特有的贺岁文化,或者说中国这一特别的文学形式能在乡村延续;二是重温儿时旧梦。

我喜爱春联大概是从懵懂少年开始的。

我出生在距离县城不远,但又较为落后的布依山寨——纳山。上世纪七十年代,虽然物资匮乏,但每逢春节,我们村的家家户户总会想方设法在门窗上张贴大红春联,增加节日喜庆祥和气氛的同时,也是表达辞旧迎新、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于是,临近新春佳节,每家每户争先恐后请村里黄老先生到家里去书写春联。

黄老先生是一位德髙望重的乡贤,不仅书法写得好,而且还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布摩(摩师),十里八村的布依人家每遇红白喜事,都要请他去操办相关事宜。

春节前夕,我们这些山里娃也和黄老先生一样忙碌,老先生前脚刚落到主人家的堂屋,我们后脚就到主人家的大门口。别看我们平时调皮捣蛋,可心甘情愿成为先生的“跟屁虫”后,我们叛若两人,不仅听招呼,守规矩,不让先生讨厌,而且还能帮先生按纸、倒墨、抬凳子、递水什么的。

稍长大后,我在心里暗暗发誓,将来要做像黄老先生这样的人,其中之原由大概与我个人的悟性有关吧。我发觉先生写春联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大红纸和墨汁主人自备,黄老先生只需带上他那老旧的里面裹着三四支漫长岁月留下黄褐包浆毛笔的自制麻线、竹条笔簾就行;书写前,主人好烟好茶招待,书写后,主人好酒好肉款待,出门时还会诚心诚意的送上一两对饵块粑或粽粑什么的。每次黄老先生书写春联(包括白事书写的对联)的一举一动,我都会暗暗记在心里。让我十分羡慕的是先生折纸的工夫,不管是五字对联,或是七字、九字对联的纸,经他那灵巧的双手折来叠去,除去上下两指宽的边,中间每个字的长短宽窄米字空格几乎一个模样。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黄老先生那潇洒自如的运笔举动。先生先是用清水把毛笔发开,随即用大拇指和实指小心翼翼地挤出多余的水份,并理顺笔锋。接下来,左手半开,手心向下,轻按红纸;右手食指、中指和大拇指呈鹰爪状夹住笔杆;紧接着有节奏地用笔腹醮饱乌黑的浓墨,随即将笔尖在碗边刮两到三下;沉思片刻,眼睛在纸上来回扫描,然后大笔一挥,或急或缓,或顺或逆,抑扬顿挫,龙飞凤舞,不到五分钟,一幅工工整整的楷书,或一幅行云流水的行书对联就在他手下诞生了。半个时辰的样子,香火(祖宗牌位)和大门、耳门、窗子对联变戏法似的整整齐齐地摊放在堂屋内。

我上初中后,父亲觉得老请先生到家里来写春联不是长久之计,应该在我们兄弟四人中培养出一个“书法家”来。

父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上过几年私塾,知道文化,特别是书法的重要性。于是到县城新华书店买来两本楷书字帖,让我们兄弟学着临习。

稍微练出成效后,父亲喜形于色,鼓励我们再接再厉。

刚开始,一年一度的香火牌位和春联,父亲不再请黄老先生,而是由大哥学着写。第二年,父亲看到我练柳体字特别执著,尤其看我写的楷书已经有模有样后,就从此让我执笔写春联。我也因此而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这不是浪得虚名,寨子里很多人家帖的春联都出自我的手。我连续帮父老乡亲写春联大约有四五年,一直到高中毕业后步入军营。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不断拓宽,我不仅爱好书法,爱写春联,还喜爱绘画,特别是国画。

正规练习书法,并学习到相关理论知识后,我慢慢的懂得书法并不是简单的写字,要想成为真正的书法家还得有学问,还得在字外下足功夫。

在外行人看来,写春联并不复杂,只要练好字,买什么《对联大全》《对联集锦》之类的书回来,照上面抄写就是了。其实要把春联写好并不那么容易,除具备过硬的书法基本功外,还得有古文功底,特别是古诗词基本功要打牢,掌握对仗、平仄等相关知识,不然怎么知道什么样的人家,什么样的环境,该选(写)什么样的对联呢?尤其是服孝还不满三年的人家,该用什么颜色的纸书写,该选什么样的内容都是很有讲究的,否则胡乱下笔是要闹出笑话来的。

再后来,我在部队成为一名军官后,如果能在春节前夕回家探亲,父亲是一定要我为家里书写香火和春联的。

只要一开笔,寨子里的好多人家也会一窝蜂的请我去家里书写。不言而喻,这既是让我风光的时候,也是父亲最值得骄傲的时候。这时,父亲的脸上写满了难以消失的笑意。

贺岁红联增喜气;迎春白李报怡和。但愿传统的贺岁春联和今天的小康生活在乡村大地上红红火火,交相辉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