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里的头像

余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11
分享

回归故里

在外飘泊二十一年,够累的。

有一天,我突然想停止飘泊,也终于可以停下飘泊的脚步时,我毅然决然选择回归故里。

洗去一身的疲惫,调整好心态,我开始思考回归后如何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行稳回归后的绘画艺术创作之路。

在绘画创作上,我虽不敢以“拼命三郞”自诩,但划在“勤思”的行列应该没多大问题——除了睡觉,我平时很少让大脑“闲置”,即使躺在柔软的草地上,双手交叉枕头,看天上的云卷云舒,我也会不由自主地思虑起云彩的冷暖变化,以及云彩的明暗厚薄变化对蓝天的影响,继而联想到西方印象派风景油画的云彩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云雾之间的虚实对比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画面效果——西方风景油画崇尚写实,崇尚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的表达;中国山水画则推崇画家创造既飘逸又有深度、既清晰又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意境,推崇虚实相生,即所谓的“意象空灵”和“无画处皆成妙境”。

回归故里后的半年时间里,经过认认真真的思考,反反复复的梳理,我终于可以较为明晰地总结出在外飘泊的得与失。

在外漂泊二十一年,应该说我也取得一些成绩,但更多的是值得后半生铭记的深刻教训。于是,我在脑海里“建立”了几个“文件夹”,把梳理的结果分类“存放”。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过滤,筛选出有用和无用的东西。为了将来的步履不至于走得蹒跚而艰难,我必须果断处理,轻装上阵,该扔掉的扔掉,该存贮的存贮。

在外飘泊的二十一年,对人的一生而言,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如果能享耄耋之年,七千多个日日夜夜倒也算不了什么,如果“出师未捷身先死”,那就另当别论了。

经过一段时的筛选,我总觉得能存贮起来的东西其实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少之又少,少到只剩下绘画艺术创作这么一点“雕虫小技”了。

尽管少得可怜,可我还是要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还行,毕竟没有蹉跎岁月,毕竟自己没有一事无成。

记得有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去的错误就是将来的智慧和成功。在诸多的教训中,我总认为首先值得吸取的不是自己犯了多少错误,也不是自己走了多少弯路,而是心浮气躁,没有修炼出一颗平静的心,不敢面对清贫,不敢与孤独为伴,不敢远离没有多少营养但极具诱惑力的快餐文化。

我曾经在快餐文化的十字街头徘徊、犹豫、彷徨,曾经想一夜成名,曾经闭门造车,一心想在新、奇、怪上做另类文章,以此来猎取人的眼球。这一切都缘于自己的幼稚,或者说太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这一切后果于绘画创作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经过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跌倒,我慢慢的醒悟:要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来,首先创作心态要平和,同时还要个人思想。

思想从何而来?从继承和创新上来,从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文化修养、开阔的视野上来。我深深知道,历史长河,大浪淘沙,能沉积下来的才是闪光的金子。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个人思想这一根基,那一定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艺术作品是毫无生命可言的。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聃先生在此告诉我,人得学会知足。我想通了,这一辈子,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老老实实在绘画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手不能乱伸,不能芝麻西瓜都捡。

艺术家普遍认为,童年的经历通常会对人的一生造成本质上的影响。我在乡村长大,家乡的晒谷场、老屋、石墙、石磨等充满乡土味的画面,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鸡狗、牛马、禽鸟、松鼠等动物永远在我的脑海存放;家乡优美的自然景观、浓郁的布依风情、厚重的历史文化时时在眼前呈现……这便是我回归故里后的主要创作题材和创作源泉,未来我也将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

当我意识到,我的创作源泉不在都市,不在异地,而是在家乡时,我似乎慢慢地成熟了,开始有自己的个人思想,开始有自己的面目。

回归故里,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拥有自己的安居之所,拥有自己心爱的绘画工作室,我应该知足了。在这个小天地里,远离喧闹,远离复杂的人际关系,远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内心如无风的湖面,静静的,悠悠的,淡淡的。作品也因此而少了很多躁气。

回归故里,我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活着,我可以像五柳先生那样在家乡的土地上寻找到很多艺术创作灵感,在田园间寻诗意,在淡泊中发现很多经得住品味的苦涩而恬愉的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