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明然的头像

余明然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07/22
分享

文学评论,应该穿透作品本身

文学评论,应该怎么去写,一直是困惑我的一个文学难题。

长期以来,由于个人喜好文字的缘故,竟不意在从事文学创作及编辑《鄱阳湖文学》及《散文中国》两刊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我手上的那些作品,全都是身边的文朋笔友们,不远万里,从四面八方给我寄赠过来的精神食粮。那些书里面,既有一些名家大腕的宏篇巨作装点其间,也不乏有当代先锋作家的优秀作品囊括其上,然则大多是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与我同样有着爱好文学的兴趣,以及身具浓烈文学情怀的朋友们寄送来的各类赠书,而绝大部分的作品,是来自海内外的广大华文作家群体,给我们投来的各类稿件,各种体裁不同的作品,琳琅满目;各类题材廻异的篇章,不一而足。

每每在读完一部书甚或是某个单篇作品之后,似乎总觉得心里是有些话要说的,且不说不快。可临到自己拿起笔来写作时,却又不知道自己该是从何说起,又应该从何处记起。尽管我时不时地针对手头上的部分文学作品,在阅读之后,也曾写过一些有关于她们的文学评论类文字,但我觉得那不是写文学评论,而应该是叫做文学表扬才对。现在想来,我觉得自己走在文学评论的这条路上,走得还不够稳妥,也走得不够踏实,因此,我觉得自己应该在接下来的路上,要对自己有所警醒和警惕的了。

说老实话,虽然在潜意识里,我已经认同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领域里,大部分的文学评论家都是在搞文学表扬式的评论,关于这一点,我倒一丁点儿也不觉得奇怪。因为目下,我们身处的文学批评的生态环境就是如此,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也不是靠哪一个人的能力而可以使其得以改变的?故此,要想当下的文学表扬式的评论之风有所收敛、有所改变,就得从每一位致力于文学评论的作家做起,从自我做起,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

思虑至此,我倒是想自己能够在这方面深入进去,期望自己在今后的文学批评的路上,行走的更快些、更好些,期待自己写出来的文学评论会有所改变,会有所突破,会有质的飞跃。这应该是我持有的一种很积极的文学批评的观点和姿态吧?

基于此以上的思考,应该如何去写文学评论这个念头,便滋生在了我的脑海里。随之,在我的脑海里慢慢变成了一个真切的想法,积郁在我的内心里时不时地躁动着、翻滚着,好像是要冒出头来似的。特别是近期,随着我阅读量的大幅增加以及阅读面的有效拓展,要求自己去多写些文学评论的想法就变得愈来愈强烈了。但对于自己接下来应该如何去写好文学评论,竟不知不觉间就有了自己的一丝看法,多了一些儿思考。今天,我就在这里冒昧地提出来,与好朋友们一起来商榷,以期借助外面不同的声音来纠正自身可能存在偏颇的观点,使自己能在这方面得到更好地提高,这的确是一件令我终身获益的大好事,会让我内心甚感欣慰的。

面对文学评论这道难题,我们应该怎样去破解它呢?

我记得曾经给某作者的一部长篇写过一个评论,当下还甚为满意,尔后,在看过外地不少的一些文友给那同一部长篇撰写的评论文章之后,我的心情添了几分沉重,在沉重之余,我开始沉默。沉默的一段时间里,我的潜意识里开始惶惑起来,仿佛在写作文学评论的道路上,我一下子就失去了前行的方向。

通读文友们的评论文字,让我懂得了写文学评论,并不是只有穿透作品本身一条路可走,还可以从作品本身的单一性深入进去,做深层次的探究,也可以就一事一议这个格局,对题材作进一步的挖掘与探索,同时,还可以更加大胆地跳出文本故事的本身去寻找和发现作品内在的蕴含与品质。这是我之前并没有想到的。

尽管我当时觉得有些评论似乎是太过于专注小说里的人物塑造,而没有通过小说文本的本身去关注小说里面所呈现出来的社会生态问题,让我在内心里觉得甚为可惜了。但是,这根本就怪不得他们的。因为在现当代的文学批评领域里来说,这是当代社会带给文学评论领域的一块通病。这块病,不仅桎梏了评论者的锋利思想,也束缚了评论者的即兴思维,从而使评论者们都过分地沉溺在了小说人物的个体身上,更多地就人物说人物,从而忽略了文化与文学批评所具有的,以文学批评引导文学创作的积极意义。继而忽略了原作者的文学创造是在把“大世界里发生的人间故事,用细小的声音给大众说出来罢了”这么一种意象说话方式的文本表述,进而去关注小说文本本身隐藏的社会生态问题,亦即是社会人物的众生相,是加重文学作品对人性、对社会生活真实意义展示的有效论述。我不知道我的这个想法是不是很幼稚,更不知道他是不是跑偏题了,在这里,我真诚地恳请众位方家不吝赐教。

针对以上遇到的问题,我曾经向一位德高望重,创作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师讨教过。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说,“小说主要写的是人物,原作者的本意是通过人物来反映小说的主题。而小说的主题,就是人们口头上常说的思想性。小说的思想性深度,就全在于作者对人物的刻画上,故大多数的读者看到的只是小说里的人物而非思想,而在思想家眼里,他们看到的则是小说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生命内涵”。是啊,老师的这一番说话,不由让我的眼前顿时豁然开朗起来了。

仔细揣摩老师的话意,我终于明白了小说里的人物,只是小说文本叙述的简单表象而已,而作者植入小说文本的思想内涵,不是让人一读就能明白过来的简单文字陈述,而是作者赋予给作品鲜活生命的有效彰显,是作者人文情怀与社会关注的真切表达。

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茅塞顿开。让我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当我们认真阅读一部作品时,是不难从作品中看出著作者身上深蕴的人文与历史情怀;作者肩上自觉扛起的社会道义与责任;作者内心坚持“文以载道,以德化人”的强烈担当精神。以上几者的有机结合,便是著作者通过文本表达出来的观点与思考,正是他给文本注入的思想性及其思想内核的所在,这也正是需要读者与评论家们去努力发现与深刻理解并深入挖掘出来的地方。同时,这也就是人们常常在口头称道的“文章千古事,由来作者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要义之所在了。

故此,窃以为一篇好的文学评论,并不仅仅是能从单一的方面深入进去做有效的探讨,而是应该能够穿透作品的本身,将其背后的社会生态完整再现的。首先,它应该能够穿透原作的本身,通过对文本蕴含的丰富信息量进行挖掘,去引导读者发现文本文字的张力,理解文本所要表述的深隐层次的内涵,亦即是对文章精神向度的正确把握与否,加以述评。其次,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本身,应该具备导读文本的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去指导读者,有针对性地对原作做有效的阅读,有效的研读,有益的研究。如果写出来的评论一旦不具备导读原作的功能,就说明这个评论本身尚有欠缺,尚有遗漏,不能算作是一个很成功的评论。其三,一篇好的文学评论,就是要评论者能够就原作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剖析,人物思想的深度挖掘,在技术层面来阐述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并提出中肯的点评。议论时,还不仅仅是要将文本的积极意义给提炼出来告诉广大读者,同时,还要对原作本身存在的不足,更应该要指出来,以利自己与原作者和读者一起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学习,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日里,我打算通过广泛而大量的阅读之后,应该多在文学评论这方面加以练习,多做文学评论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在阅读文本的过程当中,努力培养自身的洞察力,对文字的穿透力。力争让自己能够用发现的目光去审视面前的作品,用探寻的目光去巡视手中的作品,用探究的眼光去解读作品背后的东西,用拆解、析分的方式去研究手中的作品,用批评家的无私与无畏情怀,跟著作者敞开心扉来交流,彼此之间坦诚相见,以对作者的尊重与对文字的敬畏,兼收并蓄来自各方面不同的观点,积极学习别人的长处,让自己在阅读中不断得到提高,在不断的评论过程中得到长足的进步。

最后,我要说的是,作为一个文学评论者,在搞文学评论的时候,评论的并不一定仅仅只是文本作品的本身,而应该穿透文本,关注到文本背后的整个社会生态环境问题,这才是一个文学评论家应该遵循和更应该遵守的创作底线,是文学评论家脚下应该走的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