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明然的头像

余明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13
分享

印象回坑——江南第一作家村侧记

己亥盛夏的一天,我们一行四人怀揣憧憬,兴致勃勃地一路自驾来到了地处赣西北幕阜山脉深处,修水县新湾乡的一个山冲里,号称为“江南作家第一村”的“回坑作家村”。

数年前,初次在修水的文友那里听到“回坑”这个阴阳怪气的名字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暗忖这人给村子取个什么名字不好,偏偏叫什么回坑?用我们家乡的村言俚语来解读,回坑的意思,就是回到坑里去,这不是挺吓人的么?“回坑里去”。这在我们老家是一句骂人的话,而且还是极为恶毒的、诅咒人的一句话,寓意是代指死去。不过,后来我又细想了想,人不都是从尘土中来,最后又回归到尘土中去的么?人生不就是这么一个从来处来,最后又回到来处去的循环过程么?这样说起来,回坑这名字还蛮有哲学味道的。既如此,人家愿意叫回坑,那就叫回坑吧,这跟名字好不好听,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念及此,我的心绪这才慢慢地平复下来了。

这次我到了回坑村之后,便有意识地跟她做最亲密的接触,通过与村中老者几次三番的聊天,这对之前心中留那个疑团初步地释怀了。原来,回坑一直以来的名字应该是叫做肥坑的,这完全是源于回坑这块土地上的肥沃与丰润她这里不仅是物产丰富而且无论在什么样的年成里,都能够令村民旱涝保收让人们的生活有了可靠的有力保障,免去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过去,曾经有民谚是这样说的:轿顶山下三个坑,上面是三锄挖不动的板坑,下面是三年颗粒无收的干坑,中间是连续三年都大干不到的肥坑。肥坑,因其坐落在桥顶山下群峰环抱的山里,村子的东西两面分别与干坑、板坑村遥相呼应地理位置极好,一道曲折蜿蜒的溪流穿村而过,天蓝水,地灵人杰,是一座在传统意义上,属于人们向往的那种柴方水便的山间小村落。

回坑村坐落在幕阜山脉的余绪之中,她背靠轿顶山一线,由东向西一字逶迤开白虎岭、大洼里、塘洼里、梅炭垅、黄沙塘、雪雾坑、雷公尖等错落有致的山峰,那些山峰,虽然称不上有多么地高耸峻伟,但倒也说得上是峰峦叠秀、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回坑村前面正对着的便是下茶洼、侧面虎、成家源等几处的山峰及山崖。听村民说,在对门山上,那被茂竹盖住的地方就是老狮崖,老狮崖下有个狮子洞,洞口就挂在那山崖的半腰上,看上去挺有神秘感的,很容易让人产生出爬上去一探究竟的盲目与冲动。再往下,便是下竹洼、上竹洼,以及黄泥塘等的一些坳口和山岭连绵起伏不绝于山间,向着未知的远方蜿蜒而去……

走进回坑,令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是“回坑三宝”:绣楼、廊桥、龙王垴。

在回坑后面临近山脚下的地方,有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具有典型徽派建筑特色的民居,整体面积在200余平方米,属于一正两厢摆前厅加囤口的古棋盘屋格局,墙体青砖上还专门留下了特别的建筑标记,屋的四周秀台环峙,戟指蓝天,阵容庄严。从墙砖体上“清光绪癸巳车音和记”的字样来看,该建筑应该是村民车音和在清光绪癸巳年间独资建造而成的。屋中的天井开得比一般屋上的要大好多,并在左右两边的厢房上各加盖了一座绣花楼,俗称绣楼。它们巍然耸立在层层叠叠、青灰色的屋瓦之上,若凌空虚渡,袅袅婷婷,美不胜收。登斯楼也,视野开阔,秀山丽水尽收眼底。这绣楼,在过去是有钱人家中的姑俚在未出闺阁时读书求学、习练针线功夫、学习女红的圣地,一般情况下,没经过主人家的首肯,外人是不能上绣楼去的。

龙王垴就是村前的一块坡地,因在其上建有龙王庙,故而村民们称龙王庙为龙王阁,座下悬有一泉,呼为“龙泉”。龙泉四周皆有未设封的门禁,俱可入内取水。泉水甘甜清冽,清可见底。千百年来,无论天干还是地旱,从未干涸过一次。因此,正是有了这眼龙泉的庇佑,回坑村人长期以来汲水而饮,引水而灌,这才过上了令人慕羡,肥肥美美的幸福生活的。难怪回坑人只要一提起这龙泉,满脸都会绽放出幸福的花朵,好不醉陶。

座落在村头溪流上的廊桥,是一座木质结构,桥上盖有廊亭的长桥,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善述桥”。在桥的东头镌刻有“善述桥序”的石刻碑文,碑文上说:“……回溪车生咏堂,欠读儒书,勤劳稼穑,目睹此情,遂有修桥之意,家虽不甚饶余而乐善不倦……此地上通崇乡楚北,下达武邑吴西,此一乡曲间往来之要津也,为贯通回溪与外之往来,其独出资千余银辆于清光绪二十九年修建善述桥……”从该碑文的叙述中我们应该知道,这廊桥原来就是建在一道叫做“回溪”的水流之上,大名叫做“善述桥”的四孔长桥。它是由一位名字叫做车咏堂的回坑人,独自花费了千余两白银,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间的一座古桥梁,这样算来,它距今也已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这个车咏堂一生没有读过多少的书,但是,他却是一个忠顺勤劳,守孝悌,精稼穑的一把好手。他眼见得回溪是上通崇乡楚北,下达武邑吴西的往来要津之地,为了能够打通回溪与外部世界的往来之便,尽管家庭并不是很富有,他甘愿自掏腰包,花费一千多两的真金白银,用他的无私义善之举,在村前湍急的溪流之上架起了一座爱心之桥,让他的爱如涓涓溪流,绵延不绝了一百多年,还将永远这样流淌下去,这的确是人间难能可贵的爱心盛举。这就不难让后人明白,他当初在建成此桥时,为什么要给其取名为“善述桥”的原因了。原来,在车咏堂的内心里还深藏着一个山民至为朴素的愿望,那就是他所追求的“善之为善,理应善而不宣,述之为述,就该述而勿论”的人生境界。从这一点上来说,车咏堂的确是值得我们后人应该大力去弘扬与颂倡的榜样。

不仅如此,我还似乎从以上的这段文字表述中,找到了回坑这一村名的真正来处。

说起天下的四大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大家还应该记得吧?

白鹿洞初时是唐代的李渤与其兄李涉一起在庐山隐居读书的地方。因为李渤先生养了一只乖巧的白鹿,常常跟随先生出来进去,人们便称呼李渤为白鹿先生。后又因白鹿洞四周山形环合,俯瞰其中,外形好似一个天然的幽深洞府,加之白鹿先生李渤在里面隐居读书,所以,人们便称呼其为白鹿洞。到了唐代的长庆年间,李渤出任江州刺史,他旧地重游之后,便开始在白鹿洞中增设台榭、宅舍、书院,并且在里面广植花木,将其修葺一新,自此,白鹿洞便在那时起,逐渐声名鹊起,誉满天下,逐渐成为十里八乡文人们的往来聚集之地。由此可见,白鹿洞并非是一座真正的洞窟,只不过是人们对他的一个爱称罢了。

无独有偶,回坑这一村名的由来,应该不是什么所谓的“肥坑”之说,也不是什么人们眼中的“回还往复景各异”的猜度,而是源于赣西北人对地理概念朴素认知的一种内在表现。他们管那些散落在连绵群山中的一座座幽深涧谷、隘口、山冲,习惯性地称其为坑,而回坑恰好就是幕阜群山涧谷之中,一座坐落在湍急的回溪之上的小村落,故而,人们便习惯性地称其为“回坑”村,这便应该是回坑这一村名的真正来处。

回坑,一直以来,应该是属于那种深藏在大山里面,自然散落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她犹如深闺中待嫁的如花女碧玉,面目含羞地躲在帷幔的后面,怯生生地羞于见人。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她终于揭下了自己长期佩戴在头上的面纱,大大方方地走到前台来了,她不再羞答答地不敢见人了。这应该是源于“文学”对她特别的惠赐吧?涓涓流淌的“溪流”自村口的龙泉中喷涌而出,成为她绵绵不绝、一路奋进的力量源泉。“廊桥诗会”亮起的烛火,燃烧在这漆黑的深野山冲里,不仅点燃起了山里人心中的那团希望之火,也点亮了那天上的星河,星垂四野,星光灿烂。

 走进回坑作家村,便像是走进了一条文学的溪流,让人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与淋漓;走进江南作家第一村,便像是走进了一座文学的百花园,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