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追根溯源,追寻鄱阳湖一名的由来及出处,我们翻看了不少的史料。今天,我们不妨从文学的角度来切入进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宝库中去寻觅她的踪迹,在唐诗宋词里去找到她的来历,并对她加以解读。另外,再加上一些地理意义上的东西来证明她的历史变迁之外,还可以借鉴鄱阳湖上的人文传说来进一步佐证了。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鄱阳湖的前身是彭蠡湖。我们从地质学上考察,彭蠡湖与云梦泽、洞庭湖一样,共同起源于一亿年前中生代末的燕山运动,在幕阜山、九岭山与怀玉山之间,产生了两条近南北走向的大断裂。燕山运动后期,断裂之间的地带逐渐陷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洼地——地堑型湖盆。到了第三纪末期以来,湖盆曾经出现过多次反复的升降变化,但总的趋势是处于上升状态,到了第四纪上的更新世,因普遍的陆地升起而呈现出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地貌。
就这样,一直到了更新世晚期,长江武穴(今湖北广济县)与望江之间的主泓道南移到今天的长江河道上,江北残存的河段,自全新世以来因处于扬子准地槽新构造掀斜下陷带处,便逐渐扩展成湖,并与长江水面相连接,这便是进入历史时期的古彭蠡泽。《尚书·禹贡》扬州:“彭蠡既潴”;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导漾:“东汇泽为彭蠡”。所指正是这一情况。
到了公元421年,也即是南朝的永初2年,一场大地陷使彭蠡湖东岸的松门山断裂、沉陷,致使彭蠡湖水越过松门山,一步一步地南侵,最后来到了鄱阳城脚下,将鄱阳山浸泡在了水中后,整个鄱阳平原变成了一片汪洋泽国,至此,才开始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算到今天的2014年为止,现代的鄱阳湖,她的历史也不过只有1593年而已,所以,我们说鄱阳湖是一个既古老苍凉而又年轻柔美的泱泱大湖。
我们打开清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似乎可以看出丝缕鄱阳湖一名由来的端倪。《读史方舆纪要》这本书,是清朝初年的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胜于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了明代成书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若是将它与清代的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毫不逊色。所以,它至今仍然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在书中,是这样记述鄱阳湖一名由来的:“自隋唐以前,概谓之曰:彭蠡。炀帝时,因彭蠡湖与鄱阳山相接,帝曰:何不名其为鄱阳湖。”这个故事里讲的是隋炀帝在南巡鄱阳湖时,因了鄱阳山是彭蠡湖中的第一高山而御赐湖名“鄱阳湖”的。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人文传说而已,但是,它的确也并不缺少令人可信的一个方面。翻看《饶州府志》,其上是这样记载的:“鄱阳湖乃彭蠡泽之东南隅,延袤数百里,隋以鄱阳山所接,故名。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站在这个节点上看,与时称炀帝赐湖名以“鄱阳湖”一说,是基本吻合的。只不过,《饶州府志》上所记述的鄱阳湖,她只是现代鄱阳湖中的南湖区那一部分而已。另有南康府志载:“鄱阳湖在都昌县东南二十里,流经县治,会于左蠡。其湖绵亘三百里,巨浸迷茫。中有雁泊小湖,西接龙兴,东抵饶州,北流入于海”。在地理的意义上来说,南康府志里的所指与饶州府志里的所指,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现代鄱阳湖的南湖。
到了唐代,一般的人还是通称鄱阳湖为彭蠡湖的,这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无一例外。当然,在这一时期里,也偶尔有少数人是称其为鄱阳湖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在《全唐诗》中去找出足够的证据出来。
翻开《全唐诗》,在这厚厚的一本书中,我们很难找得到以鄱阳湖为题目的作品出来,而真正以鄱阳湖为题目的诗歌只有两首,第一首是韦庄的《泛鄱阳湖》,第二首是释贯休的《春过鄱阳湖》这么两首诗作。另外,还有一首徐铉的《移饶州别周使君》诗,诗中有 “更向鄱阳湖上去,青衫憔悴泪交流” 这样的一句诗语,是在直接地称呼鄱阳湖的。到了宋代,就能够看到大量的以鄱阳湖为命题的诗词作品了。
我们首先来读韦庄的《泛鄱阳湖》诗,诗的全文是这样的:“四顾无边鸟不飞,大波惊隔楚山微。纷纷雨外灵均过,瑟瑟云中帝子归。迸鲤似棱投远浪,小舟如叶傍斜晖。鸱夷去后何人到,爱者虽多见者稀”。从“四顾无边鸟不飞”来看,到了唐代,鄱阳湖已经是快要成熟的湖泊了,她的泱泱大气已是初具规模了。
韦庄,约生于公元836年─910年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韦应物的第四代孙,曾经任过前蜀国的宰相,谥号文靖。他还是唐朝的花间派词人,善用白描的手法,清丽的词风,来描写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及上层社会的游乐生活与离情别绪的哀怨情感,一生著有《浣花词》流传于世。
说过了韦庄,我们再来谈谈贯休的《春过鄱阳湖》以及《鄱阳道中作》两首诗作。《春过鄱阳湖》是这样写的:“百虑片帆下,风波极目看。吴山兼鸟没,楚色入衣寒。过此愁人处,始知行路难。夕阳沙岛上,回首一长叹”。从“百虑片帆下,风波极目看”来说,他对鄱阳湖浩瀚与壮阔的描写与认知,大体上与韦庄一致。再从“吴山兼鸟没,楚色入衣寒”来看,那时候的鄱阳湖北湖,已经是完整地与南湖有机地连在了一起,形成了现代的鄱阳湖。
贯休的《鄱阳道中作》是这样的:“鄱阳古岸边,无一树无蝉。路转他山大,砧驱乡思偏。湖平帆尽落,天淡月初圆。何事尧云下,干戈满许田”。我们亦不难从诗中读出他当时对于眼前大湖的称呼使用的是鄱阳湖一名。从鄱阳古岸边到湖平帆尽落,他巧妙地将鄱阳湖一名有机地嵌入在了诗作中,提高了诗歌文字语言的张力
贯休,生于公元823~912间,俗姓姜,字德隐,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的画僧。7岁时投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渐誉隆,仍至于远近闻名,成为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讨论过了贯休之后,我们再来聊聊另一位诗人徐铉。
徐铉,生于公元916年—991年间,是我国唐末五代宋初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氏。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皆有文名,世称“二徐”。
在《全唐诗》中,有徐铉写的这样一首诗:“正怜东道感贤侯,何幸南冠脱楚囚。睆伯台前收别宴,乔公亭下舣行舟。四年去国身将老,百郡征兵主尚忧。更向鄱阳湖上去,青衫憔悴泪交流”。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做《移饶州别周使君》,各位看官可以在《全唐诗》中去找来读一读的。诗题中的饶州,指的就是过去的鄱阳。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更向鄱阳湖上去,青衫憔悴泪交流”来看,诗人表达的是一种面对政治的一种无奈选择。今天的我,只不过是从这里又被流放到另外的一个地方去罢了。这首诗,是在徐铉舒州遭遭贬之后的保大十四年,即公元956年春,元宗下诏让他量移饶州时所作的,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读出徐铉当时无奈又无助的心境来。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诗人已经在诗中直言不讳地直接称呼面前的大湖为鄱阳湖了。他再也没有了前人那种欲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与矜持,完全脱下了头上戴的面纱,真真切切地将鄱阳湖推到了世人的面前。可见,徐铉无意在彭蠡湖易名鄱阳湖的过程中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这在他的另一首诗《送表侄达师归鄱阳》:“故乡禾黍世亲稀,中表相寻只有师。惆怅离怀向何许,鄱阳湖上叶飞时”中读得出来。他直接以“鄱阳湖上叶飞时”来直抒抑郁、落寞,寂寥无助的胸臆,借助鄱阳湖来寄托他心中的愁绪。徐铉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鄱阳湖”这一称谓,这在他们的那个时期里是不多的,是很鲜有的。
在徐炫之后,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也曾经在他的《舟次西径》一诗中直呼鄱阳湖的。诗是这样写的:“夜来徐汊伴鸥眠,西径晨炊小泊船。芦荻渐多人渐少,鄱阳湖尾水如天”。全诗通过对他在鄱阳湖泛舟的一番经历的记述,将鄱阳湖的浩淼烟波及空茫苍凉表达得一露无遗。
翻开宋代的诗文词作,我们还可以看到周弼写的这样一篇,很难判断出是属于诗还是属于词类的,以鄱阳湖命题的作品《鄱阳湖》:“鄱阳湖浸东南境,有人曾量三十六万顷。我昔乘槎渤澥间,眇视天溟坎蛙井。浪何为而起於青云之底,日何为而碎於泥沙之里。太极初分一物无,天水相包若鸡子。扬澜可供李白青州杓,彭蠡付与卢敖洗龟壳。斗大孤山没处藏,斸取来搘鼎铛脚。胸中八九吞云梦,似此蹄涔亦何用。安得快意大荒之东东复东,指麾鱼鳖骑苍龙”。
从以上所表述的来看,从公元421年的地陷导致形成了东鄱阳湖,到我们在《全唐诗》中读到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韦庄以鄱阳湖为题目的诗作《泛鄱阳湖》止,从彭蠡湖易名到鄱阳湖的过程,大约走了400多年的漫长历程。因为这可以从韦庄生于公元836年,殁于公元910年的生卒纪年中计算得出来。
这真是:彭蠡诞生亿年间,唐诗宋词赋新篇。鄱阳湖上说文事,烟云浩瀚史无前。这让我们仿佛看到,烟波浩渺,气度恢弘的泱泱大湖——鄱阳湖,正在从我国绚丽的文化宝库深处,从多彩、亮丽、灿烂的唐诗宋词中向我们走来,走到了时代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