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游倦未宿,风涛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岩照古镜,牵叶入松门,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这是我国的山水诗宗谢灵运先生于晋朝永嘉年代因故遭免职其间,旅舟鄱阳湖上,筑庐隐居在今都昌县城的西山石壁之下时所做的一首诗,诗曰:《入彭蠡湖》。
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读出来,谢灵运是在借眼前山川的百般形胜,地域的千种风情,水势的万千变化,通过他精确独到,细致入微的观察,将他在宦海中的沉浮,结合鄱阳湖上的所见、所想、所惑、所感,用细腻丰富的语言,简单便捷的笔触,将心底的情怀抒发了出来。可喜的是,谢康乐万万没有想到,他这种巧借山川形胜,地域风情来寄寓情怀和思想的创作手法,不意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文学流派——山水诗派,从而奠定了他为中国山水诗第一人的宗主之显位。
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市)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区谢塘镇)。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儿”,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公、谢康乐。他主要的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即南朝时期的宋国,他一生最著名的诗作是《山居赋》。
谢灵运一生喜欢遨游在山川天地之间,所以,他也算得上是我国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平生不仅善诗,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谢灵运曾经奉诏撰写《晋书》,这从他在都昌南山和西山各留下的一座幡经台遗迹来看,定是所言非虚的了。这还可以在《隋书·经籍志》以及《晋书》等史书中收录的,各种版本的《谢灵运集》中读得出来。
在谢灵运一生的诗歌创作当中,他尤其喜欢以山水入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诗与颜延之齐名,史称“颜谢”。谢灵运的诗充满着道法自然的精神,始终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的韵味,一改魏晋以来玄言诗的晦涩,把人们的感情强烈地贯注在诗歌当中,给人们带来了一股清新诗风,但是,他的有些诗里面的字句,太过于雕琢,描写的冗长繁琐,用典、排偶的不够自然顺畅。
总的来说,谢灵运的诗是意境新奇,辞章绚丽,影响深远。就连后世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等的大家们,也都曾在诗歌创作中学习谢灵运的写诗技巧,效法于康乐公。
故此,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形成了以他为首的,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独树一帜的诗风——山水诗风。为此。我们可以说,谢灵运真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一位伟大的诗人。
谢灵运在都昌隐居期间,筑庐在都昌县城的小南门之外的西山石壁之下,取名曰:精舍。故后人皆称此地为“石壁精舍”。石壁则后的褐红色高台是他平时阅卷释经的地方,大家称其为“西繙经台”,在隔湖而望的南山之上,坐落在半山腰“清隐禅院”左下不远处的灰褐色高高石台,就是他来南山诠释经卷的地方,人们习惯性地称其为“东繙经台”。
康熙版都昌县志载,谢灵运隐居西山期间还做过《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这么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谢灵运于早晨从西山轻盈地摇着小舟出来,在山水如画的风光里,在明亮的太阳照耀下,欣赏着鄱阳湖上迷人的荷翠花红,水草依依,他怀着愉悦的心情,顺着南山的小道去南繙经台上释卷繙经。等到天近黄昏时,他惬意地收拾好经书,放下心头所有的尘念,又驾起小舟回到西山的石壁精舍中去。“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这句,恐怕就是对其来往两山之间最好的明证了。由此可见,谢康乐醉迷在山水之间,醉迷在鄱阳湖上,过着恬然淡静的隐居生活,读经写诗,吟咏山水,卷释经详,是何等的悠游和超脱啊!难怪他能如此痴迷地游走在山水之间,与天地山川融为一体,成为了山水的灵魂,所以,也就更不用说,他的诗作以山水见长就是得自天成的事情了。
谢灵运在西山隐居期间,还经常驾舟去庐山,跟当时隐居庐山的陶渊明以及庐山东林寺的名僧慧远交往,他和慧远俩人还是忘年的深交。尽管慧远比谢灵运大五十来岁,但是,他们两人还是很投缘。在慧远圆寂后,他特地写了一篇祭吊慧远的名文:《庐山慧远法师诔》,以表他对慧远法师的敬仰之意和崇敬之情。
由于谢灵运隐居在鄱阳湖上,隐居在都昌的西山石壁之下,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一代诗风,更因为他有较多的诗作是描绘鄱阳湖上的风光形胜的,我们亦不难从他一生成就最高的作品《山居赋》中,找到鄱阳湖以及都昌的痕迹,所以,谢灵运及其他留给我们鄱阳湖以及都昌的馈赠是丰富多彩的,他为我们独具特色的鄱阳湖地域文化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给我们鄱阳湖与都昌的恩赐是丰厚的。
且看康乐戏山水,鄱阳湖上漾清风。一派诗宗从此出,灵运都昌万代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