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明然的头像

余明然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5/27
分享

一条通向大和民族灵魂深处的甬道

——卞毓方《日本人的“真面目”》阅读札记

 

现实中的我,从没走出国门,也没接触过日本人,对于邻邦,是一张白纸。空荡荡的脑海里,仅有的一点认知,来自于有关的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今天,有幸得到卞先生这部专门研究日本人的新书,内心的狂喜,自是不言而喻。

关起门来,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潜心阅读,总体的印象:卞老师从鸟瞰日本切入,犹如坐上了宇航船俯视扶桑,高高在上,一览无余。这样得出的日本,是一个粗略的,大致的,素描式的平面。

而后,他落到地面,从自然的生存状态切入,阐明日本人性格的成因,对其民族的先进性和劣根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接着,时刻不停地移动脚步,站在不同的角度与方位,从不同的层次上升到不同的高度,给人们讲述日本深处的历史,还原日本人的原始生活。从文化的深层次着手,结合日本人的生活习性,将一个民族放在整体的观察视角中,逐一加以分析,不遗余力地将日本民众的基本思想体系,完整地奉献在读者面前。这,恐怕就是卞老师撰写《日本人的“真面目”》这部书的动机所在吧。

卞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要想认识日本,读懂日本,必须要从一口“井”开始。那是一口什么样的井呢?如果我们要想能够完整地看到这口井的全貌,你不站到天上去,那是不行的,是看不见的。所以,卞老师就选择了这么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视角去看日本。

关于那是一口什么样的井,还是由我来告诉大家吧。那口井,说的是富士山顶上的那座火山口;是太宰治笔下的那朵“雪白的睡莲花”;是卞毓方先生笔下的那“一张豁牙缺齿的裂嘴巴”。其实,那就是一口曾经被我们放弃,也可解释为被我们冷藏,如今不妨再去揭开井盖来瞧瞧,一眼有待于深掘的井。那口井,是一条能够让我们穿越日本的现实,穿透日本的历史,巡行在日本的血管里,摸清日本的生命肌理,进入大和民族灵魂深处的甬道。那口井,表述的就是自然、是历史、是人文。只要我们加以大力的挖掘,深入进去,便立马能触摸到日本人躁动且不安的魂灵。对于日本人来说,富士山就是他们不折不扣的文化密码,是他们本土文化的构造起源。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性格,这是跟他们身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分不开的,跟他们的历史割不断的,跟他们的文化扯不清的。

卞老师首先假富士山着手,在《历史的甬道》一章,看似漫不经心地介绍了一下日本国的自然地理情势,告诉大家,日本是一个有着大小270座火山,占世界火山总数十分之一的国家。在日本的火山群中,大约有80座火山还是活火山,这又几乎占到了全国火山总数的三分之一。而那些活的火山,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高悬在日本人的头上,说不定哪天就会突然喷发,要了日本人的命。再加上那些不请自来的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给日本人带来了与生俱来的危机感以及如影随形的忧患意识。这就给日本整个民族以后朝“集体意识”的“向死而生”的“根”性,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要素及理论支点。

卞老师从日本的历史深入进去,一路浅斟慢酌地讲了几件从大汉到隋唐,以及宋元时期发生在中日两国之间的小插曲,还提到了一件日本人把自杀与杀人当成审美艺术,令人震撼的“恶之花”,从另一个侧面向读者就日本国民的“根”性,做了有益的补充和说明。并在《日本,曾如是惦记中国》一文,一路梳理日本军国主义数百年来的斑斑劣迹,深刻揭示日本人为什么一直致力于军国主义扩张的深层次原因。这些,既是日本国民“根”性形成的一个要素,更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成长的土壤,是日本文化的核心。

卞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历史是今天和昨天永无休止的对话”。因为历史是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所以,在战争依然是解决国与国之间争端的霹雳手段的今天,不是我们泱泱中华不够豁达大气,而是我们在总结过去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不得不时时记住,要跟日本翻翻旧账,常常敲打敲打。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高度警惕,以防重蹈过去的覆辙。故此,卞先生如是说,他希望今天的历史学者,能够站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之上,从荻生徂徕、中江兆民的论断,以及丰臣秀吉的悲鸣着手,在厘清战时责任、战后责任的同时,一并着力探讨战前责任。思想绝对是文化的核心,不清除对外扩张、殖民的思想基础,就无法从根上刨去日本人穷兵黩武、封豕长蛇的“恶之花”现象。

通读《日本人的“真面目”》,带给我一个尤为强烈且清晰的印象是:日本是一个是非不分的国家,一个缺少正义感的国家。

这一切,可从《怨灵信仰》一文得出结论。通过对“怨灵”事件的剖析,读者不难发现日本人有一种可笑的生死观:“生前诚可憎,死后皆可爱。”在日本人看来,不管是谁,也不管那个人是贤是愚,是好是歹,是忠是奸,是善是恶,只要他的生命一旦划上了句号,就能立马成佛,亦即“死即是佛”。这就完全背离了人世间的道义,没有了“是非”的评判标准。难怪日本人在二战后,竟然将甲级战犯供奉在靖国神社,这不就是没有是非评判标准的体现。难怪在外人眼里,总是读不懂日本,摸不透日本。这也就难怪会出现日本投降时,民众前一刻还向天皇信誓旦旦地效忠,而转眼便兴高采烈地挥舞着手中的彩旗去迎接占领者麦克阿瑟将军的到来。由此看,日本人的“忠”,只是一个游离的,没有内核的“忠”,是一个缺少灵魂的“忠”。这也就难怪麦克阿瑟将军曾经说,日本人的精神年龄,只有十二岁。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日本人身上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这是不仅不能忽视,而且应该积极汲取的。通观日本的历史,自汉唐以来,日本能自发自觉地师从中国,积极引进东方先进的文化并加以利用,这是毋庸讳言,值得肯定的;自从国门被美国的黑船洞开,日本便迅速脱亚入欧,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与体制,为日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再譬如,日本人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日本人崇尚职业的敬业精神,日本人高质量的个人素养培育,都是值得我们国人很好地学习的。

纵观《日本人的“真面目”》,正如卞毓方老师告诉我们的那样,中国和日本,虽然属于同文,是同一种文化源流,但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这两千年一路跑下来,彼此间的差距,已经是越拉越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文化的磊落洒脱在于不拘小节,而日本文化的精致缜密在于细节为王。从我们国人的不拘小节来看,可以读出其中的“心之大、志之广、气之豪”。假若以日本人的细节为王来读进去,则可明显地感觉到日本人的“心之细、意之存、念之坚”。这就难怪卞老师在书中发自内心地感叹,中日两国,若能互取其长,补己之短,多好!

因此,我们真的可以这么说:日本,是一味药,一味真正药性猛烈的药。

初识卞老师,是20121226日。那天,我参加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一次文学盛会。会议间隙,分别请卞毓方老师以及林非、周明、汪兆骞、王宗仁、樊东屏、张继炼等先生给《鄱阳湖文学》杂志题写赠语,卞老师接过我递给他的日记本,略微凝思,龙飞凤舞地写下了“无我梦中”四个遒劲大字。这四个字,一直激励我在探索鄱阳湖文学的路上努力前行,给予我无形的源动力。

以前,只知卞老师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散文大家。今天,通过对《日本人的“真面目”》的阅读与领悟,仿佛让我读出了一个与之前不一样的卞毓方。卞老师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身具文学情怀的散文大家,同时,还是一个身具无上智慧与悲悯情怀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卞老师站立的高度,跟常人比较起来,真的就是不一样。他在以一个国际战略家的眼光,审慎地看待面前的日本;用一个国际战略家的思维,探索当代日本前行的路途。《日本人的“真面目”》横空出世,无疑为读者更好地认清日本人的真面目,认识一个真正的日本,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快车道,给读者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