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明然的头像

余明然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6/11
分享

散文语言及其它

  ——读张佑迟的散文《母亲河》随记 

近日,读过一个名曰《母亲河》的散文短章,读过之后想写几句话。说老实话,初时我是被文中那深深的故乡情结所感染,它也深深地勾起了我对故土的思,对故乡的念,对远去故园的留恋。幸亏我自控情绪的能力较好,要不然,还真就差点让我感动得洒落满脸思乡的泪水,任滚滚情流湿透双襟。

关于对一些母亲河(湖)的文字描写,我是情有独钟的。我的抒情短章几乎清一色是对童年、故园的描写,这其中自然就离不开水。因此,我自是与作者一样有着相同并相通的,与水之间存在着的某种爱恋情结。他生长于赤水河边,我成长在鄱阳湖畔。对于水,我和他的内心藏有诉不完道不尽的、千千万万的故事。故此,在匆匆的阅读过后,我闪念之间,突然就对这个短章突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是因为我才于不久前,刚刚涂抹完一篇关于叙述鄱阳湖,我的母亲湖的一个短章,题目叫《我认识的鄱阳湖》的缘故吧?下面我就《母亲河》的读后所感,来谈谈它在散文创作的语言运用及其它方面还存在的某些缺憾来与作者交流一二,甚幸!

散文的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就是以口语为基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的长短相间,随物赋形,等等。再譬如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它能轻松地把读者带入到一种美妙的意境去。另外还要注意到在音调、节奏、韵律的美感等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我于文中细细地读来,可以随处窥见到作者对于“母亲河” 的那种痴痴的缠绵情感, 也能看到作者不惜挖空心思地, 刻意地去搜寻和堆砌一些华美的辞藻来对她进行描述,尽所能的为“母亲湖” 披上一件美丽、好看的花衣裳。其实,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一个游子对于故乡的牵挂而表达出来的常理、常情。但是,我们要想到散文的创作贵在用词的精准与率真,至于文章是否要这样刻意地雕琢,人为地刀削斧砍地去为其装饰华美,我看是值得商榷的。在我的意识里,散淡为文,精准地描述,保持一份天然的率真就行。当然,为文者自有各人的风格,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文章最忌层次、脉理不清,这是为文者的大忌。在这里我要说到作者在《母亲河》一文中,对文字语言的把握,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失误。例如文章的开头“赤水河在我们家后面柔肠百结的绕了个大湾” 这句话,它的意思就根本没有表达完整。赤水河绕个弯去哪了?它没有告诉读者。在用词上也有失误,柔肠百结是什么意思?在这种语境下用它合适吗?弯与湾这两个字都要正确地使用,此弯非彼湾,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在这个千把字的小文里,同类的失误竟然不在少数。例如“小村非常平坦,她阡陌纵横” 这样的描写就很不规范。村子怎能平坦呢?它不得有建筑物吗?只能是小村的地势平坦。小村里怎能阡陌纵横?只能是小村周围阡陌纵横吧?这里我就不一一指出来了,据我猜测,这并不是作者的粗心之过了吧?我希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在语言的表述上多下功夫。好文章是讲究行云流水,层次分明的,它并不是全凭着动听、好看的辞藻去堆砌起来的。

文中有不少地方用词罗嗦、累赘、幼稚。比如文章中间的一句“它们夫妻感情甚笃,经常是夫唱妻随,据说是妻不找二爷夫不包二奶,终身白头偕老”的经常是夫唱妻随,终身白头偕老,既然是夫唱妻随,这又何须经常呢?白头偕老一词泛指终身,在这里何故要重复使用呢?像这种述说起来缠夹不清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就像人吃一碗夹了砂粒的饭食,一不小心就磕了牙齿,叫人读来甚是不爽。

文中作者是这样描述母亲河的:“人们称她赤水,其实,她是一条蓝色的河流,她蓝得晶莹剔透,蓝得温文尔雅,蓝得让你时时刻刻都想拥抱她。她,只有在夏天发水的时候,才成了真的赤水。这时她波涛翻滚汹涌咆哮,完全没有一点温良恭俭让的样子”。在这里你就可以把母亲河为什么叫赤水河的来历表述情楚,让读者明白赤水河是季节性的变赤,只有在夏天山洪暴发的时候,河水裹挟着泥沙而来才泛红的,所以人们管它叫赤水河。老实说,就在这么短短的几句话里就有几处用词不准的问题,我就不多指了。

其实,论到做散文,在它的选材、语感、韵律、细节、灵魂培育等方面很值得关注,这也是对一个人的才气和智力的一种极大挑战,它并不只是以考量一个人所拥有词汇量的多少来衡量优劣的。散文的创作,首要的便是对其语言的正确使用。我们不能用一些笼统的、含糊的语句来进行描写和阐述观点,我们要给读者一种清新、唯美的质感。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要共同关注的,那就如何规范地使用“的、地、得” 这几个副词的问题。于文中,我觉得作者使用起来是不是太随意了?举个例子说吧,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花开花落,春去秋来,赤水河就这样忠心耿耿的陪伴我两年”。如果换成“花开花落,春去秋来,赤水河就这样忠心耿耿地陪伴我两年。”这样的一字之差,就把整个句子的语意由生涩变得舒缓多了。我们要知道,在语法上,的地得的使用是有着严格的规范来约束它的。

我曾经就散文的轻松悦读,跟朋友们谈论过自己的一些浅见,因为读一篇好的散文,常常会使人如啜香茗,如饮陈酿,余香满口,回味无穷的。产生这种美感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点:其一是思想情趣的美,其二是语言文字的美。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不难设想,如果一篇散文,文字语言别别扭扭,结结巴巴,或者装腔作势,“洁屈聱牙”,让人家读起来,就像那米饭里面夹着了许多沙子似的,吃的时候需得不断地挑拣,那吃饭人还有什么心思来领略饭菜的美味呢?纵然是作者有好的思想内客蕴涵其中,读者也无兴趣去卒读。反之,美好的散文语言,会像那清亮、活泼的山泉,吸引着读者兴致勃勃地一路读下去,文中的思想感情,也便自然而然地留在心中了。所以说,要写出美的散文来,作者除了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真情实感外,还必须具有娴熟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技巧”。

总之,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产生了两种感动。其一是前面提到的作者之于故乡的那一份眷念情感。他的那份情感藏在了他堆砌的那些华美的词汇之中,姑且遑论他用得是否妥当,只要是抒发了感情就行。其二是我被文中读来跌跌撞撞,磕磕碰碰的句子累得够呛,最后因痛苦而被感动得流泪了。

总之,鄙人亦不好再言语些什么。我是一个与文作者有着相同志趣的人,我衷心地祝福他不断地创作出好作品,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