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明然的头像

余明然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7/01
分享

那片葱郁的“福林”

  ——九江作家黄福林先生的散文集《福林文集》读评

近日,蒙师友陈德淼老先生的眷顾,我有幸先期拜读了九江作家黄福林先生撰写的散文集《福林文集》,掩卷之下,我不禁被书中那饱含深情、真挚而又朴素的文字所感染,便不由自主地亦步亦趋踩着文字的脚步一路深入走了进去,一路走啊走啊,不料,竟然是来到了鄱阳湖东岸,走进了云天深处的一片葱翠欲滴、枝繁叶茂、紫气氤氲、鹤鹭送福,祥云献瑞的茂盛林地。

初识黄福林先生,应该是在他任九江市教育局副局长分管教育督导工作的时候,其时,我在都昌县教育体育局教育督导室任职,虽然也曾经因为工作上的联系,跟他有过那么一、二次的短暂接触,但是我并不知道他是与我们隔湖相望相守,共饮鄱阳湖水,坐落在我老家对面的鄱阳县双港乡人,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比较感性且内涵丰富,手底下流淌出来的文字,不仅含蓄、沉稳而且兼具轻灵、飘逸的个性作家,尤其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早已年过古稀的黄福林先生,他内心的情感竟然是哪般的细腻、丰富,澎湃、热烈。恍如门口鄱阳湖里波翻浪涌的湖潮一样,令人心动不已。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这几句话是在告诫我们,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对文章的构思,就在于他的神奇想象力是不可以受到任何约束的,只有不受到任何的约束,他的思绪才可以飞翔得十分遥远。作者只要能够默默地、聚精会神地进行认真的体悟与思考,那他内心的念头便可以接通千年之外的世界,让自己的视线借助内心的念头,穿透时空的隧道看到千年之外的遥远,云天之外的遥远。还能够在顾自的吟哦、咏唱之间,发出如珠似玉般的悦耳之声。作者在凝神静思的时候,他的眼前会展现出历史风云变幻的气象。所有的这些,都是人的想象力在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一个人奇妙的构思与想象,是可以使他内心的想象与外在的物事相交、相融,并且还能够互相联系起来的。

在黄福林先生的《福林文集》中,我似乎看见他就是保持了那种神思翩飞、视通万里的,这样一种良好的创作状态。

翻看《福林文集》这本书,大家不难发现,黄先生的笔墨所至,立足在故乡的土地上,描写的大都是鄱阳湖上我所熟悉的人文风情以及乡里俚俗,故而,书中的文字便足以引起我内心强烈的震颤与共鸣。因此,我便期望在黄先生植下的这片茂密深邃的“福林”地带,好好地去闻一闻鄱阳湖上故乡泥土的味道,因为它是我刚一落地时就镌刻在内心里的,那种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况味;我要跟随作者起伏的思绪,去真切感受一番鄱阳湖上故乡特有的清丽韵致;我要回到鄱阳湖上的小渔村去,去认真体味乡亲们之间那种端着饭碗在一起边吃边聊,坐在井台边闲嗑往事、畅想未来的简单与纯真情怀;我愿意站在故乡村口的黄土高坎上,在那里倾听来自远处空谷响起的美妙足音。

首先,通过对《福林文集》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黄先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仅对生活的态度是真挚而诚恳的,他对生活的观察更是细致入微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的笔下所表达的情感是极为丰富,挚爱浓烈的,他的笔触细腻真切,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他常常在文中使用极富生活哲理的话语,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认知,随性地阐述出来,带给人们以深深地启迪和思考。

例如,他在《柴门无犬吠》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劝母亲,你这么大年纪,就别养狗了。母亲瞪着眼睛,很不理解地看着我:没有狗,村子哪来灵性!狗叫,人就醒着,村子就活着。”“狗吠,是一个村庄的声音,是人间烟火的象征,是大地醒着的标志。”是啊,柴门闻犬吠,有犬必有人,无论是白天和黑夜都有犬吠的村庄,才是一座真正的鲜活的村子,一座有灵性的村庄。

其次,黄先生在创作中的思路不仅开阔,而且联想还很是丰富。他笔端流淌的文字,不仅生活的气息浓郁,并且还很轻易就能够让人从中体味到生活的真实状态。他善于在写作中巧妙、灵活地运用比喻、拟人、隐喻等比兴的写作手法来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

譬如他在《回乡的路》一文中这样来借用其奶奶的话语解释燕子的呢喃:“不要钱,不要米,借你家屋梁做窝哩。”他借用奶奶说出的这寥寥几个字,便把燕子绕梁的呢喃情境描写的活灵活现,文字的画面感很强。他还在《风华春韵》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初春气象的文字:“风刮着刮着,心就软了,还汪着泪。柳枝就轻轻地,伸出小舌头,舔着,尝着,味儿甘美。身一摇,手一招,姊妹们都跟出来了。在湖边、在堤上、在路旁、在田野,青丝飘拂,长袖曼舞”。我们不难看到,作者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动态的春景图画,是一幅完全拟人化的、鲜活的初春风景图画。

在《圩上平伙》中,他还有这样一段鄱阳湖人真实生活的场景描写:“哎哟,烫死我了,快帮我擦一下脖子。原来三财在夹一个刚从锅里蒸好的麻子粑,咬一口烫嘴,手一歪,糖水就流到袖子上,他用舌头一舔袖子,筷子就举到了头顶上,糖水又滴到了脖子上,烫的他直叫唤。富来从灶台上抓起一块抹布,在他颈脖子上擦了一下,顿时皮肤上红了一块。三财提着衣领一扇一扇,让凉风减轻疼痛”。他从三才吃东西的动作到神情,到富来用抹布帮他擦颈脖子,做了活灵活现的精致叙述,完全再现了旧时的生活风貌。

其三,黄福林先生对文字的态度是虔诚的,对笔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怀有强烈敬畏之心的。特别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对本土文化的敬仰与崇拜是虔诚而深刻的。我记得他在《在“双抢”的日子里》一文中,是这样来描写割稻子场面的:“我来到割稻子的行列。只见母亲和其他妇女的腰弯得像虾米,起起伏伏,一遍遍向大地虔诚地祭拜”。黄先生把鄱阳湖人栽田插秧,割稻收获的火热劳动场面,以及人们对脚下那片土地的深沉、虔诚的敬畏心理,一下子上升到了一个宗教的高度,这充分表达了作者在本土文化精神的感召下,已经在自己的意念深处,树立起了回归与坚守的不变信念。

其四、黄福林先生应该算得上是一位身具大智慧的著作家,思虑深远。他通过对鄱阳湖上浩大牧归牛队的认知,联想到在北方大漠黄沙中艰难行走的驼队,他说:“驼队、牛群,是中华民族一南一北,向大自然进军的两支不同风格的队伍。”在这里,黄先生不就是紧紧抓住了牛跟骆驼的身上那种坚强不屈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产生的力量,来昭示给广大读者的么?

其五,黄先生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做精神上的灵魂拷问。他在《除夕夜思》中这样说道:“小时候盼过年,过一年,大一岁;人老了怕过年,过一年,少一年。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老了后笑着笑着就哭了。过年的心境不一样了。年味,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不仅是物质的丰盛,更是文化的传承”。作者只是抓住“过年”这么一个沸腾生活中的小节,对时下躁动的人们,提出了一个深层次的精神拷问问题,这无疑是给当代人们,注射了一支分量颇重的,强烈的清醒剂。

其六、他抓住人们对“神”的敬畏心理,借助笔下的“人与牛”的朴素关系来表达鄱阳湖区人们那种对待生活的神性虔诚以及对神性的坚守,他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出发,表达了中国农民们的内心中,那种最最纯真的质朴情感。

作者在《远去的朋友》一文中,是这样来刻画福运以及大和尚爷爷的。队长请福运将自己放养多年的“疯子牛”给杀了吃肉,并承诺给福运记双倍的公分,福运硬是不干,并且还不允许家人接受生产队里分来的“疯子牛”的牛肉。

当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耕牛也分到各家各户时,在分牛的那一天,常年与牛为伴,与牛相依为命的大和尚爷爷,他没有到分牛的现场来。队长让二保去叫他。二保回来后就说大和尚爷爷病了。旁边就有人说,早晨还看到他捡牛粪呢,怎么吃过早饭就病了?这到底是真病,还是假病啊?这时,只有队长心里最清楚不过了,大和尚爷爷是在装病,真要让他到现场来了,他还真会得心痛病的,如果他是真病了,来了的话,就会病上加病。从这么一个情境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在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生产队的“魂”,如今已经随风飘散了,既然“魂”散了,以后就再也难以收得拢了……由此可见,在农村,农民老大哥对于牛的珍爱与崇拜,真的是达到了宗教的高度。

最后,我要说的是黄先生还很是善于在生活的细节中,甚至是在忙碌的旅行当中,都能够用心去观察生活,并结合当下的现实来进行认真的反思与自我检讨。

他在《沉醉西江》一文中,是这样来调侃中国的大妈们的:“妻子和几位女士花了二十块钱,租了几套苗服,摆出各种姿势拍照。虽然穿上了苗装,但那种扮酷作秀,翘首弄姿的神情,还是出卖了她们不是地道的苗女,而是山寨版的苗妈。我便感慨当下的中国大妈,真的会赶时髦,哪怕路边有一颗树,只要树上有花,都会争先恐后爬上去拍照。多事的人拍照放在网上去,题目为春天来了,树上开满了大妈。这是多么谐趣的语调啊,让人们咋一读到这些文字时,就会引发丰富的联想并不断地反省和反思自己的。

他还在《远去的朋友》中这样来提醒那些所谓的诗人和作家们:“诗人、作家如果经常嗅一嗅牛粪的气味,他会写出更多接近自然、生命和土地的史诗和巨著;演员、明星如能踩踩牛粪,他们身上就会少点脂粉气,扮演的角色就能更加接近地气;领导、官员如能经常捡捡牛粪,那他才不会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难染其身”。以上的话语,我个人认为,这既是一个良心作家的心理反思与精神叩问,同时,也是一个用良知来写作的良心作家的基本创作操守。目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缺少所谓的各类作家,但真正缺少的,就是那些敢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真正有良知的,用良心来写作的作家。

总之,我通过对《福林文集》的解读,虽然觉得其中有些文章的结构不太合理,有的较为臃肿或者是形神散乱,在文章形体的协调性和完美性上,还不能够尽如人意外,但文集的整体建构和编排,还是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的。难得的是,黄福林先生紧紧抓住了他脚下这块生他养他的,鄱阳湖上的多情土地,充分向读者展示了鄱阳湖上小渔村特有的乡村情韵、乡亲情谊、乡友大义,以及他自己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回望过去行走的背影,所抒发的深刻人生感悟与喟叹。因此,从《福林文集》这部书里,我读出了一个情怀悠远、情感细腻,文学语言清新、干净,思维广阔、联想丰富的黄福林,读出了一个与之前的政客黄福林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多情的黄福林,一个文学的黄福林,一个有着独特的视角、有着别样情趣与文学情怀的黄福林。

黄福林,他就是水云深处的鄱阳湖上,那一片盎漾着文学生机,青翠欲滴,引人入胜的葱郁“福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