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明然的头像

余明然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28
分享

漫步通天岩——走进文化赣州系列之二

那天,我有幸来到了通天岩石窟。一路漫步在通天岩景区游走,不由让我的心思轻舞飞扬起来。

我想着要在这里参禅礼佛,聆听佛语,让清风拂去内心的蒙尘;我要在这里品读诗文石刻,感受雅隐逸士的豁达睿智;我还想着要泛舟通天湖中,赏读沟谷松峦带给我的逸情雅韵;我好想好想攀登上峰顶的群玉阁去远眺赣江,领略她不屈的坚贞与豪迈情怀;总之,我要感受很多,很多……

通天岩的摩崖造像,初创在唐代末期,系以雕造菩萨石像为主,而到了宋代却又是以雕造罗汉像为主了。特别是翠微岩的九尊立像.曲眉丰颐,体态飘逸,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品中不可多见的珍品;还有位于通天岩山崖部,由五百罗汉拱卫着的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两胁侍的组群造像,规模宏大,气势恢弘,是石雕艺术中难得一见的群雕精品。二者之间,前者雕工粗犷、形象特征模糊,背光和台座形制等多方面都明显地带有北方佛教文化的遗风,而后者却是广受江西地区佛教禅宗势力强大的影响所致,与前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漫步在通天岩内,我在想,通天岩通天岩,到底在哪里才可以真正的通天呢?带着深深的困惑,我信步来到了悬挂着“通天岩”牌匾的大门前。大门两侧有这样一付对联:“大殿庄严处世莫亏因果理,觉行圆满随缘开示菩提心”。从联语中不难看出它无非是劝导世人千万别落入到欲望的沟壑中不知自省,须得净身自省,随力取予,适可而止,随遇而安。

进得大门,方知通天岩乃石窟寺“广福寺”的所在。因岩下崆峒如屋,山峰环列如屏,岩石的顶端有一窍通天,故此地称为通天岩。说起这通天岩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古时候这个洞顶的通天之处,每天都会漏出一些白米来,漏出的白米不多也不少,正好够住持、和尚以及香客们一天的食用,香客多时就多漏一些,香客少时则少漏一点。有一天,方丈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在厨房烧火做饭的和尚,这和尚就想啊,如果我把洞凿大一些,一定会漏下更多的米来,米多了就可以换钱,以后就再也不用去劈柴种地了。于是,这个贪心的和尚就真的动手把洞凿大了许多,说也奇怪,从这以后,洞里就一粒白米也不漏了,倒是漏了三天三夜的米糠,最后竟连米糠也不漏了。这就是至今在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话,叫做“和尚贪心吃砻糠”的来历。它告诫人们切切不可生贪婪之心,贪欲是会害人不浅的。

沿着块石铺就的山道,绕山塘、攀石阶,穿过静幽的山谷,来到了一处林木茂盛,清幽僻静的洞窟前。原来,这里就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理学大师王阳明(守仁)先生的讲学之处。洞内,阳明先师的塑像栩栩如生。我赶紧躬身下去,叩拜我心中的杏林宗主王老先师。静静地默立在先师的塑像前,我多想亲聆老师谆谆的教诲和启迪心智的珠玑妙语,空明自我的至理名言;我多想沐老师的理思哲风,让蒙尘的浊心能得一窍而通天;多想向老师讨教一策啊,如今,我已被《鄱阳湖文学》逼到了峭壁悬崖之沿,幽壑深涧之前,如何穿越?令吾身心无眠。

无言的退走出来,我无颜面对阳明先师,只好一路掩面洒下泪雨点点……

来到忘归岩处,我被一阙林颜和中所作的《寄玉岩翁》题刻:“重一鹿自相随,为山间笋厥肥。尽荣枯弹指顷,痕青处记春归”的诗句所吸引而不愿离去。认真咀嚼和琢磨着诗句的味道,不由再次引发我心底阵阵难以对人言说的隐痛,肆意地挤压疲累的心房,无声地凄凉。

“你怎么了?走吧,明然。”是《九岭风》的谢小明在叫我。

当我从沉思中缓过神来的时候,脑中突然灵光一闪,就着崖壁上的诗句我大声地吟诵起来:“千里一鹿自相随,亲力山间笋厥肥。历尽荣枯弹指顷,留痕青处记春归”。是啊,留痕青处记春归。说得多好啊。有些事,只要我们能去亲力亲为的做就足够了,无论是夺目辉煌还是落寞孤寂,世上的荣枯,不过都是弹指顷间的事罢了,只要在走过的路上能留下点滴的足印即可。想通了这一点,对于踽行在《鄱阳湖文学》这条崎岖山道中的我来说,今后还能有什么放不下的心结郁聚在心头上么?

这真是:“忘归岩生忘归心,通天窟洞通天意。亲为岂用旁人顾,心湖相伴自在随”。漫步在通天岩前,不由让我尽释胸中愁绪,轻装上路,苦乐不记,毫不理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