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贠靖的头像

贠靖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26
分享

贠靖:关中三绝

八百里秦川,南倚秦岭,怀拥渭河,是关中的白菜心心,也是一块富庶之地。千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华夏文明数千年的璀璨足迹,也衍生了许多令人叫绝的美味食品。

金线油塔

秋天的三原,火红的柿子灯笼般挂满了树梢。在满眼的醉红里,挤进人群中去,看城隍庙耍社火、捏面人、剪纸花、做花馍……站在戏楼下,听着响遏行云的秦腔梆子,出来坐在百年老店老黄家的木制方桌前,点上一份去骨猪蹄泡泡油糕、笼笼肉、窝窝面,大快朵颐间直呼过瘾。而在一片溢美赞叹之词中,一颗心也忽悠悠跌进了浓浓的烟火气息,不安分的味觉被一下子吊了起来。

这是一家传承三代人的老字号,汇集了经典陕菜,地方小吃,以及诸多独一无二的菜式。最具特色的还是金线油塔。

金线油塔,又称千层油饼,俗名抹布串油饼,相传为清末经营餐馆的赵伯安研制而成,后其子孙后代继承祖业,在三原县椽巷开设门面,传承至今

刚出锅的金线油塔端上来,黄灿灿细如金线,盘在碟子里,冒着缕缕热气。闻一闻糯香扑鼻,用竹筷挑起,抖一抖,“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临窗的光线照进来,映在筷头上更加光鲜明亮。其外观层多丝细,入口松润绵软,回味悠长。

据说吃金线油塔有个口诀:抖一抖,精神抖擞;抖两抖,天长地久;抖三抖,越抖越有。我尝试着抖了抖,果然抖开了的油塔丝细层多,更加地令人馋涎欲滴。丝丝缕缕的金线在筷头上弹跳着,如挑着一丝金色瀑布。在如瀑线里,蕴藏着三原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也勾连出脑海深处隽永的记忆

吃金线油塔,一要蘸蒜汁,就着泡菜,喝着豆浆,才算过瘾。

据店里的师傅介绍,金线油塔从原料加工到做成熟,有五道工序,靠手工完成,制作技艺全靠师徒传承,世代相传。

征得店老板的同意,我特意跑到后厨去看了看。师傅说,他已做了二十年金线油塔。他边介绍边案板上的猪板油切小丁,放炒锅里小火慢慢炼油脂来,盛出备用。炼制好的猪油放凉加入五香粉、花椒粉、盐搅拌均匀准备好的面粉中加少量盐将面搓成面絮,然后加水揉成面团,盖上湿布,醒20至30分钟。醒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擀薄,将搅拌均匀的猪油均匀地涂抹在面片上,反复对折从中间切开,盖上保鲜膜醒大约3分钟。用刀像切面条一样切成细丝。切好的面丝,分成同样大小的撮。拿起一撮一边抻面一边用两个手指将面顺着一个方向卷起来。这时,蒸锅中放水,笼屉上搽油后铺上面皮,将全部卷好的油塔胚放到满皮上盖上一层面皮为被大火蒸20分钟就熟了形成油塔坐胚。笼屉格上摆上油塔坐胚,。

师傅开始准备蘸汁,干净的碗里放蒜泥、花椒粉、辣椒面。炒锅放油加热至8成热。热油泼在辣椒面上发出嗞嗞的响声。泼好油的碗里加入醋、生抽、盐搅拌均匀,就可以享用了

师傅说,这里边也有小窍门在蒸制时在油塔上要盖一个面这样蒸出来的成品上不会有水蒸汽。还有, 面团以软为宜,但不能太软,否则成品立型不稳;抹猪油要均匀;绕盘面丝时应轻缓用力,不使其断掉。熟后拍打用力也要适宜,以蓬松为度,不能使其散碎。

师傅在做金线油塔的过程中,一直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就像在完成一项神圣的工作。他说,做这个,心一定要静下来。心不静,手法就乱了。做出来的金线油塔也就少了一气呵成的精细。又说,干我们这行,挣不了大钱,卖的就是一份手艺,一份良心。是偷不得懒的。

我想,来这里吃金线油塔的,吃的不就是一份手艺,一份传承,一份记忆么!


彬州御面

彬州《诗经》《豳风》的地方彬州也是出御面的地方。都说彬州的风水好,这里的女子大多生得面若桃花,且心灵手巧,做出来的御面色亮如玉,故“玉面”。

《诗经》中的州,“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无疑是一个有着浓浓田陌风情,美到极致,雅到极致的地方。

州又是一个九曲回环,令人牵肠挂肚的地方。《豳风》“东山”有记述:“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是说:“我到东山去打仗,久久不能归故乡。今天我从东方来,细雨濛濛倍凄凉。黄鹂翩翩上下飞,毛羽鲜明闪金光。回想我妻初嫁我,迎亲马儿真漂亮。娘替女儿结佩巾,礼仪繁多为吉祥。新婚燕尔真美满,久别重逢该怎样?

她会不会奉上一碗色亮如玉的御面来犒劳这返乡之人?

据史料记载,御面为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时夫人太姜所发明。《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太姜是一位勤劳聪慧的夫人,以善于烹调著称。

古公亶父执政时,继承了周祖遗风,勤于农业,致力于豳地的开发。每年春天,他和夫人太姜亲自下地,辛勤耕作。夏日暴雨倾作,加固堤堰,疏浚河道。秋日黄叶飘零,带领大伙收割、打碾、贮藏粮食。到了冬季大雪纷飞,忙着走家串户,访疾问苦。

后来古公亶父因戎狄逼迫,率族人由周原(今陕西岐山北),途经乾县梁山,太姜也将御面制作技艺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只不过因水土关系,那里的小麦面粉做出来就成了流传至今的“面皮”。

一百多年后,古公亶父的重孙周武王灭商建周,亲自到祖地豳国朝拜,专要曾祖母创、曾祖父命名的玉面吃。由此玉面又称“御面”。到了秦汉唐各代,彬地御面一直为宫中御用食品。

据说慈禧太后晚年喜欢翻阅历朝卷,对周人先祖居豳的历史及《诗经·豳风》颇有研究她竟然从古籍中查到了3000多年前周太王元妃太姜制作玉面的记述,深为感动。后来慈禧到西安,特地点了彬州御面

3000多年演变,彬州御面在做工上一直沿用了太姜首创的四道工序,洗淤面、炼淤面、蒸淤面、切淤面。后来又加了压淤面,即将蒸熟的淤面压制成饸络

其制作工序是:取上乘精粉适量,拌匀揉成面团,将面团放于凉水盆中反复揉洗,直到洗净面筋为止。再将洗出的面水过箩沉淀,置于阴凉干净处沉淀一夜。第二天滤掉在上面的清水,把浆用小火在锅内提炼成团,搓成小块,上笼蒸一小时后出锅,用饸络床压制成粉条状。或用文火在锅里边搅边炼,炼成半熟为宜,再揉成细长条,置于笼内蒸熟。然后慢慢晾冷,用切成薄片,佐以蒜泥、姜末、陈醋、精盐、香油,即可食用色泽如玉,筋道可口。

如今彬州及其周边地区,婚丧嫁娶的宴席上,御面始终作为珍品菜肴保留着,彬州人人过年吃御面,犹如东府人吃带把肘子、陕北人吃羊肉一样,感觉是“嫽扎咧”,不可或缺,缺少了御面就没了“年味儿”。”而外地人去彬州旅行,御面也是一道必点的菜品。

悠悠豳风,其味也长。我想,吃御面,也是彬州人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结。

辣子蒜羊血

辣子蒜羊血是陕西人尤为喜爱的一种风味小吃。西安的姑娘大多喜食辛辣,一碗香辣可口的辣子蒜羊血无疑是她们的最爱。对她们来说,生活里少了一碗辣子蒜羊血,那日子就不叫日子了。

回坊街,是一个美食天堂。每天,在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五味杂陈的烟火气息里,吸引得数以万计的游客争相来到这里,一饱口福。

街口的槐树下有一个小食摊,摆设极为简单一个木架,架子上是各类碗盏,分别放盐、酱、醋、蒜水、油泼辣子、香油。木架旁是一火炉,炉上有锅,水开而不滚,锅里煮切成小块的羊血。有客人来,老板娴熟地将羊血碗里,勾上盐、酱、醋、蒜水、辣椒,撒些许花椒、小茴香,用热油一炝,麻、辣、咸、香、嫩,入口光滑,辣香扑鼻,令人食欲大开。吃的人自然是络绎不绝。也有人起个大早,跑了大半个城,就专为跑到这里来吃一碗辣子蒜羊血

其实,辣子蒜羊血做法并不复杂,一学就会。先用马尾箩将新鲜的羊血滤去杂质,倒入同量的盐水细棍搅匀,凝结后切成小块,放入开水锅,小火微煮,即可捞出,其状如嫩豆腐,呈褐红色,舔之略咸。

这辣子蒜羊血可热吃,亦可冷吃,冷吃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其绝就绝在嫩而筋滑,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上,绝在那热油一炝上,将一碗的美味淋漓尽致地激发了出来,令人欲罢不能。

我想,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或许对食物都有一种奇异的解码功能。而一些食物会给人带来感官上的诱惑及刺激,让人的味觉神经兴奋不已。

当然,事物本身并非绝对。相爱的人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也能吃出甜蜜。饥饿的人一碗稀粥也胜过山珍海味。

辣子蒜羊血端上来,碗里漂着一层厚厚的辣椒香辣扑鼻,我已顾不得斯文,拿起筷子就吃。朋友不能食辣,只能带着些许遗憾,望着我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忽然,巷子尽头传来一声酣畅的吆喝:麻糖、油茶——

抬头一瞥,一碗油汪汪的辣子蒜羊血已见了底。

待回头看时,桌上的人皆大口大口地享用着这辣到极致、爽到极致的美味也有人五一桌,一盘辣子蒜羊血,佐以小菜,把酒言欢,举杯畅饮。那情景,活脱脱一种豪壮之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