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贠靖的头像

贠靖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04
分享

贠靖:儿时的记忆(外一篇)

故乡于我而言,早已变成一种记忆。拥有的随着时间的流失已不再拥有,而记忆又是永恒的。

以前常回老家去,渭北高原上一个风头很硬的,到处是苞米地的地方。是因为那里是我的家,我的父母就在那里,他们常站立在门口的斜坡上等着我。无论我走多远,都觉得自己的根在那里。还有,那里有我熟悉的一切,比如儿时玩耍的苞米地,一起上学的小伙伴。现在父母早已不在了,曾经冒着炊烟的,装着欢声笑语的祖宅已经荒芜。苞米地也没有了,都栽了果树,盖了房子。那些儿时的伙伴,他们已各奔东西。还守在老家的,早已青春不再,被生活的重负压弯了腰。岁月的风,在他们的额头上刻下一道道深深的皱褶。每次回去,站在门口,望着墙头上,屋檐上的荒草在风中抖动,我的心底就油然生岀一种伤感来。失去的已再也找不回来,而我们还得挺起腰杆活下去。

有人说,活着就是为了走向死亡,走向永恒。而这个过程又是艰难的,有快乐,有痛苦,也有无奈。更多的还是一种责任。就像我的父母养育了我,我又要养育我的女,让他们有一个好的前程,好的生活。一代一代人就这样延续着或许很脆弱的生命。我希望有一天,我走不动了,真到了生命的尽头,还能回到这里,我出生的地方,闻着曾经的熟悉的泥土气息,陪伴在我父母的身边与他们一起走向永恒。

因为我是从这里岀发,转了一大圈,我发现自己最终的归宿还得是在这里。尽管我无数次流着泪,在心里说着,父母不在了,家已没了。

家是什么,家就是父母,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现在开始深刻体会到了母亲说的那句话的含义,就是要好好的活着。活着比什么都强,活着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生命之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又是何其的短暂,一眨眼,人生已过一大半。人有时还不如一棵树,一个物件。物件还在,人却没了。

我一次次的回到家乡的老宅,岀出进进,在院子里一遍遍地寻找着,试图找到儿时记忆里的一些蛛丝马迹,结果一无所获,什么也没找到。包括那鲜活的,隐藏在角落里的蛐蛐儿的叫声,还有母亲站在厨屋里呼唤我们吃饭的声音,都没了。

儿时,家里姊妹多,常常吃不饱肚子。有一点细粮,母亲是舍不得用的,留着过年的时候才舍得拿岀来,蒸一锅走亲戚的白馍馍。母亲似乎一辈子都在为一家人填饱肚子而忙碌。她说过日子得精打细算,细水长流,千万不能大手大脚。

如今日子好过了,物质极大的丰富,早已不再为填不饱肚子而发愁。但有时还是想吃一口儿时吃过的粗茶淡饭,有一阵甚至想得心里发慌。我知道,自己潜意识里,是想找回儿时的记忆。但往往事与愿违,费了很大的周折,做了,尝一口,咋也不是曾经的,记忆里的那个味儿了。

人就是这样,吃了五谷想六谷。这是母亲说的。

小时候我们家的生活条件在村里算是比较好的。因为父亲在外边有工作,就比其他人家多了一份收入。光靠挣工分是养活不了一大家子的。我们家从未拉过饥荒,这全是母亲的功劳。她不仅没让我们饿过肚子,还能在过年的时候给我们每人添置一身新衣。这已经很不了。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父亲给我买回来的一只铅笔盒曾让村里的小伙伴们羡慕了很长时间。

父亲是个有文化的人,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去邮电所上班就带着我,闲下来就在用过的电报纸的背面给我画连环画,画的好像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吕布,貂蝉,并讲给我听。以至于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迷恋于《三国演义》。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我的父亲很了不起,他和别的人不一样,他的肚子装着一本《三国演义》,装着那么多神气的英雄人物,拿起笔这些人物就从笔端栩栩如生地走了岀来。

年龄稍长,在我到镇上上中学的时候,父亲已攒钱给我买了自行车,而且是永久牌的在门前的场院上,父亲扶着后架,教腿有点短,够不着车座,跨在车梁上身子一歪一歪的我学骑车,引得好多人围拢了来看。父亲是竭尽他之所能,把那个时代,他认为最好的都给了我们兄妹。

如今父亲不在了,场院还在,只是已划给邻居做了宅基。屋前的园子无人看管,也都荒芜了,就像我的心里,长满了荒草,再也找不到一点点儿时的记忆。

骨子里的,与生俱来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很难改变的。在我进城工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未能真正的融入所工作生活的城市。我的潜意识里,有一种抹不去的外来者的自卑,形成一个僵硬的壳,将我紧紧地箍起来,很少与人交流。尽管我的户口已迁到了这座城市,且已在这里娶妻生子,生活多年。但我仍觉得我的家在渭北高原上那个风头很硬的,到处是苞米地的地方,不在这里。我与这里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他们的记忆里,有公园,有旋转木马,有碰碰车。而我的记忆里,只剩下玩尿泥,斗蛐蛐。

活着的理由

人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就像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的主人公方鸿渐,刚冲出一个“围城”,又来到另一个“围城”的入口。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一提的。人活着,难道就只是为了去寻找你认为生命中美好的,可以让你活下去的理由吗。

有一阵子,与我一样岀生在农村的许多新生代青年,或许是厌烦了未能给他们创造多少价值的土地和冷清的、人烟稀少的农村,都一窝蜂地涌到城市里来。他们被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称为西”,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奋斗几年,在城市里站稳脚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能够成为一个“准城里人”。拥挤的城市,拥挤的人生,看上去相映成趣。

我当初也有和他们一样的冲动,但经过多少年的挣扎,现在有了一张象征城市身份的户口,在这里有了房子,工作。然而我却没一丝喜悦,反倒生岀一个奇怪的想法,就是逃离城市的喧嚣和噪杂,回到农村去,过一种清静的,平淡的生活。我发现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止我一个。

几十年过去,我又回到了原点。

我曾不止一次地设想过,等我在城里站稳了脚跟,就把我的父母接到城里去。我要让他们也跳岀农门,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生活不是电视剧,总有那么多无奈和不尽人意

一头扎进城市的怀抱,自以为端上铁饭碗的我,一直活得很狼狈。我每天都在为活下去而忙碌。先是忙工作的事,工作稳定了又忙孩子上学的事,孩子工作的事,忙买房子还房贷的事。我一点也没感觉到自己很幸福。但每次回家,在父母面前还是装出很幸福的样子,让他们感到供孩子上学跳出农门是对的,也是无比荣耀的。装得久了,自己都觉得很累。

现在一切总算步入了正轨,我也有能力把父母接到他们一生都在向往的大城市生活了,但他们却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也把自己过成了一个猥琐的,没了点激情的半大老头。

我觉得活得有些失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而那些依然生活在农村,我的同龄人,或他们的后代,尚以我为荣,希望步我的后尘,挤进拥挤的城市,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或许他们是对的,人总是要有所追求的。努力必然会有所收获。而放弃努力,就意味着死亡。

人不能决定自己生在哪儿,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去尝试改变自己。有的人生下来嘴里就含着金钥匙,什么都不用做,就什么都有了。有的人却没那个命,一切都得靠自己去打拼,去奔波。我觉得这才是生活应有的模样,否则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为什么活着?我想,很多人在心底都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为了金钱、为了地位、为了名声,或是为了家庭、为了亲人、为了孩子......每个人都会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活,但如果这一切都不存在呢?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稻盛和夫先生说过,人活着的意义,就是磨炼灵魂,使之得以更加纯粹通透。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不敢说自己已经活明白,活得纯粹通透了。至少我认为,自己还是看开了很多事。不然也不会想着离开心心念念的城市,回到农村去。在这一点上,我的父母是明智的,他们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活得比我通透。至少那里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生活相对比较简单,也容易感到幸福。

人生的旅途上,尽管每个人的开始不同,走的路径不一样,但殊途同归,结局都是一样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