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来是新年,穿花衣,吃花馍,放花炮,逛花街,赏花灯……”这回荡在街巷里的歌谣形象地再现了关中农村过年的景象。
一脚踩进腊月的门槛,辛苦了一年的庄户人就进入了一年当中最开心的过年时间。腊月廿三 “小年”,家家户户扫尘、祭灶,热热闹闹的年关也就在人们喜悦的欢笑声中来临了。
紧跟着磨豆腐、杀年猪,置年货。到了腊月二十八,贴年红,打糕蒸馍把面发。女人们在屋里忙着蒸馍馍,男人家就引着娃娃贴年画、贴春联、贴窗花,张灯结彩,把所有美好和期盼都浓缩到那一扇开启的门窗上,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年三十,一切准备停当,开始迎玉皇,拜祖宗。到了“除夕”夜,一家老小围坐在热炕头上,吃团年饭,守岁,把攒了一年的好吃的都端上来,攒了一肚子的掏心窝子的话,也在这个时候一股脑掏出来,于酒酣耳热之际,娓娓道来,流淌进绵长的酒香里。
待爆竹声由远而近响成一片,新的一年也就在人们的欢叫声中,在那一抹划亮天际的熹微之中开启了。孩子们绽开红扑扑的笑脸,伏在地上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则乐呵呵地从兜里掏出压岁钱……
天麻麻亮,踩着满地的爆竹碎屑,推开门就钻进了新年的怀抱。孩子们追逐嬉戏,大人双手作揖,互道新年问候,恭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大年初二开始,携家带口走亲戚,逛庙会。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街巷里便挤得水泄不通。那一拨舞狮舞龙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刚过去,这一拨扭秧歌、踩高跷的便甩动着红红绿绿的长袖涌过来。跟进人群里去,便在晃动的脸谱中、喧天的锣鼓中、咿咿呀呀的说唱中,走进了一场方才启幕的人生戏剧里。
当新年的第一轮满月升上枝稍,埋藏在心底的憧憬也便蓦然升腾起来,在一束束绽放的烟花中,跌落进孩子们手上挑着的红红的灯笼里,变成一簇跳跃的火苗,在街的尽头延伸。
回到屋里,望着桌上供奉的花馍,过年的兴致意犹未尽。望着望着就走进了另一个被岁月惊艳了的世界里。
花馍也称“面花” ,盛行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说“面花”是一种民间面塑品,不如说是一种案板上的艺术。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案板上的“刺绣。”
“花馍”种类有上百种之多,常见的有十二生肖、花鸟人物、枣糕 、寿桃等等。一锅花馍,揭开锅盖,在袅袅升腾的热气中,就走进了流传千年的故事里……
在关中农村,男女对象初结秦晋之好时,男方会送给女方一对“鱼儿馄饨”,轻巧精灵的面鱼上盛开一朵莲花,寓意婆家期望未来的儿媳像鱼儿一样灵巧,像莲花那么纯洁。鱼儿也是生育力旺盛的象征。女方则回赠给男方一对威风凛凛的“老虎馄饨”,意为丈母娘希望未来的女婿勇敢能干。
待到女儿出嫁,新娘的母亲会特意给女儿蒸一个面盆大小的 “枣糕”陪嫁,它以一朵盛开的莲花为底座,其间有鱼儿游动,水草丛生,上面插有面捏的莲蓬、花骨朵和象征吉祥的飞禽。新郎来接亲时,新娘子就从娘家将这“枣糕”一直抱至夫家。据说是对男方“鱼儿馄饨”的回应,也有“早生贵子”的寓意。
及至新婚夫妇生子满月时,娘家和众亲朋就要送“长命锁”,其形如项圈,上饰各种花草图案,意为要套住小家伙的生命,让他(她)得以健康成长。待孩子满百日、周岁时,又要送“猫馍”、“虎馍”,让猫、虎守护着孩子,使病毒邪魔不得近身。
我曾见过乡下的巧媳妇做花馍,一把剪刀、一把篦子、一把镊子,往案板前一坐,她们就从荷锄下地的农妇,变成了技艺高超的面食艺术家,案板也成了她们手中的画板。
面是发面,要拿到案板上醒到揉光。雪白的麦面唱主角,金黄的玉米面,翠绿的菠菜面,灰色的荞麦面演配角。
一团面饼在手里旋着,拿起剪刀剪几下,用手指一捏,就变成了一朵盛开的荷花,再掐一团面,用剪刀嚓嚓剪着,用手指捏着捏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就在荷花上活了过来,上头的鱼鳞、鱼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她们的手指在不停地上下翻动着,案板上的胡萝卜、红枣、黑豆、菜叶、果蔬汁液就成了她们创作的点缀和颜料,在她们的巧指灵动中,赋予了面团灵性和生命力。那是一种骨子里的、流淌在血液里的脉搏的跳动,从眼神到手指,一直传导至面团里。那些她们一手喂大的,象孩子一样朝夕相处的猪马牛养,鸡狗猫兔,那些戏台上说唱捻打的小生花旦就在这生命的律动中,从手心里挣脱出来,蹦跳到案板上,恍若年画上、窗花上的生灵带着一股子灵性活了过来。
“今朝放荡思无涯,一日看尽长安花。”再看时,一条丰满的、憨态可掬的“龙王”盘旋着卧在层层浪花上;董永、七仙女,许仙、白娘子也驾着祥云,带着风声而来……
原来那些扭着秧歌、踩着高跷走进街巷深处的戏剧里的人物都到这里来了,他们又换一种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蒸花馍一定要把锅盖捂严实,不能漏了气,漏了气蒸出来的花馍就成了“麻子脸”,也就没了那一份鲜活之气……
当然,过年也是有很多讲究和忌讳的。比如,吃年夜饭前必须先要在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磕头祭拜。吃鱼要留下头和尾,表示年年有余。大年初一不杀生,不做新米。因此三十晚上很多人家都会做一大桌菜,多煮点米饭或者多准备点饺子,留到大年初一早上吃,寓意“年年有余粮”。
大年初一忌动扫帚,是不能扫地、不能往门外泼水的。人们认为大年初一扫地、往门外泼水都会把财运带走。另外,初一是拜年串门的日子,大家都喜气洋洋的过年,在这个时候动扫帚扫地,也有一种把客人往外赶的感觉。初一这天,也忌讳做“针线活”。如果在这一天做针线活,意味着以后在生活中容易“招惹口舌之争”,是不吉利的。很多地方正月也是不能剃头的,只有等到二月二才能剃头,俗称“龙抬头”。
正月初四忌出门。初四,又称为羊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羊开泰”。按习俗,初四这天灶王爷要上门“查户口”,因此老少不宜离家,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盛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是要出门“疯一疯”的。俗话说:“正月十五看花灯,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
游百病,又称走百病,散百病,是明清时期北方传下来的传统民俗,多在正月十六进行。也有人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游园走百病。这一天,妇女们穿上节日盛装,结伴而行,见桥必过,祛病延年。进城门,讲究要“摸钉”,以此祈盼新的一年家庭人丁兴旺。还有,要爬爬城墙,谓之“走长青”。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驻,永不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