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国斌的头像

周国斌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7/03
分享

雨中结缘布袋和尚

 

近日梅雨,偏居一隅山中,拍照片捡石头乐此不疲,此乃雨花石产区腹地也,雨水冲刷,定不负苍天美意!而失此机缘。

此外,巧合的是山中新开了一条路,山头破开,偶有绝佳矿层裸露,多年经验告诉我,只有一个点是重中之重,事实也证明这是对的,左一麻袋右一麻袋捡了不少色彩质地不错的石头,乐此不疲往返多次,收获颇丰。其中捡得一文字石"宁",一笔不多也不少,汉隶碑味劲道,左看右看,爱不释手,恋恋不舍放入袋中継续觅石……

大雨中汗水和着雨水,一身泥泞,手提二袋负重前进,然内心愉悦,往车上运石返回时,仍不忘低头找寻石头,离车10米远左右,经一草丛,稀疏草丛里一双眼睛盯视着我,四目相对,电光火石,直指人心。

一"石中石"形成的人物形象,大巧若拙!黑白色调搭配玛瑙与硅岩石相间,凭感觉摩氏硬度6.5以上,大自然二次粘合恰到好处,石中石彰显着糅合独特魅力,蹲下身子仔细端详,轻轻地拿起来,慢慢抚摸此石,此刻山中一片空寂无声,天地万物彻底征服了自己,大境无我!

返住处回后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宁"字石,很是不解,途中袋子漏掉了?得此失彼吧,也就释怀了,天不薄我,正所谓:

袋中失石得布袋,

缘来缘去皆随缘。

                   此石干拍图片

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布袋和尚是一位来自民间、深得民心的大师,其真性最本然。传说,布袋和尚身世如谜。据说唐朝时,明州奉化的龙溪上漂着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儿,有恻隐之心人将其救起,只见孩子圆头大耳、目光有神,对人咪咪笑,把孩子抱回家来。给他取名为"契此",由于长在长汀村,故号"长汀子"。 后来,这孩子长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出家后,他总随身带着一个大布袋,人称"布袋和尚"。

据《宗教词典》记载:"布袋和尚,五代后梁僧人"。

《宋高僧传》最早记载契此生平,说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常用杖负布袋进入街市。到市场上乞食,醯酱鱼葅皆入口,又分少许食物放入布袋中。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众人皆奇。

后梁明州评事蒋宗霸常与契此交游,拜之为师。随之云游三年,一日两人共浴长汀溪中,宗霸看见契此背上有四目。

据传后梁祯明三年三月三日,圆寂于岳林寺东廊盘石上,临终述谢世偈云:

弥勒真弥勒,

化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

世人自不识。

因此契此即为弥勒菩萨化身的说法便广为流传。他圆寂后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他仍背着布袋到处走。

布袋和尚圆寂后,葬身于封山寺(现奉化中塔寺),其墓称为中塔。后人冯斯道、何智施山地,在其墓旁辟地建亭,名佛塔亭。布袋和尚葬身中塔后,传说其墓顶"累发异相,早晚均见,十分灵验"。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若有人问怎样做才不可堕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

虚空无挂碍。

打开遍十方,

入时观自在。

问大师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钵千家饭,

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在,

问路白云头。

曾有居士恭请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上曰:

吾有一躯佛,

世人皆不识。

不塑亦不装,

不雕亦不刻。

无一块泥土,

无一点彩色。

这四首偈子,正契合此石之意,犹以文中最后一首甚为契合,这首偈子禅诗不就是为这石量身定做,而为之真实写照

              规格:14x7.5x4.5 cm

                        2020年6月26日

                        写于仪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