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伦的头像

许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2/09
分享

红色根据地巴中

巴中是我的家乡。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自始,因其血脉中生成了红色的基因,这片土地就改变了颜色,成了一片红色的土地。自始,不管是在漫漫的时空隧道中,还是在莽莽的大山林海间,这片红色的土地始终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厚重而璀璨。亦自始,这片红色的土地如许多革命圣地一样,在共和国的历史中拥有了一个神圣的别名------红色根据地。

“红色根据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说她神奇,是因为历史的沧桑与人类崇高的信仰在这里相遇,诞生了一种伟大的精神-----“红军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蕴含着信念与执着、奋斗与艰辛、奉献与牺牲,拥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让这片土地及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从此“换了人间”-----“红旗卷起农奴戟”,老百姓翻身做了主人。“红色根据地”里的“红军精神”,从我儿时懂事起便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灵。虽然那时对“红军精神”实质以及红四方面军的那段历史了解的并不多,也并不完整,但那些穿草鞋、着土布灰衣、戴红五星帽、替穷苦人打天下的红军形象,以及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红军故事似有着特殊的魅力令我着迷,亦令我对那段辉煌的岁月心生向往。记得那时,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老家条件还很差,生活也很艰苦。但不管是在长满荒草,没有一棵树的“长松岭”放牛;还是在战壕密布、弹坑累累的“佛耳岭”听老红军李爷爷讲故事;抑或是在凛冽的寒风中,穿着破旧的布鞋,赤着脖,露着生了冻疮的双耳,背着装着红薯或土豆的背篓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即便一日只有两餐且多为稀饭和红薯,肚子随时饿得咕咕直叫,我始终被这片土地上的“红军精神”深深感染着和激励着,逐步变得勇敢、坚强起来,并为自己能生长在这片红军曾经走过的、生活过的、战斗过的土地上而自豪。

作为曾经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疆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2年至1935年曾经在这里战斗了三年。那时,大山里的日子是非常艰苦的。连绵不断的米仓山脉虽然巍峨而雄壮,但顺着陡峭狭小的一条条山路,翻过高耸入云的一座座山峰,看到的仍然是顺山势开垦的薄薄的田地、衣着单薄破旧的村民和低矮的土墙屋或茅草房。三年里,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反围剿保卫根据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以我幼时的视野或思维,其实是很难彻底明了数以万计的红军战士,为何要抛家舍业,爬山涉水,甚至献出生命来到这大山里的。

长大后,我走出大山,到了部队,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随着不断的成长进步,我逐渐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了解了红四方面军及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也才逐步完整和较深刻地理解了“红军精神”及其内涵。那时,作为一名在边关的军人,我从内心深处更加对家乡这片红色的土地充满了诚挚的热爱和敬意。但也是在那时,记忆里家乡的贫困一闪现、脑海中乡亲们的苦日子一浮起,我就对到底该如何继承好“红军精神”、建设好家乡心存疑问和焦虑。

现在回到家乡,看到经过几代人不懈的艰苦奋斗与努力,这片红色的土地变得山清水秀,林密花美,顺其生态优势而发展、开发的天然氧吧、红叶文化、有机食品、乡村民俗等产业如同一双双翅膀让家乡融入了新时代的蓝天;村民们盖起了楼房,住进了美丽的“新农村”; 在恩阳区修建了机场,开通了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广州等地航线;高速列车也穿山越水驶进了山里;辖区各县出行均有了高速公路,乡镇的“村村通”四通八达,我的心得以释然,心中的疑问也终于冰消云散------原来“-红军精神”一直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传承着并与时俱进着!也正因为此,家乡没有落后!

诚然,因地理环境、时代背景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曾几何时,家乡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交通运输不便,盘山的土石公路雨时泥泞不堪,晴时尘土飞扬,大巴车到临近的广元市需要8个小时,到省会成都更是需要13个小时。工业基础薄弱,全市几乎没有像模像样的厂矿。农业技术落后,老百姓土地稀薄,平均一人只有几分地,几乎是靠天吃饭……但对于生长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巴山儿女来说,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了信仰,没有了信念,忘记了不屈不饶的、不胜不休的、艰苦奋斗的“红军精神”。 大家在“红军精神”的激励下,一直没有松劲,也一直没有懈怠,始终在负重前行、砥砺前行。曾记得,在上世纪人民公社时期修水库、建电站、开荒改田等生产活动中大家斗志昂扬;在实施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中大家千方百计;在奋战新时代、起航新征程的西部大开发、治蜀兴川的战略中机遇中大家激情澎湃。大家知道,自己是生长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人,自己血液的基因是红色的,自己的心是属于这片土地的,自己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护着、建设着、振兴着这片“红色的根据地”------因为,她是我们自己的家园。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巴中红色的历史!这段历史始自当年建立“红色根据地”。 这段历史中“红军精神”是一以贯之的精髓。从贫穷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红色根据地”改变了巴中的命运。其五个字的组合,“红色”是这片土地神圣的精神印记。“根据地”是这片土地母亲般伟大的铭记。今天,我们传承、弘扬“红军精神”, 要始终永葆“红色”, 要始终坚守“红色根据地”,否则就会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水。

“红色”是“魂”。“山着红军衣,花融英烈血。”“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颜色,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追求真理的政治本色。“红色”,是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用生命与鲜血凝结成的精神之光。其闪耀着的人类文明进步的光芒与意志,蕴含了无数历史与岁月的悲壮和激情。位于米仓山南麓、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大山深处的巴中,在远古时期,“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属于以古巴人部族为首、偏僻的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夏商有文字记载始及南北朝时置巴州后,古巴人穿云劈雾,凿崖连峰修建的米仓古道、栈道突破蜀道艰险,中原文化得以输入,农耕技业得以传入,巴中人始知有“汉”,始“属”炎黄。数千年间,“山虽高,枝枝叶叶皆属帝王;地再薄,分分厘厘均归地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老百姓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涉汉江、翻秦岭、越巴山进抵川北,发布《红军入川十大纲领》,号召人民群众反对军阀和地方豪绅的剥削与掠夺,废除苛捐杂税;带领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宣传共产主义,建立老百姓当家作主的红色川陕苏区政权。自此,红色的信仰在这片土地里生根发芽。其迸发出的巨大的绵延不绝的力量,让“大巴山”里的几百万老百姓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家奴、长工层出不穷地毅然绝然投身自己的队伍,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信念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从“赤化全川“到北上抗日,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从建设新中国到奋战新时代、起航新征程,一代代一辈辈的巴中人无不在”红色”的光芒中昂首前行。

“根据地”是“根”。根据地是为团队或组织提供赖以生存的养分并呵护其成长壮大的基地。“红色根据地”,是孕育红色革命力量的摇篮,是革命蓄积力量踏上新征程的出发地,是红色革命的火种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水乳交融的圣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八一南昌起义后,部队没有根据地,只能被动地四处转移撤退。毛泽东主席领导秋收起义后,在井冈山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毛泽东主席认为,干革命,没有根据地,就立不稳脚跟。同样,当年红四方面军主力由鄂豫皖苏区突围,行程3000多里,经鄂豫西入陕后入川,开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成功的摆脱了国民党军队十几个师的围追堵截,找到了立脚点,实现了“队伍不散,红旗不倒”。那时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北连陕北根据地,南接湘鄂西苏区,同中央苏区遥相呼应。在其极盛时期,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余万,建立了巴中和绥定2个道(相当于地级市)、23县1市、160多个区、990多个乡、4300多个村的苏维埃政权,是当时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得了很好的休养生息,建学校、办工厂、开展生产运动,加强了装备,扩充了人员,迅速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三年里,朴实的山区人民对“自己的队伍”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积极报名参军,踊跃捐粮捐物,自愿投工投产,无私救助伤员…….. 仅在反“六路围攻”中就有200万人次参加了运送军用物资等行动,几乎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老百姓都为保卫革命成果、建设根据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三年里,巴中人民先后有12万人参加了红军。红四方面军主力在川陕根据地由原来入川时的4个师1.5万多人,发展壮大为5个军8万余人,加上地方武装有10多万人以上。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民无私的奉献与巨大的牺牲当永远铭记史册。

     历史上, “红色根据地”为巴中这片土地换取了无上荣誉。今天,我们修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省工农总医院红军烈士墓、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纪念着、传承着“红军精神”。令人欣慰的是,虽然今天已全面跨入小康的巴中与其他很多地方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但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巴山儿女一直没有屈服于贫穷,也从来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等、靠、要。

当前,巴山儿女正牢记着总书记的敦敦教诲,勇敢面对总体落后的事实,在新时代的巴中大地上主动作为、奋发图强,不断让“红色根据地”在国家战略快车中交出新的答卷:获得全国营商环境十佳城市、中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 辖区平昌县获得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全市有17个农民合作社荣获“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16个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命名为国家森林乡村、35处水产基地成功申报“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多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入选国家“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已经启航新征程。巴山儿女相信,传承着、弘扬着“红军精神”的巴中,跨越历史融入新时代、展翅新征程的巴中,完全可以并将继续、永远书写“红色根据地” 灿烂而辉煌的新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