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田
到了成都,一定得去青城山。这个念头源于早年看到的一部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剧中唱道:
“青城山下白素贞, 洞中千年修此身, 勤修苦练来得道 ,脱胎换骨变成人 ……”。
曲调清幽唯美,蛇仙道骨仙风,于是很神往。以致上青城山成为一种少年时种下的情结。后来在读书的时候又无意中看到宋代白逊的诗句:
“青城山中云茫茫,龙车问道来轩皇。当封分为王岳长,天地截作神仙乡。” 作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即使不能修仙也一定是个钟灵毓秀散发着仙气的好去处。不由更加神往。
今年暑假去重庆看望弟弟一家,之后取道成都,终于成行。由于不熟悉线路,在旅馆报名跟了个团,都江堰—青城山一日游。第二天一大早就登上一辆旅游中巴车出发了。导游是一位薄嘴唇有点富态的中年女子。一身休闲运动装,扎着马尾辫,头戴遮阳帽,快人快语,很干练的样子。自上车,就拿起话筒,开始了密集的语音轰炸,关于行程安排、价格解释、关于景区注意事项、关于出游不要在乎银子……近一个小时的旅游攻略,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洗脑。劝大家旅游图的是开心,钱该花还得花,不要和钱过意不去。中间除了喝了几口水,喘了几口气之外一直没停过。作为一位以说教为业的我都不由地对她暗自挑起了大拇指。但结果是整个行程中脑袋里一直嘤嘤作响。以致后来每当回忆起成都之旅,这嘤嘤声便成了“背景音乐”。
第一站是两千多年前最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站在滔滔的河水之侧,不由感叹古人改造自然的智慧与伟力。一个仅凭肩挑背扛缔造出来的水利工程竟然造就了一个天府之国。无论是规模、功效还是智慧,都江堰都是值得后人膜拜的。导游用余秋雨的一句话来概括整个行程,“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看来还是蛮贴切的。于是对下一个景点充满了期待。同时也领教了导游行走的功力。有比喻说“行如风”,真没夸张,她迈着小碎步,像一位麻利的赶鸭人,用一面导游旗把我们这群“鸭子”从一个景点赶往下一个景点,并在一处处购物点作“休整”。
一个上午下来我们就已经累得够呛。但想到下午要去青城山又提起几分精神。中午我们在导游的安排下“享用”了一顿极经济的旅游午餐。这顿午餐在每个游客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饭后便马不停蹄向下一站进发了。
青城山就在都江堰西南面10公里处,车行片刻就能远远地看到,林木葱蓉,诸峰环峙,但并不是十分高大,也没有想象中云雾缭绕的仙气。心中不觉有些失落。
此时的导游竟安静下来,似乎是该讲的都已讲完,把该买的都已买完。她把各种门票都一一发到我们手上,让我们自个上去,只规定在下午四点到某处集合。我想,终于清静了,可以安静地“问道”了。
山门是传统木质亭台式结构,很粗陋,但上面悬挂的一块匾额为它增色不少。上书“西蜀第一山”五个大字,筋藏肉莹,姿态奇逸。据说是张大千的手迹。于是才想起这位传奇人物本是蜀中人氏。景因人名,古来如是。蜀中自古名人异士甚多,所以名胜遍布。走进青城山山门,景色真心不赖,古木森森,曲径通幽。
第一站建福宫,远远看去看飞阁流丹,斗拱交错 ,檐牙高啄。真个是桂殿兰宫。但走近一看都是商铺,餐馆。旅游工艺品琳琅满目。虽有道观之形,但找不到所谓“道”的影子。或许是晚生愚钝,不具备大师的慧眼,扫过一座座精致的楼台亭阁和一个个商铺,看着汹涌的人流,心中只蹦出三个字——“提款机”。 如果说生财有“道”,倒是贴切。
偌大的一座道教名山被煞费苦心地设计成商品。
第二站月城湖,名字很雅致,富有诗意。但是是被雷倒。月城湖其实是山上的小天池,看对面也不过两百米的样子,四周山峦耸翠,本来景色挺美,却见一艘巨大的渡船塞在湖中,来往载人。湖边人满为患,都在排队登船,每人五元,不到一分钟便到达对岸。等到达对岸,却又发现湖边其实有栈道,也只需几分钟便可以步行到达。但不知情的游客都在纷纷掏钱坐船。旅游开发设计者真个是心思细思恐极。我们跟随摩肩接踵的人群迤逦而行。一路上走过诸多道观、楼台,虽看起来倒也古雅别致,但里里外外充斥着浓浓的商业气息,全然没有了道家意趣。
想起宋人释楚峦在青城山上写的一首诗:
静见门庭紫气生,前山岚霭入楼青。
玉坛醮罢鬼神喜,金鼎药成鸡犬灵。
岩下水光分五色,壶中人寿过千龄。
何当一日抛凡骨,骑取苍龙上杳冥。
当年的青城山,应是何等气象!一些仙风道骨的高人行走在山道上,传经论道,超然物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那时的青城山,即使没有云雾缭绕,也是洋溢着仙气的。多么令人神往!可惜如今在热闹的殿宇里,在拥挤的石径上,只能感受到菜市场的喧闹。
不由地想起数年前游庐山,景象与此如出一辙。每个景点最佳观景处都用铁栅栏围住,拍照留影都要交银子。当年李太白吟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水潭边,停靠着拥挤不堪的皮划艇,意在招揽游客体验瀑布下的划船之乐。每一处景点都被精心设计成提款机。又想到被我们深恶痛绝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景点基本上是不收费的。如作为全球世界遗产最多的意大利,73%的古迹和景点是免费的,剩下的门票也基本上是3-10欧元。他们之所以这样做,说是为了吸引游客,传播本民族文化!多傻!
我在祖师殿前的石阶上坐下来,满身的疲惫。抚摸着脚下被踩得光滑的石阶,看着身旁沧桑的石兽,不由悲从中来。
先贤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也这样说。但我们的精神层面似乎在违背这个规律。
国人包括管理阶层的文化素养,在物质文明迅速膨胀的同时也在急速缩水。也或许我们这几代人原本就没有文化底蕴。在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抛弃了维系中华民族命脉的价值体系,和我们的祖先已经分道扬镳。陈丹青说过一句话,我很认同:文化的断层比肉体的破裂更可怕。
此时耳边隐隐响起一阵悠扬的埙声。我寻声望去,原来在石径旁的一片空地上,有一位卖埙人在吹埙。他的小摊上摆满了各种陶埙,
琳琅满目。但少有人问津。一缕夕阳从树缝间透进来,照在他的身上,镀上了一层苍凉的金色。他兀自坐在那里闭目鼓腮,忘情地吹着。好像是遗世独立的一位隐者。吹的是《阳关三叠》。幽怨古朴的埙声在高大的树冠下流淌,穿过一座座亭台楼阁,漫过一道道石径。游客的喧嚣声戛然而止,世界仿佛在那一刻静止。
有一滴泪水,在心底悄然滑落。
2018年秋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