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巫昌虎的头像

巫昌虎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6/07
分享

海雀,已经换上新衣

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海雀,已经换上了新衣。

据说,二十年前,地处高寒山区的海雀,环境恶劣,土地贫瘠。那时候,人们靠种植荞麦,洋芋,包谷维持生计。单一的产业结构,使海雀人就业无路,收入无门。

因为老家离海雀较近,所以,经常听长辈们说起海雀,说海雀的同胞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吃的,穿的,住的都特别让人心酸。当时,就想去一看究竟,到底什么样的环境让他们如此难堪。因为常年在外求学,一直没有到过海雀。

这次,单位组织大家来海雀学习领会文朝荣老支书的奉献精神,才实现了我小时候的梦想。

车队穿过恒底老街,慢慢地,海雀村就出现在眼前,越来越近,越来越显眼。首先映入眼帘是一幢幢漂亮的黔西北小洋房,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让人很是欣慰。

下了车,我选了一个较高点才真正地看清楚现在的海雀的样子。现在的海雀,人们有饭吃,有房住,住着漂亮的小洋房。环境干净而优美,所有的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

据这里的人介绍,以前的海雀全部是泥巴羊肠小道,而现在变成了水泥路,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有了小城镇的感觉。看,走在不远处的那个年轻人,英姿煞爽,风流倜傥。

傍晚,海雀的小伙姑娘们自发地组织在新修的广场上跳起了古老的苗族舞蹈,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洋溢着青春的阳光。他们舞姿优雅迷人,时而轻歌曼舞,时而铿锵有力,吸引了很多外来游客。有时候,这些热情好客的姑娘们和小伙们还会跑过来亲切地邀请旅客们一起狂欢苗族舞蹈。

我不喜欢跳舞,于是顺着小路,大概走了一公里,来到一处苹果林。我仔细寻找着为人的足迹,所到之处,全都是绿色,干净而又清雅。于是趁着晚霞,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又走在清幽而和谐的夜景中。这种感觉,让人心旷神怡,身体瞬间充满力量。

在老支书的纪念馆里,我从中了解到,二三十年以前的海雀,是黄沙漫天,荒芜凋敝,每到春天,大风一吹,人们的叉叉房就被大风夷为平地。艰苦的生活条件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界90年代。直到新华社记者刘子富的文章《赫章县有一万二千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贫困却吴一人埋怨国家》出世之后,海雀同胞们的生活才慢慢得到改善,苦甲天下的生活从此被取缔。

而在这个过程中,文老支书不怕艰难险阻,他与风沙作斗争,与恶劣的环境打游。最终,在他的带领下,海雀的大山上长满了绿油油的青松。这一棵棵笔直的青松,就像文老支书年轻的时候一样英俊潇洒。

看着这一片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绿色,我的心在轻轻地颤抖着。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的海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这一切,都得益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改革开放,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得益于坚持不懈的英雄,文老支书的付出。

带着沉重又喜悦的心情,我又漫步在海雀村的羊肠小道上,望着远山绿油油的松树林。感受着改革开放的英明,感受着老支书的伟大,而我又是愉快的。

最近几年,海雀在国家和好心人士的扶持下,慢慢地和外地接上了轨。不再像以前那样,贫瘠荒芜。

我又选了一个更高点,放眼望去,满山遍野的苹果树,结满了希望,我相信,等秋天一到,这里就会挂满红通通的灯笼,也一定会挂满幸福。我想,那时候,人们忙碌的身影会在苹果林里穿来穿去,就像是正在收获喜悦的蜜蜂,收获着甜蜜的幸福。

经过海雀人民的不断的探索和努力,现在的海雀脱去了“地无三尺平,有女莫嫁海雀人”的帽子。

海雀山青草茂,鸟语花香,美丽漂亮的小洋房一栋接着一栋。通组路,串户路联通各门各户,路灯照亮了他们前进的方向。人们游玩戏耍的时候,不必再担心掉进水沟。

这时,山那边的月亮正慢慢升起,她的光芒和着海雀的路灯照亮了海雀通往明天的道路。美不胜收!

如今,海雀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精神文明也取得了进步。海雀已经换上了新装,她的新茂宛如一首优美的歌谣,经久不息地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海雀村一定会成为云贵高原上的一颗璀璨的精神明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