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兴的头像

于兴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11
分享

奶奶的持家秘密

 

人常说“没有妈就没有了家”。母亲出殡后的那天,儿女们都想拿件家里的老物件以示纪念,我将父亲当“生产队”会计时用过的一架老算盘和奶奶的一件持家至宝——木升拿回了家。算盘我作为藏品收了起来,木升我当作摆件放在了窗台上。睹物生情,经常看着这个黑色斑驳而陈旧的木升,不时勾起我内心深处对奶奶的敬仰和思念;视物怀旧,天天看到这个木升,时常让我想起那个饥寒交迫的穷困年代。

出生于五十年代中期的我,和同龄人一样经历了那个新中国成立后最为艰难贫穷的岁月,缺吃少穿、挨饿受冻可能是留在我们那一代人童年以至少年记忆里永远也抹不平的印痕。但有一个问题却成为我一直未解的迷——爷爷死的早,老舅从小残疾,奶奶从28岁起就挑起了生活重担,掌管着最多时老少病残16口人的吃喝穿戴。但在几乎家家都粮不够吃,衣穿不暖甚至食揭不开锅、衣遮不住体的岁月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劳力少的大家庭却从未挨过饿,新粮总能接上旧茬;从未受过冻,大人小孩儿人前人后总是穿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岁月沧桑,奶奶虽然已经走了二十多年,但她的音容笑貌从未从我记忆中消失。自从拿回了奶奶用过的木升,禁不住常常怀念儿时的往事,日复一日,一天,我似乎眼前灵光闪现,窗台上让岁月冲淡了色泽的黑色木升向我透露了奶奶的持家秘密——

记得真切,那是我很小的时候,一天奶奶请庄上的贵毛大爷来家里做木匠活。贵毛大爷是远近闻名的好木匠,他那手传统榫卯结构的木工绝活至今想起来都生敬仰之情。老家的老房子上的万字型窗棂和许多家什都是他老人家留下的作品,历经数十年、近百年时光,依旧严丝合缝,没有丝毫开裂与松动。那天活计做完之后,奶奶请贵毛大爷用剩下的下角料做了一个木升,完全采用精细的榫卯结构,连一个钉子也没用。在那个连油漆也使不起的穷困日子里,奶奶让父亲研了些墨汁将木升染成了黑色。这天晚上,奶奶反复端详着这个黑色的木升,又用当时家里用的一杆十六两老秤,将面粉和一些粮食称来称去,用升量了又量。

 

半个世纪的光阴过去了,我再次打量这个黑木升,才惊奇地醒悟到这个木升比正常规格的木升矮了一截,正常升一升盛二斤半的话,这个升可能只有二斤。奶奶那天夜里是在称量这木升的容积,计算着玉米一升盛多少,小米一升盛多少,面粉一升盛多少,计算着一家人的口粮,盘算着往后的日子。从此,这个木升一直跟随奶奶几十年,成为了奶奶过日子的算盘和持家的工具。这升比正常的升小,奶奶是用大斗进小升出和缺斤少两的办法,一顿省一点,省吃俭用,度灾荒过穷日子的。

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里,地处太行深山区的人们,光景过得尤其艰难。一个工分几分钱,就是丰年人均日口粮也没达到过一市斤,最少时每人每天合二两杂粮。在没有任何副食品辅助的情况下,仅凭这一天几两粮食充饥,其生活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记得夏季分了麦子都舍不得吃,挑到山西换成玉米,一斤换一斤四两,可以多吃几天。每年夏秋分了粮食,奶奶都要用这个木升过一遍然后再倒进粮缸。经常见奶奶晚上坐在油灯下,手里拿着这个木升,独自揣摩着,念叨着,现在想来她是在计算着家里的粮食,一顿吃多少,一天吃多少,盘算着一家人一年的光景,好让新粮接上旧茬,不至于青黄不接,断了顿儿挨了饿。

在曾经的十多年里,玉米面菜饼子、闲饭是家乡人的家常饭,过年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馍馍,记得有几年过年的馍馍也不是全白的,饺子也是各种颜色的。玉米面菜饼子和闲饭也不一样,家境好些的玉米面饼子掺菜少些,家境不好的就是菜团子,说是玉米面饼子,根本看不到一点黄色。闲饭也是一样,富的米多,稠些,穷的米少些或根本没米,就是杂菜汤。奶奶每次做饭都是用这个木升来量取米面的。记的很清楚,奶奶每次用木升从面缸里或米缸里取米面都是轻轻的,取出后再仔细打量一番,从不晃动磕打,那样会增加份量。有时见她还往回倒一点,然后才倒进和面或淘米盆。米面少了,自然就得用菜来补了,面少了饼子的菜多些,米少了锅里的饭稀些,面少了添把菜,米少了加瓢水,总得让所有人都吃饱肚子。这样精打细算,每顿挤出一把面,省出一撮米,“一日省一口,一年省一斗”让一大家人顿顿能吃饱,人人有衣穿,没有挨过饿受过冻。

改革开放,日子很快好了起来,再也不用愁吃愁穿了,奶奶的木升变成了她的“百宝箱”。奶奶在升里放些针头线脑类的物件把它放在窗台上或衣柜(老家的老式衣柜是一种卧式的柜)上“供”了起来,一直没有丢弃这个在她看来爱怜有加的家什。除了她自己,儿孙们有谁会知晓这木升里的秘密,有谁又会知晓奶奶为度饥荒、为让一家人吃饱肚子所付出的心酸。

时代不同了,这些往事对年轻人而言已成为不上心的故事。在物资极大丰富的当下中国,年青一代心中也不会有挨饿受冻的概念。但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吃不饱穿不暖的心悸永远无法打消,省吃俭用,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也永远不会被物资丰富所改变,更不会被年青人的不齿而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诸葛亮《戒子书》有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首流行歌曲叫《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提高生活质量,现代生活方式并不矛盾,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现代经济成本核算的重要方略,富国强民、居家过日子的优良国策与家风,这个传家宝永远也不该丢,不能丢。

 

20181016日于泉峪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