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兴的头像

于兴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1/18
分享

拜年

  

  

 

拜年是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拜年的主要形式为磕头(跪拜礼)。

小时候盼过年,但烦拜年,新春的第一缕曙光刚刚来临,妈妈还未将除夕夜就包好的饺子煮到锅里,哥哥弟弟们就早早起来,先到祖宗牌位前给祖宗爷磕头,而后按长幼依次给奶奶、爸爸和妈妈磕头。之后,就得抓紧吃饺子,不然邻里街房的人们就要陆续来磕头了。吃罢饺子,就轮到春节大拜年了,庄上的同伙们成群结队的挨门挨户去磕头。大年初一给本家的长辈及邻里的长辈们磕头。初二给老爷、姥姥及舅舅们磕头,初三以后就要到庄外走亲串友去磕拜。只要不出正月,磕头拜年就不会终止。磕头拜年是过年的重要内容。

其实,磕头拜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礼节,这种礼节形式不仅历史源远,而且流行广泛。在春节这个华夏子孙最隆重的节日里,人们通过这种形式,亲朋好友间互相拜访、互相交流,不仅加深了亲情,而且增进了友谊,培养人们的孝悌思想、尊卑观念,使青少年从小养成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敬老尊长、相互尊敬的良好社会风气,尽管形式古老,内涵是积极而有益的。

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拜年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不断发展。据说古代人们除了磕头这种拜年方式外,还通过“刺”、“名刺”、“拜年帖”的形式拜年。清代时流行“红单”、“贺年帖”,辛亥革命后产生了“贺年片”。通过这种贺岁载体,写上被祝福人的名字和祝福语,互致节日的问候。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磕头拜年这种形式一度被作为封建主义残余而进行批判和禁止,从某种程度上破坏了传统美德。城里人从此大多不再磕头拜年了,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互相走访一下,说声“过年好!”道句“恭喜发财!”,送去新春的祝愿。乡下人则不同,年轻人大多也不再磕头了,但一些老年人却信守着这种传统礼节,就是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他们也要偷着给祖宗、长辈磕上一个头。

改革开放,不但使传统节日礼节得到了恢复,而且拜年的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发展。乡下人有的又恢复了磕头拜年,城里的老年人有的也磕起了头,但大多数人也不再磕头了。早些年人们过年,单位搞个集体团拜,领导向同志们致个新年贺辞;同村同城的,亲朋好友间互相走走,道个福问个好;外地的发张贺年卡,送去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后来,家家有了电话,人们时兴起了电话拜年,吃罢初一的饺子,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道声“过年好!”话到礼儿到,省时省力,便捷而新潮。近些年,电信事业迅猛发展,网络生活走进家庭,拜年的方式又有了新时尚,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虚拟世界,在“聊天室”、“QQ”里拜年,而且还可以通过电子贺卡、手机短信拜年。不仅可以送去吉祥、诙谐、甜美的节日贺辞,而且还可以配发优美、动听的乐曲,新颖、美丽的画面。如今,又有了可视电话,“彩信”手机,人们在互祝问候的同时,还能目睹对方的风采。人们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面对面地进行节日问候与祝福。试想,随着经济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家家都上了“宽带”,加入了英特网,那时,同事、同学间,亲朋好友间打开电脑,不仅可以举办网络团拜,而且还可以可视拜年,可以通过比特空间,在联众游戏世界里面对面的打牌、下棋、品茶、聊天……虚拟世界里拜年将更具新潮、更具魅力、别有一番情趣。

拜年的形式将随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而发展与变化,但拜年的内涵——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永远不会变。

 

                                2000年12月于泉峪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