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兴的头像

于兴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1/20
分享

儿时过年

儿时盼过年,因为过年能吃好的,穿新衣裳,放炮,尽情地玩耍。

儿时很穷,孩子们只有过年才能穿上一件新衣裳,吃上几顿白面馍馍,才能不用放学后拾粪割柴火。

儿时过年很隆重,腊八节是年事的开始,腊月二十三“送灶王”就进入年节了。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日,灶王爷要上天给玉皇大帝述职,所以,家家户户都要给他上香,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下地送吉祥”。腊月二十四是扫房日,要进行大扫除,准备干干净净过新春。过去家乡的房子都是白土墙,连白灰都没有,挑担白土,和成泥浆将墙壁粉刷干净。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就要蒸馒头,蒸年糕,做豆腐,生豆芽,杀猪宰羊,准备过年的吃用了。家乡有一种砸糕,就是蒸好的年糕再放在缸里用木杵砸,非常好吃。“文革”前家庭允许养羊,腊月之前都要选一只羊单独饲养,待过年宰了吃。“文革”期间割资本主义尾巴,家庭不许养羊,生产队宰几只羊按人口分配,一口人二两羊肉也就够吃两顿饺子。为了把年过的丰盛些,各家各户都设法卖些核桃、柿饼、黑枣等山货,再买些猪肉、粉条之类。记得有一年年景不好,“文革”又抓得紧,父亲让我跟庄上几个叔叔一起到赞皇赶集办年货。天不亮起身,头中午前翻过“十八盘”,徒步五十多里山路赶到许庭集市,偷偷摸摸买到了几十斤白菜,十来斤猪肉,还没走出集市就被工商所扣了,带到工商所挨了一顿批,将肉菜全没收了,这一年家里没吃上肉。儿时家里穷,但再穷,奶奶、父母亲都要想方设法给每个孩子做件新衣裳,给女孩子们扯根红头绳,给男孩子们买挂鞭炮,买几张年画和灶王、天地爷,祈求吉祥平安。

忙年的高潮是腊月三十(除夕)这一天,第一件事是要将家族谱案挂上,写上“三代宗亲之位”或“氏族列祖列宗之位”,点上三柱香,摆上供品,“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逝去的先人也必须请回来过年。接下来,上午要帖春联,春联是提早写好了的,门上,门框上,炕头上,米缸面缸水缸上,天地爷、灶王爷,甚至门前的老槐树上都要帖上。贴了春联还要糊炕围子,贴窗花,奶奶会剪各种漂亮的窗花,窗户上,炕头上都贴上奶奶剪的窗花。家家户户的炕围子糊的一家比一家漂亮,有贴报纸的,有贴专门的炕围纸的,炕围子上还要贴上彩边,温馨而美丽。做完这些还要糊灯笼、灯碗,各家的大门口都要挂上大红灯笼,天地爷、灶王爷前都要放上灯碗,点上香火。这天下午,男孩子们还要做两件事,一件是要把水缸挑满水,大年初一是不让挑水的,龙王爷也要过年;一件是准备柏叶(百业)或柏木劈柴(百财)放在院子里,准备初一大早要烧柏叶或柏柴,祈求新的一年百业兴旺,百财发达。

除夕之夜要守岁,家乡人叫熬年。春节是团圆节,一家人聚齐了,年货也备齐了,大家坐在一起更岁交子。女人们要包饺子,先包一些让全家人都尝一尝。老人们、男人们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嗑瓜子吃花生,一边喝酒听故事。儿时穷,没有酒菜,也不办酒席,最多拦个豆芽、豆腐,烫一壶散酒或自家酿制的黑枣酒、高粮酒,用一个酒杯,一家人你一杯我杯,轮流喝。庄上的人都爱听父亲讲故事,家乡人叫“捣瞎话”,除夕夜大家都来听父亲讲《说唐》《三侠五义》等。守岁“熬年”,直到午夜时分,都困的撑不住了才去睡觉。

儿时的年事丰富多彩。除夕守完岁,孩子们睡不着要等初一早晨起来放炮,能放第一声炮,第一挂鞭是莫大的自豪。日子穷,炮、鞭的花样也很单调,“二踢脚”和50100响的小鞭炮,没别的,但孩子们放炮的劲头一个比一个足。鞭炮舍不得整挂放,拆开了放在衣兜里,一个一个地放,碰上一个不响的也舍不得扔,掰开放喷火。奶奶和母亲也不敢多睡,要早早起来煮饺子,晚了拜年的人们就来了,饺子也吃不好。初一早上吃罢饺子,第一要务就是拜年。先给祖宗磕头,再给长辈磕头,之后挨家挨户去磕头拜年。头不能白磕,近亲长辈收了头就得给“压岁钱”。钱不多,少则一两毛,多则一两块。一个头一份“压岁钱”传承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街坊邻居、远方亲戚磕头不给“压岁钱,给块糖吃,抓把花生瓜籽,同样承载着浓浓的,甜甜的亲情和乡情。

初二姑娘们回娘家,大人孩子们就要走亲串友拜年了。拜年不能空手,都要带上礼物。礼物大多是馒头,按亲戚远近、朋友亲疏,馒头得拿双数,四个、六个、八个、最多十二个。馒头的大小、质量优劣显示着各家的光景,都不用言表,心知肚明,亲情、友情都在其中。正月初一到十五,甚至到二月二,天天有说道,日日有安排,内容丰富,热闹非常,一直到正月十五再次掀起一个节日高潮。真正年节的收尾得到“二月二龙抬头”。

儿时的物资极度匮乏,生活十分贫穷,但儿时过年的文化娱乐生活却很丰富,人们的精神头儿十足,年过的十分快乐!儿时没有电影、电视,幻想中也不曾有网络微信。初一上午拜完年,孩子们就开始尽情地玩耍了,玩的方式很也很原始,但很有趣儿。有打扑克的,有下象棋的,还有下“三子”“顶死子”的。男孩子们还玩一种“打tai”的游戏,就是用一个长木棍击打一个短木棍,看谁击的准击的远,玩起来很起劲!女孩子们“踢键子”“打子”,用羊骨关节做的子,玩时间长了磨的又光又亮。过了初二,各村的戏班子开始装台唱戏,除此之外,还有“耍社火”的,“跑旱船”的,扭秧歌的,红火热闹。孩子们今天跑这村看戏,明天跑那村看“社火”,节日生活丰富多彩,开心快乐!

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经济生活实现了小康,物资极大丰富,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想吃什么可以吃什么。节日文化娱乐活动也不能说不丰富,有电影,有电视,有网络,有微信,各种社会文娱活动也不少,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过年越来越没劲了,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早些年人们戏称过年三件事:包饺子、放炮、看电视。近几年,各地为了环保都禁炮,过年成了两件事:包饺子、看电视。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对春晚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春晚办的再好,似乎这种形式也跟不上观众的胃口了。春晚也看的没劲了,那过年还干什么呢?家家都有了小轿车,举家自驾游吧。旅游的人多了,到处人挤人车塞车,旅游成了遭罪,那这年咋过呢!年似乎越过越没劲了。

忆往昔,看如今,年过的快乐不快乐,有没有劲,不在物质而在精神,在人们的一种精神头儿,在年文化的灵魂感召和激励。

盼望尽早找回中国传统年文化的灵魂,增加些接地气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给人们带来往昔的过年精神头儿,让年过的重新有劲、更加快乐!

 

2019119日于泉峪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