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我去了一趟寺院坪。多年前曾去过,那时候还没有完全开发。没想到,如今这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留在记忆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竹海风光,依然还是那么让人心旷神怡。
寺院坪位于武隆和顺镇弹子山上,海拔1700余米,常年绿色葱茏。因其地势较高,山上多以低矮竹林和灌木常见,其中矮竹居多。置身于山巅,放眼望去,上万亩竹海里,郁郁葱葱,起伏跌宕,望不到头。曾有诗为证:山谷一阵风,竹海三层浪。
既然名为寺院,一定跟佛学有渊源。我查了一下,寺院坪曾是一座庙宇,原名冷竹寺(箐)。传说去冷竹寺敬香,从国道319线大溪河口出发,要经过四十八座庙。古时的冷竹寺修得金碧辉煌,柱头,银桑磴,连菩萨都是金子铸造,每年赶香会时,寺院坪人山人海,热闹非常。但该庙修好不久就被火烧了。此后,又复建了几次,不是被火烧,就是墙倒屋塌,因此民间传说很多。
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是一个炎热的午后,火辣的阳光从车窗外射进来,让人有些刺眼。当时,我乘坐的是一辆越野车,上山的路很坎坷,一路颠簸,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
下车后,顿觉浑身凉爽。举目远眺,头顶白云朵朵,天空蔚蓝如洗。此时,原本浮躁的心顿时静了下来,仿佛置身于云层之间。风起时,层层叠叠的竹海如翻滚的波涛般汹涌,又如草原中千军万马般奔腾而来。
有些人,有些事,看一眼也就无法忘记,寺院坪的竹海,短暂的一瞥,就永远驻留在心里,挥之不去。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寺院坪,一个有佛缘的世外境地。有缘,能让人感应超凡脱俗,天人合一。无缘,什么都感觉不到。
之前,我看过一篇网络文学《峨眉山奇遇》,文中描述的是一个被生活所迫,几乎失去信心的落魄青年,他准备到峨眉山顶后,然后以跳崖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一生。在上山的途中,他遇到一群猴子,正在合力围攻一只带着幼崽的母猴。
随即,他动了恻隐之心,捡来几块石块驱散了那一群正在围攻母子的猴群,并救下了她们。随后,他又在继续上山的途中遇上了一位道长。道长见他愁眉紧锁,心事重重,便欣然邀请他到家里做客。
闲谈中,道长侃侃而谈,仿佛天下之事无所不知。以下是他本人与道长的对话:
问:我的命运什么时候会有所改变。道长:〝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往往一念之仁,可让人升天成神,一念之恶,也可让人沉沦地狱。人的生死祸福,其实往往系于自己的一念之善恶。
问:感觉若有所悟,是不是因为我救下了小猴子,也算是行善积德了,所以我未来的命运将会有所改变?
道长:求人不如求己,拜佛不如修心,拥有一颗纯善的心,才是人最大的幸福。
后来,他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回到了家中。
他在文中写道:那一刻,我生平第一次心怀敬畏仰望着天空,我开始相信神佛的真实存在。下山后我直接回了家,从此开始走进佛法(是〝佛法〞,不是〝佛教〞)。时至今日,我仍然不知道那个救我的老者姓甚名谁,也不知道那个老尼姑是何许人也,但却因为这个机缘,我走进了佛法。如今三年过去了,我的病不医自愈,而且再也没有生过大病。上个星期,我度过了自己的二十五岁生日,我没有死,我很庆幸。但我更庆幸没有自杀,我还常常想起那只小猴子,想起他母亲那温情脉脉的眼神,那慷慨赴死的果决,如果不是他们上演这生死离别的感人一幕,也许我不会有机缘走进佛法,更不会健康的活到今天。如果今生今世我修行有成,将来一定要善报于他们......。
寺院坪除了有风车的诗意,更有寺庙的禅意。曾有古人来寺院坪并留下一首诗:“人山不见寺,深在万竹中,游人看不见,岗翠拔空蒙。”
再来寺院坪,依然是一个晴朗的午后。宽敞的水泥路穿行在蜿蜒的盘山公路间,两旁依旧矮竹葱茏。群峰之间,数十个大风车拼命旋转,仿佛降落的客机一般。天空依然蔚蓝,多了几座古色古香的庙宇建筑;山顶依旧清凉,竹海之中,多了一座座观景平台,平台的仿竹式护栏与景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漫步寺院坪,矮竹随风摇曳,人犹如置身绿色大海之中。
站在观景平台,微风拂过我的衣衫,有一种站立在云端的感觉,大地、竹海、云层统统在自己脚下,一览纵山小。站在这里,感觉到自己的心灵被荡涤,在与天地对话,耳旁是一道荡气回肠、起伏跌宕的梵音。
此时,脑海中浮现出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晚年的苏东坡与佛结缘,朋友之中不乏有佛法精深的得道高僧。她在江北瓜州当官,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十分投缘,两人经常在一起谈禅论道。一日,苏东坡和佛印在林中一起相约打坐。半响过后,佛印看苏东坡打坐一动不动,姿态庄重,缓缓地说道:“观君坐姿,酷似佛祖。”
苏东坡闻言后,心中大喜。他见佛印的袈裟拖在地上,心中想到一物,不由有些好笑,于是对佛印说:“大师坐姿,活像一坨牛粪。”
佛印听了,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平静地说道:“我看你却像一尊佛”。苏东坡听完后觉得自己赢了佛印一回,暗自得意,兴高采烈地回家了。苏东坡一回家后,十分得意,便将此事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完后,看着洋洋得意的哥哥,摇了摇头,叹道:“哥哥,你又输了一回。佛家有经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见。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才像佛;而你看他像一坨牛粪,说明你的心中是一坨牛粪呀!”苏东坡闻言后,顿时石化了。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靖居和尚)人生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自是一种心境,心若有知,便会懂得,如若懂得,便会慈悲,便会尊重一花一木的世界。
在我看来,一花一木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都在这一花一木中。因此,寺院坪的佛在心中,而不在山里。
我想,这也许就是寺院坪的真实意境吧。
如果说武隆的仙女山的草原静如处子的话,那么,和顺的寺院坪则是心灵的一块净土。石桥湖波澜不惊的水面,白马山雄奇壮观的云海,懒坝独具匠心的佛岩,这些美景,都曾让我流连忘返,心怀澎湃。但寺院坪的竹海,却让我感到一种敬畏之情,敬畏生命,崇尚自然。
如今,在寺院坪留存下来的有一座太阳寺和一座土地庙,“门可通天仰观星月风车,路接山顶俯察香客美竹”。寺院坪,在老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它曾有过许多的传奇与辉煌。我相信,我也愿意相信,据说此地曾经香火鼎盛,暮鼓晨钟,终日梵音渺渺,香客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