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余的头像

小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14
分享

龙溪.古镇与桥

从火炉镇采风回来已有些时日了。不知怎么,它始终像一坛陈酿老酒,一道无法忘怀的醇香。

脑海中无法忘却的,除了那道“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绝美风景外,更多的是,在火炉镇,我们至始至终被那种浓烈、淳朴的乡情所包围着。采风期间,火炉镇的党委领导不仅亲自当起了向导,在崇山峻岭中为我们带路,而且为筹办这次笔会,他们还专门请人开辟了一条上山的便道路。

其实,像我们这种生长在大山的孩子来说,对于这一片近乎神奇的山水应该是波澜不惊了。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了火炉这一片土地的时候,我首先不得不惊奇于他的发展,一片昔日贫瘠的土地上,短短几年间,这里生活着的人们就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更惊叹于在这一片神奇的大山沟里,居然还隐藏着那么多大自然的奇珍异宝。

应该说,火炉镇是目前武隆拥有景点最多的地方,同时这块土地也是诞生和孕育仙女山、梦幻谷、天生三桥等奇景的母体。在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奇山异水还不被人们所了解和熟知,我们所看到也只是冰山一角。两天的采风,我看到的绝不仅仅是这里山水的奇异,同时我深深感受到了远古时代在这里留下的文明和繁华。难怪有人说,这里藏龙卧虎,此话不假。两天的时间里,对于火炉这一片土地,我想用一句诗去概括:一草一木都是景,一山一水皆是情。

龙溪桥(一)

龙溪桥,位于龙溪古镇的旁边,离火炉镇大约20公里,是乌江龙溪一带进入古镇的必经之地。之所以取名龙溪桥,肯定的说,跟龙有一定的渊源。武隆原名五龙,传说在龙溪这个地方就盘踞着其中的一条龙。当地村民说,龙溪镇是龙头,火炉镇一带是龙身,万峰村一带是龙尾,据传是海龙王的太子来到山中找水时被困在山坳中而得名。当地传言,如果要让这里世代昌盛的话,必须要把龙头压住,不能让它溜走。于是,就有了修桥也就是后来龙溪桥由来的故事。

龙溪镇的龙是否飞走无法考证,因为龙本来就是一个传说,但是在这里修了一座石拱桥却确有此事,龙溪桥大约建于明清时代,当时那个工匠一共在武隆建造了有记载的三座石拱桥。据记载,以前这里是通往武隆、涪陵、酉阳、秀山、彭水等方向的必经之路,那时的繁华不亚于今天的火炉。这里也曾经是古时候的大塘路和“一楼九铺”最为繁华的商贾云集地。古时,人们经保家楼,再走九铺,即洋萄铺、牛牵铺、沙台铺、火炉铺、白果铺、钻天铺等,期间要翻越1700多米高的仙女山,成为来往于涪陵等地主要交通要道。期间,当地的人们行船下涪陵等地的话就必须要穿越龙溪镇。

龙溪古镇,傍乌江而建,近似于现代的候船室。早些时代,没有车辆,人们主要依靠步行。于是,在乌江的绝壁上就开辟出了一个通往龙溪镇的古栈道和石板路。那时,一批批挑夫、背夫、经商者常年会往返于这条路上,把生产出的桐油、生漆、中药材等各种土特产通过竹筏运送出去,然后又从沿线运回盐巴、食糖等生活用品。去的时候,他们大多依靠竹筏顺乌江而下,然后又从涪陵、武隆一带步行回到这里。

关于龙溪建桥,也有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早些年,在龙溪桥左侧的栏杆下边有一个用石头镌刻的龙头。其间,挂上了一柄青铜剑,据说有好几百斤重,为的是让龙不能逃跑,其目的是永远造福于当地百姓。有一天,龙溪桥快要完工的时候,有一个道士路过这里时说了一句令当地人深信不疑的话,他说这一柄剑最多能将龙压住60年。当地人问其原因,道士笑而不答,而后不见其踪影。

几十年后的一天深夜,当地突然狂风大作,雷雨不断。第二天,挂在龙头上的那一柄铜剑不见了踪影,人们在石拱桥的一端发现龙溪桥的桥头垮掉了。据说,当天夜里,龙溪镇的龙在一怒之下溜走了。不过,的确有很多村民证实龙溪桥因垮塌的确被人维修过。后来,当地的一位村民在河边捡破烂时捡到了一柄锈迹斑斑的青铜剑,这位村民发现后就把它当废铜卖掉了。

当地村名给我讲这些故事的时候,他们的神情大都表现得非常的严肃和庄重,他们对龙的故事的传说都叙述得的有板有眼,那种虔诚的眼神让人感动。

龙溪桥,长约50米,宽度在3米之间。站在桥上,可以感受到从河底贯上来的丝丝凉意,直逼背心。站在桥上往下看,底下是一条高约近300米“V”型的悬崖直入谷底,一条清澈狭窄的小溪源源不断地向乌江下游方向流淌。古桥的两岸的距离大约在10米之间,两岸绝壁千仞,古树林立。

在石拱桥的两边,有几步光滑的石级阶梯,虽然被杂草掩盖,不过从那些清晰和光滑的印迹来看,这里曾经是多么的喧嚣和繁华。

站在桥上看整个古镇,夜幕低垂,凉风阵阵,我仿佛看到那种怡然的场景,桐油灯下,小镇上传出猜拳行令的喝酒声。

当地的村支书告诉我,古时这里是这一带最繁华的地方,九十年代初期,因为交通设施的的突飞猛进,这里便开始逐渐萧条和冷落了。

不需一分钟就将整个桥走完,但我不知道古人类是怎么修建和完成这一座石拱桥的,那个年代里,既没有起重设备也没有浇筑桥墩的水泥,完全是凭借人工一步一个脚印从绝壁上开凿出来。也许,对于现代人而言,建一座桥,不需多少时日和代价。然而,在那样的年代里修建石拱桥,其难度和艰辛可想而知。

在物欲横流,高楼林立的今天,其实我们已经很难寻觅到这种带有古色古香的集镇和古栈道了。虽然,我们今天来看到的只是它的一段几乎尘封的历史和残垣,但是龙溪古镇的文明以及文化是永远无法抹去和掩盖的。

龙溪古镇(二)

说它是古镇,其实就是一个不足300米的小集镇而已。龙溪古镇依山而建,傍水而生。古镇的街道很窄,就是悬崖上的一条古栈道,弯弯曲曲,一直通向乌江边。

其实,与其说它是一个古镇,倒不如说它是一个世外桃源。

过了龙溪桥,沿着杂草丛生的的小道向前行,再拐过一道弯,然后就可以目睹整个古镇了。

龙溪是这一带的至高点,整个古镇是建立在乌江绝壁上的。稍微往外倾斜,就可以看见底下的百米悬崖和乌江,古镇距离乌江河边大约100米,两岸的绝世风光让人体验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真实意境。

古镇最宽的地方也最多可以容纳两辆车并排通行,最窄的地方能同时容纳两个人并排站立。对岸的悬崖上,生长着一些奇形怪状的植物和山石,有的像乌龟,有的像老人,可谓千姿百态,仪态万千,有一部分突兀的山崖上还隐藏着一些山洞,在一些已经脱落的绝壁上还裸露出带有颜色的岩石,在阳光下显得分外刺眼。在古镇的悬崖边,到处是盘根错节的古树,它们将根顽强的植入了那些奇形怪状的绝壁中。

古镇左侧,有一排低矮的平房,那是前些年修建的粮仓,是用来储备粮食用的。九十年代中期,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许多古镇上的人们都搬走了,如今只剩下一些残垣。站在古镇的小路上,很担心会掉下去,幸运的是路边上有些不知名的古树与杂草,长出的枝干和藤蔓将小路圈围起来,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安全栅栏。

古镇上的风很大,让人感觉深秋的寒意已经到来。后来,我终于知道当时的古镇很早前就是一个重要的驿站,它是连接乌江中下游一带的重要港口。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里,这里成为了人们徒步后休息和歇脚的地方,渐渐地,就逐渐发展成了一个集运输、交易的重要集镇。

再往前走,就看到了以前村民们居住的一座吊脚楼。不过,这里的吊脚楼与其他地方不太一样,它是建在悬崖绝壁上的呈”V”字形,而不是靠树干和木柱作支撑。绝壁上有一颗硕大的黄角树,它的盘根和错节将整个木屋托得严严实实。从下面看上去,几乎担心整个房屋掉落下来,当地的村民告诉我,其实这种房屋很牢固,它的根基是建在石壁上的。

把房屋建在这里,真实的原因不得而知,不过这里却可以将乌江龙溪段的全景一览无遗。我想,在当时,人们主要通过竹筏运送货物到下游,因此这里也成为了一个瞭望台。

木屋全部是用木板搭建起来的,顶上用瓦,看起来非常的严实。木屋的中间有一道可以推开的木窗。看到这里,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苏东坡的诗句“双手推开窗前月”,诗句中“推开窗”,说的就是这一种木窗,不过这里推开后看到的却是乌江而不是湖。

旁边有一条小径,是通往木屋的唯一去处,沿着布满杂草和青苔的阶梯拾级而上,往上行50米,便可以看到一道紧锁的木门。门上还悬挂着有些崭新的门牌号:回龙村。悬挂在木门上的锁并没有生锈,说明木屋的主人搬迁的时日并不久远。

从门隙间往内看,可以看到木屋内其实很宽阔,我看到的大约是客居室,猜想里面应该是一个四合院。我想,居住在这个风景优美冬暖夏凉的木屋中,其实那也该是人生另外一种境界。遗憾的是,我无法从木屋的窗前目睹整个乌江的全景。

古镇,昔日的繁华和喧嚣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冷清和凄美。不过,这里的一切,很容易让人想起古镇上昔日的热闹场景。其实,这里本该是一个极佳的武打片影视拍摄基地,这里的一切原生态都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可惜目前还没有人去发现和挖掘。当地的一些村民告诉我,这里的村民都搬迁了,因无人管理,此地的植被和建筑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我想,它或许会将成为一种人类的遗憾。

古镇,有许多关于龙的故事和传说。不过,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这一条古栈道的边缘上,生长着许多已经干枯的古树,它们的盘根错节就紧紧地扎在悬崖绝壁上。在这个几近深秋的时节里,那些年代久远的树干已经开始干枯和斑驳,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在它们的枝头上,却神奇般的绽放出了嫩绿的新芽。我不得不惊奇于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不畏艰难和险阻,将根植入悬崖绝壁中。在这万物枯萎和凋零的季节,已经很难见到这种枯木逢春的景象。

我想,它展现的或许就是一种龙的精神与腾飞的画卷吧,它执着,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在火炉的这一片土地上,这几天来,我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着一种关于前人类文明的真实写照和龙的精神,或许,这就是我要找到真正的意境吧。(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