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玉明的头像

余玉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16
分享

我和管怀国教授的故事

2022年2月1日,正月初一,虎年春节。天色暗淡,细雨弥漫,寒风刺骨,而我的内心却是热乎乎的,一点儿也不感觉到冷,只因拜读了恩师管怀国教授发来的《读夏康达》一文,如同拥抱春天般的温暖。

夏康达,何许人也?最早听闻此人,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他为管教授《迟子建艺术世界中的关键词》一书作序,但很少听管教授专门介绍过夏康达。现在,管教授退而不休,受聘于某高校,却花了1.3万多字去写夏康达,读夏康达,如此笔墨,实属罕见。

在管教授的笔下,我看见夏康达十九岁那年与姚文元打的那场酣畅淋漓的笔墨官司,为其不畏权威、敢于发声、无可辩驳的勇气、智慧和逻辑喝彩。我看见夏康达作为中国小说学会原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原主任和《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原主编,对其为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天津文学发展进步所作出的努力点赞。正如蒋子龙所说,“时间考验人,人也考验时间。世象纷纭,文坛喧嚣,潮涨潮落,载浮载沉,每当我陷入被批判的困境时,康达总能施以援手”。我看见夏康达在编辑工作上“为他人做嫁衣裳”,对“非名家”的“青椒们”的厚爱和提携,尽管今年已经82岁了,他仍在编辑岗位坚守,在学报主持一个“21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专栏,为中国文学进步事业发挥余热,贡献经验与智慧。

正是得益于夏康达的赏识和帮助,管教授2005年平生第一次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核心刊物发论文,对后来评教授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正如管教授所说,“如果不是夏康达对‘非名家’的特别关注、指导和帮助,我的论文实践之路也许当年就此结束”。由此可见,夏康达对管教授的影响之大。“通过读您,增长智慧,永葆善良,在艰难而又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生活中更健康、更勇敢、更有尊严地活着”,管教授在《读夏康达》一文的结尾,使我思绪万千。

有时候,一句话、一篇文章足以改变人的一生。管教授并没有把夏康达这份爱独占,而是将其发扬光大,倾注到所教的学生身上,为广大学生筑梦,让学生感受到梦想的温暖。而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个。大学里遇上管教授,我的命运从此改变。

管教授是湖南永州人,没有潜意识里的高大魁梧,却有一双深邃的眼睛和一口浓郁的湖南乡音。

与其他大多数老师不同的是,管教授上台港澳文学第一课,不是拿着教材就直接讲,而是和我们分享探讨他接下来整个学期的教学理念、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声音洪亮,富有激情,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上管教授的课很轻松,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为主,没有布置太多的作业,而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后,倡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来阅读研究,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文学素养。偶尔也会抽查一下学生的读书笔记。而我就是在那次抽查中被抽中,将一篇发表在当地权威网站的时评文章夹在一起送阅,没想到会引起管教授的格外关注,后来竟然在班上公开表扬、高度赞赏,还鼓励大家向我学习多投稿。

“能够在大学里发表几篇文章,不枉为大学生”,管教授说的这句话,使我极受鼓舞。我的写作激情,在那一刻经管教授点燃,便如火炬在心中熊熊燃烧。一周连发几篇文章,不过脑子很快被掏空,写作遭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瓶颈。后来,经管教授指点迷津,我才茅塞顿开,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作为支撑。正如鲁迅有句话讲得好,“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蓦然回首那段时光,除了认真埋头写稿外,我更加注重阅读学习的积累,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记忆犹新的是,管教授为我签名,“做一名中文系的学生”。这看似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语,却能够让我用整个大学去体悟其中的内涵。管教授经常强调,对文字要有敬畏之心,小标点也有大学问。在一次不经意的交流中,有位文印店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管教授对文稿的要求很高,有个标点符号使用得不够准确,也坚决执意要改过来重印。管教授严谨的学术素养使我肃然起敬。从那时候起,我对文字便多了一份敬畏之心,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更为讲究。没想到在期末的考评中,管教授为我所交的那篇文章打出了全级最高的99分,还对我说留1分让我继续努力。我知道这是管教授对我的偏爱,也是对所有热爱写作并有执着追求的学生的厚爱。其实,那个时候,99分对于我来说,是超过100分的鼓励。

一个纯粹而美好的梦想在心底向阳而生。

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情民意,一有灵感便奋笔疾书,从网站到报纸先后刊发了一系列时评文章。后来,我将所写过的文稿整理成一本集子,取名《八九温度》。我在集子的封面写道“人与人之间是有温度的,或热情或平淡或冷漠,在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在生命的触觉上,不自觉地标上一个温度,就像一年的四季,秋冬春夏是有变化的。人与物之间也莫过如此,同样在折射着生命的温度。触觉的感知形成书面的文字,这一个过程就是在感知生命的温度”。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有感而发写这么一段文字,是想向管教授表达我对文字的理解,用文字的温度雕刻生命的高度。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管教授对我写作的发现和鼓励,就不可能写成《八九温度》这本集子,更不可能有我后来所走的路。现在十年过去了,当年写的文章,有的写得很尖锐,有的写得很感性,有的写得还很稚嫩,不管怎样都已不再重要,关键是珍藏着我对大学的念想和对管教授的牵挂。这便已足够了。

遥想当年,所有的同学都找学校实习去了,管教授反而鼓励我到湛江日报社实习。没想到总编办陈主任看完《八九温度》这本集子后,慷慨地给予了我一个实习的机会。我格外珍惜,在采访中心实习,苗永这位记者经常带我跑新闻,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就能够感受到记者的酸甜苦辣。尽管后来没有当成记者,但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经过实习锻炼,我的文字功底更扎实了,看问题的视野也更为宽阔。

离开报社后,毕业的脚步更近了。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撞到了一块,我一下子变得迷茫起来,不知道毕业后该往哪儿走。我找到了管教授。那一夜,管教授和我在学校的运动场聊了很久很多,经过管教授的解疑释惑,我想明白了很多之前没有想明白的事情。面对毕业,面临就业,不再焦虑,不再害怕,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

“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希望你都不要轻易放弃写作”,我带着管教授的期望走出了青葱校园。

功夫不负有心人。尽管没有考上公务员,但是2012年9月考上了教师。我抓住了一根就业的稻草。

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管教授时,管教授对我成为人民教师表示祝贺,希望我为培养祖国未来的花朵尽一份力。我铭记于心,践之于行。

虽说乡村教师是“万金油”,但一般不轻易让新手担任毕业班教学任务。然而,校长对我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不仅让我担任三年班主任及数学教学任务,还让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任务。

当时的教学环境,极其简陋,也极其艰苦。每位教师只分配一间房,办公场所跟卧室连在一起,一块窗帘布隔开,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张床,几乎是全部的家当。吃饭还要靠自己动手解决。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日常教学工作,一周20多节课,整天像个陀螺不停地转,不过有一个好处就是,练就了我吃苦耐劳的品格。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仍旧坚持笔耕不辍。先后在茂名日报、茂名晚报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为单调的教学生活增添了些许色彩。正如管教授所说,“工作是生活的需要,而写作则是精神的追求”。蓦然回首那段时光,除了认真备课上课外,写作便成了我的精神寄托。管教授送我的那本《无独有偶》文学杂志陪我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2013年,我又抱着试一下的心态,一边从事教学,一边复习考试,没想到竟能“无心插柳柳成荫”。由于平时经常写时评,申论写作分数高出别人半截,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以总分第1名考上了乡镇公务员。

当我又把这消息告诉管教授时,管教授高兴地赠送我“多、快、好、省”四个字。“多”就是多干事、勤干事。“快”就是干事要快,有效率不拖拉。“好”就是把工作干好。“省”就是少说话。这饱含着管教授对我的期望,成为我初入公务员队伍的职场指南。我如获至宝,在工作中非常受用,从事办公室公文写作,很快就得心应手。

在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纵使工作很忙碌,我仍旧坚持写时评。连做梦都想不到的是,我第一次向《人民日报》投稿就被采用,而且所写的《多些“夜访”少些“走读”》刊发在2014年8月11日的头版《今日谈》金牌栏目,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当我把这一消息告诉管教授时,没想到管教授比我还高兴。“你上的可是全国第一大报,不容易啊,一定要把报纸收藏好”,管教授鼓励叮嘱我说,坚持阅读,坚持思考,坚持写作,你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梦想,所以坚持。写作获得上级部门的赏识,我有机会跟班学习,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金沙湾,吹过的风,看过的海,聊过的事,如今都成了我生命中美好的回忆。

记得一次,我带着妻儿到金沙湾拜访管教授。谈笑间,管教授称赞妻子说:“你眼睛带水啊,挑玉明挑得那么准。他事业刚起步,你要全力支持。”妻子也是管教授的学生,连连点头称“好”。

本该我请管教授吃饭,没想到管教授早已安排好。“小可爱,爷爷给你弄好吃的”,管教授搞了一大桌子菜,而且全是孩子爱吃的,把儿子逗乐了。冰雕刺身、熊猫包、蘑菇包……造型奇特,形态各异,儿子见了爱不释手。环境特别好,特别上档次,服务也非常周到,消费肯定不低,我心里受宠若惊。“君子之交淡如水”,管教授看出我心思说,饭后还邀请我一家子观看了当时最新上映的励志电影《煎饼侠》。

记得一次,我带着最新出的集子去拜访管教授。见到《给梦想一点时间》,管教授对这本集子大为赞赏,特别指出后记写得好,“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聊起写作带来的改变时,我说:“不仅以文会友,结识了一批文人雅士,加入了茂名市作家协会并担任理事,还可以带来工作环境的改善。”当听到我说已从乡镇来到茂南区委办工作时,管教授满心欢喜地说:“好好干!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后来不久,我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征文比赛,没想到所投的《露天矿之春》和《港珠澳,爱你是座桥》,能够在“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刊发,并入选《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一书。应南方日报编辑约稿,我写的《南方的温度》在《南方+》专栏推送,并入选《见证南方——“我与南方日报”的故事》一书。第一时间,我和管教授分享,收获满满的鼓励。

记得一次,谈及文学和政治时,管教授和我分享了一个很深刻的观点:文学求异,政治求同。文学的“异”是指标新立异,最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力求与众不同、脱颖而出。政治的“同”是指立场方向相同,行动步调一致。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把管教授这句话作为座右铭,镌刻于心、见之于行。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无论走多远,金沙湾都会告诉我,海水深千尺,不及管老恩。


又是一年春来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衷心祝愿管教授身体健康、吉祥如意、幸福长寿,做一个永远年轻、永远快乐的开心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