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道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住房安居的追求,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以来,千家万户的住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家的住房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1989年春,我出生于粤西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村子很小,只有几户人家,不到一百人,故名“军田儿”。据说,我出生的时候,全村几乎是清一色的泥砖瓦房,唯独我出生的那一排房子是红砖瓦房,也只有屈指可数的三间,其中一间是我家的、其余两间是邻居的,是村子里头最新的房子,故名“新屋”。听母亲说,当时是与父亲结婚,极力争取才争取到的婚房。那个年代,在我们村里能够住上这样的房子,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我曾听奶奶说过,改革开放前,我们村很穷,吃不饱住不好,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就是刮风下雨,屋顶漏水夜晚没觉睡。
我出生不久后,家里面开始建新房子。在当时建房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落后的生产力,艰苦的生活条件,让村里很多人望而却步。听奶奶说,爷爷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竟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着一家人建房。懂事以后,母亲常对我说:“你小时候没人带,就只好背着你烧窑生产红砖,建房的沙子不够用时还要到河里淘沙。”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两年多终于建成了两层高的红砖楼房,是当时村里头最高最漂亮的房子。
从门口进去是大门楼,左手边是厨房,右手边是谷仓;进去一点就是一口自家挖的水井,因露天而阳光充足,取名“天井”;再进去一点就是一排四间正屋,爷爷和奶奶就住在中间偏左那间正屋,最左边那间是姑姑住,最右边那间后来成了我的卧室;沿着天井的右手边上是楼梯,直通二楼,中心两间房子连通作为客厅,逢年过节用来招呼客人,东边那间房子是我父母住,西边那间房子是叔婶住,屋顶盖的是瓦。整栋房子的风格是改良后的四合院。村里的孩子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我也一度沉浸在幸福的时光里,完全不懂与爷爷分家后,父亲还要背负着沉甸甸的一万多元建房债务的艰辛。当时父亲在小学当民办教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75元,不仅要养家糊口,还要不断还债。
也许生活的艰辛,让奋力教书的父亲厚积薄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牢牢地把握住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考试机会。父亲不仅如愿成为了公办教师,还因出色的教学成绩,任过几年主任就当校长至今。无论什么时候,父亲从未放松过对我们的教育,我和弟弟都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一段佳话。生活在四合院,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无忧的少年,走进拼搏的青年。转眼间到了2011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也到了谈婚论嫁、成家立业的时候。村里的人纷纷建了新房子,在母亲的积极推动下,向来省吃俭用的父亲,看见我们长大四合院不够住,才下定决心建新房子。
新房子的建设虽然不再像四合院那么艰难,但是从房子的构造,到房子的装修,再到房子的布置,新房子的一点一滴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2012年底,我们一家人搬进了一栋三层半高的崭新漂亮的钢筋水泥平房。父母住一楼,我和弟弟各住一层,房子宽阔而舒适。房子外墙不再是赤裸的红砖而是贴了三色的瓷片,地面不再是水泥地面而是铺了木纹地板,墙壁不再刷石灰水而是刮墙胶贴瓷片,电视机不再是黑白电视而是又大又薄的液晶电视,煮饭炒菜不再用柴火而是用电用煤气,还有最大的不同就是每层楼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天天跑茅厕。毕业后,我当过教师,考上公务员,结婚生子。父母带儿子玩,欢声笑语不断,我时常看见一幅天伦之乐的美好画卷在我家打开,有一种莫大的幸福。
到了2017年国庆假期,我和妻子连做梦也没想到,在县城买了一套心仪的商品房。商品房152平方米,四房两厅一厨两卫,不算大也不算小,双阳台南北对流,关键是在县城的核心地段,又是县城目前最大的楼盘,以原生态资源筑造300万㎡山湖城邦,打造成集山水美墅、湖景洋房、高层住宅、精品酒店、风情商业街、教育医疗及各种市政配套于一体大型生态居住社区,独享“一湖二江三公园”。正如著名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所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是住在花园般的洋房里”。无论是美丽的园林景观,还是美好的人文景观,都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憧憬。成熟的配套,智能的社区,迷人的绿化,正是我对好房子的定义。买了新房子的当月,我迎来第二个儿子出生,真是“双喜临门”。感恩改革开放,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我和妻子都有住房公积金供房,提前就实现了安居梦。
房子是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时代发展的见证。爷爷年代,我住过最好的房子是红砖瓦房;父亲年代,我住过最好的房子是钢筋水泥平房;而到了我这一代,即将住上花园式的商品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房子,而且一代人的房子比一代人的好,改革开放让普通老百姓拥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住房获得感。
不同的住房,一样的向往。激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日新月异的房子属于每一个坚持不懈奋斗的人们,我相信未来的住房会更加舒适,未来的日子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