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别山下,豫南郝堂,美丽宜居乡村,见证着农村发展的光辉历史;张玉珩故居,一棵参天大树,见证着一个抗日英雄的成长故事。它们在不同的时空共沐风雨岁月,记录了历史的荣光,闪烁着大别山精神,这里的故事,动人而美丽。
张玉珩,就是从这个小山村郝堂走出去的革命志士,信阳早期农民运动领导者,曾任中共汝南县委书记、中共吉林县委书记、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大队长、哈尔滨道外区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等,著名的抗日英雄。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一段气壮山河的历史,总会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激励着人们去追寻传承、奋勇向前。
投身革命
1901年,张玉珩出生在豫南大别山下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郝堂村一个农民家庭,这里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年少时,张玉珩经常在一颗大银杏树下读书学习。1920年,他考入了国立浙江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开始向学生和民众传播革命火种。
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张玉珩带领学生勇敢地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斗争,抗议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6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被选为信阳县委农运负责人,在自己的家乡中山铺、辛店、郝堂等地开办了农民夜校,组织领导农民运动。他充分利用每年正月十六群众都到太平山赶庙会的机会进行演讲,号召群众声援国民革命军,打到反动军阀吴佩孚。1926年,受中共豫南特委派,张玉珩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聆听毛泽东、夏明翰、邓恩铭的讲课,进一步增强了革命信心,结业后留在农讲所工作。9月,张玉珩奉命回家乡信阳,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4月,张玉珩当选为信阳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政治部主任。5月,任中共信阳县委农工委员。同月,信 (阳)罗(山)边界地区反动豪绅地主策动“柳林事变”,先后发生破坏铁路、拦截北伐军车,抢劫枪械物资等破坏活动。张玉珩不顾个人安危,率领民众及时平息“柳林事变”,他先后深入东双河、朱堂店等地,向不明真相的群众揭露国民党右派和土豪劣绅的罪恶行径,澄清种种反动谣言,从而孤立打击了少数首恶分子,稳定了局势,保障了北伐军顺利前进。7月15日,汪精卫叛变,北伐军被迫退出信阳,吴佩孚部又卷土重来,占领了信阳,张玉珩受到通缉。面对严峻形势,中共豫南特委派张玉珩到汝南县工作。
为战而生
张玉珩到汝南后,及时投入工作之中,走访了解当地情况,建立群众基础,发展党组织。他根据基层党组织的发展状况,报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建立中共汝南县委员会。张玉珩任县委书记,也是中共汝南县委首任书记,机关设在汝南城东关大丰粮行。
根据河南省委和豫南特委指示,1928年初,汝南县委决定发动农民暴动,建立革命武装。张玉珩同中央派到汝南指导工作的军事特派员周邦采紧密配合,周密计划,成功地领导了智取白塔寺、夜袭高平寺的战斗。两次战斗共缴获长短枪10余支,镇压了当地恶霸地主唐有林、王中法。初战胜利,扩大了党的影响,鼓舞了群众的斗争热情,打击、震慑了地主豪绅的反动气焰。反动势力在恐慌、震惊之余,便以十倍的疯狂、百倍的凶残向人民群众进行报复,驻水屯的反动军队于农历五月二十五日突然袭击孔庄,烧毁民房二百余间。为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反扑,中共汝南县委决定以汝(南)确(山)地区赤卫队为主,发动革命群众参加,消灭驻水屯的国民党军队。
随后,张玉珩和周邦采到水屯一带为发动暴动做准备。7月中旬,县委召开会议,张玉珩报告了侦查水屯和暴动准备情况。会上确定周邦采为总指挥,张玉珩为政委,暴动时间为7月28日夜。会后,大家分头行动。28日夜10点多钟,赤卫队员和400多名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水屯西南的台子寺。在朦胧的夜色中,汝确特区苏维埃政府赤卫队大旗迎风招展,张玉珩做了简短的战前动员,由周邦采指挥队伍迅速包围了水屯的东、西、南、北四门,将赤卫队快枪队埋伏在东门外,准备伏击逃出东门的敌人。当西、北门外的枪声和装在铁桶里的鞭炮声响起以后,睡梦中的国民党军顿时惊慌失措,乱作一团,狼藉向东门逃窜。埋伏在东门外的赤卫队员歼敌心切,未等敌人逃出寨门,就开枪射击,过早地暴露了作战意图。敌人见四面被围,旋即缩回寨内,凭借房屋,顽强抵抗。由于暴动队伍武器弹药少,靠大刀、长矛攻不开寨门,眼看天色已亮,再相持下去群众就要吃亏,张玉珩和周邦采下令撤退。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1929年春,党组织委派张玉珩到东北工作,先后任中共满州省委台安特支书记、吉林县委书记、磐石中心县委组织部长等职。1932年2月,他和杨君武等负责组建了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张玉珩任总队长。
由于眼睛近视,张玉珩总是戴着一副度数很高的近视镜,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张瞎子”。为了革命事业,他与同志们一起发动群众,不辞劳苦,白天奔波宣传,晚上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刻写、印制革命传单,号召劳苦大众团结起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发展纪儒林、车成惠、李维民等26名党员,并在五里河子、青山子等地分别建立了基层党组织。
1931年,“万宝山惨案”“九一八”事变相继发生,人民危矣!中华危矣!张玉珩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反帝国主义侵略宣传工作中,以“中国吉林县委”“吉林反帝大同盟”的名义散发了满洲省委《关于万宝山事件及朝鲜惨案宣传大纲》。随着战争形势的转变,省委任命张玉珩为省委驻吉林特派员,指导吉林、长春两地工作。这期间,张玉珩先后报告了第一号、第二号,将吉林、长春两地的形势和党、团工作、群众工作以及兵运工作等,向上级党组织作了详细的汇报,为吉林、长春两地党组织开展群众性的反日救国斗争打下很好的基础。
为了加强对南满抗日斗争的领导,1932年2月,满洲省委调张玉珩到磐石中心县委任组织部长,改名为张振国,负责干部训练班,培养出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参加培训的以孟杰民为首的一批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在磐石全县掀起了反日斗争的热潮。6月,在磐东小孤山成立了“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磐石游击队),张玉珩任总队长,杨君武任政委。此时,张玉珩改名张振国,意在驰骋南满,重振国威。这支工农队伍纪律严明,深得群众拥护和爱戴,队伍很快就从30多人发展到50多人。张玉珩多次领导游击队偷袭反动派,搞了十多次分粮斗争,镇压了5个恶霸地主。
1933年初,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张玉珩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改名张敬山,在道外一带进行革命活动,领导道外区群众的抗日工作。五·一”前夕,张玉珩与工人积极分子柴好等人研究“要给日本侵略者一点颜色看看”。于是,在4月30日深夜,柴好赶着一辆马车,装成接送站的样子,在哈尔滨战前广场转了一圈,没发现有巡逻的警察,张玉珩和老杨乘势溜到伪建国纪念碑下,借着旁边小树林的掩护,搭起人梯,张玉珩迅速在碑上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八个红漆大字标语,表达了群众的抗日心声,给了日伪宪兵、警察当头一棒。7月,张玉珩被省委任命为哈尔滨东区委员会书记。在笼罩着白色恐怖的哈尔滨道外七道街和八道街之间、真假王麻子膏药铺一带,组织了“飞行集会”,张玉珩不顾个人安危,带领群众散发了大量抗日传单,极大的激发了民众革命热情,鼓舞了人民抗日斗志。
血染他乡
1935年5月,党组织委派张玉珩赴珠河抗日游击区,接替冯仲云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改名杨振江。在交通员的带领下,辗转找到了珠河中心县委,县委书记张兰生,原三军政治部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冯仲云接待了他,并向他介绍了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和三军的情况。张兰生告诉张玉珩:赵尚志军长率部到外地活动去了,三军二团在铁北一带活动。这样,他终于可以回到部队带兵驰骋抗日战场了。当他他辗转到达珠河县三军根据地时,日军已经开始大扫荡,围攻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为了保存实力,避开敌人的攻击,转移到松花江北汤原县山区活动。张玉珩没有找到部队,便与珠河中心县委的同志一起打游击。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38年8月2日,张玉珩与珠河中心县委书记鲍巨奎、宣传部长冯仲云以及韩光、朱新阳等十多个同志转移到娄家窝棚山脚下一农户家临时休息,正当他们吃午饭时,一支日军讨伐队突然从山间小路窜来与我部发生激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张玉珩与两名同志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4岁,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张玉珩牺牲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也没有后人,甚至连忠骨也没留下,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2015年,抗日英雄张玉珩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缕缕轻风,朵朵白云,诉不尽对抗日革命烈士的无限深情,道不尽对烈士英雄的无尽哀思。凝望张玉珩故居前的那棵伴着英雄成长的参天大树,重读那一页页浸着鲜血的英勇故事,人们真切感受到,英雄精神正在这片广袤的红色土地上绵延,在乡村振兴这一全新的战场上传承;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和平桥儿女高擎党旗,学习英烈,传承精神,建设美好家园,接续书写着习总书记“两个更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