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虞文成的头像

虞文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9/20
分享

柏林墙记忆

柏林,是“二战”结束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的前哨与见证。一座“査理检查站”,一堵“柏林墙”,把一座城市分割为西方的资本主义阵营、东方的社会主义阵营。随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揭开,“柏林墙”倒塌了,留下了一段历史与一段记忆。2001年春,第一次到德国时没有去柏林,总感到非常的遗憾。因为,柏林有一堵墙见证了东西方冷战时期的对立与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崩溃的过程。这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震惊了全世界,让社会主义阵营的各国领导人与政治精英们一时之间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划分世界版图时,把这个对立的集中点放在了战败国德国的柏林。一堵长达180公里的“柏林墙”,把这个城市一分为二,东柏林属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归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西柏林属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归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在两边进行着五十多年的“没有硝烟的战斗”。所以,到柏林再看看这一段的历史,也算是我期待多年的愿望了。

车子在市区穿行,没有想象中的现代化大都市区那么好。作为西方世界的強国,柏林虽然在二次大战中遭到巨大的毁坏,但是战后的重建及东、西德统一后的城市建设的确强差人意。城市管理、道路建设,也存在着不少差距。与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相比较,不得不感叹我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付出的努力!

我们走过“勃兰登门”、威廉大街、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岛”、犹太人纪念碑、查理检查站、柏林大教堂、马恩广场,感受12世纪以来的文化遗存。最后,我们停留在了施普雷河畔的柏林墙遗址下。这是一段柏林墙倒塌后留存下来的遗址,在风雨中透着历史的沧桑。涂抹着各种画图的墙面,寄托着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回忆。我望着初夏的施普雷河,微风刮过河面掀起了微澜的波浪,不知道许多历史的真相是否会随着河流的冲刷而淡薄?

据介绍,东西柏林分开后,从1949年到1961年间约260万德国居民逃离苏联占领区。此外,还有大量波兰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把柏林视为通往西方的通道,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西柏林前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防止人员的逃亡,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全封闭的边防系统,以将其与联邦德国管辖的西柏林市分割开来。这就是东、西冷战时期著名的“柏林墙”。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67.8公里,最初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民主德国政府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德语: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居民逃往西柏林。由于柏林墙把西柏林地区如孤岛一般包围封锁在民主德国境内,因而也被称之为“自由世界的橱窗”(德语:Schaufenster der freien Welt)。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

时代在慢慢变迁着,到戈尔巴乔夫执掌苏联时期,东西方阵营的斗争天秤已向西方倾斜。从1989年起,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就连续发生“东欧剧变”,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向联邦德国和奥地利共和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自由开放边境,民主德国政局开始动荡,大批民众途经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外逃至联邦德国。首都柏林、第二大城市莱比锡都爆发了大规模民众抗议游行活动。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当晚柏林墙在民主德国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最终统一。

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史书。在这个风起云涌、群魔乱舞的年代里,作为普通的德国人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呢?在《德国姐妹们》这部电影里,导演玛格丽特·冯·特洛塔既从内部也从外部去观察一个“冷漠、压抑的五十年代”的联邦共和国的女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她在阐述自己的影片所表达的情感时说道,“要么在这个年代窒息而死,要么用暴力求得自身解放。”影片中的俩姐妹,一个加入了1968年组建的妇女解放运动,为逐步改变生活环境而努力工作;另一个起初屈从于资本主义的生活观念,后来转入了地下政治斗争,被当做恐怖分子抓入监牢,最后自缢于狱中。完全不同的人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生活的选择是多么的艰难。

回望过去,很庆幸我们生活在这个相对和平的年代。祖国的崛起、強大让我们洗去了积贫积弱的耻辱,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我们提出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起了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共鸣,对推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希望“柏林墙”永远成为过去,让这沉重的历史随施普雷河奔流而逝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