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位建筑师说过一段话,中国人就是热衷于喜新厌旧,一代又一代人拆拆建建总是不亦乐乎。
留下的经典建筑不是毁于战火,也是生活所迫拆建旧房改善居住条件了。
这不,温州这座古城经七改八造,所留下的古街坊、古城楼、古建筑所剩已无几了。
你想,一座没有文化灵魂的城市,没有历史传承的城市能持续健康发展下去吗?
在温州老城区有一条老街叫蝉街,这条曾经古老的文化街区,在上世纪的旧城改造中已变得面目全非了,完全失去了其原有的街坊价值。
直到现在,我们终于想到了要重塑古城老街区的形象,恢复“五马街区”当年的商业繁华景象。
蝉街,原名禅街。在宋代时,此处已是古城三十六坊之一的“甘泉坊”。到清代中期,因坊口的松台山麓有座唐代的“净光禅寺”。人们改名为“禅街”。后来,可能过于宗教色彩浓厚的原因吧,又以同音字禅改为蝉或夏季听松台山蝉鸣而改为蝉街吧,是否无可考证。
街道两旁房屋的立面、路面,经过改造后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在全是现代建筑的街区,给一幢幢多层高楼穿上江南历史建筑风貌的“马夹”,到底效果如何呢?带着好奇心,我慢慢的在蝉街来回走了一遍。
在松台广场,我眺望着山顶屹立的净光塔,它的千年文化与温州一代佛教高僧-永嘉大师玄觉联系在一起。山簏的大师塑像振锡而立,昂视前方。而山的另一边,是古刹“妙果寺”。有一首留传至今的民谣,形象地道出了周边的环境:“叮叮当,叮叮当,山脚门外孤老堂,松台山上仙人井,妙果寺里猪头钟。”
据说,当年四方佛教弟子从禅街而来聆听他的佛经。千年过去了,物换人非,传统文化又换了一种形式出现在你的面前,不知你的感觉怎么样?
作为佛教六祖惠能法嗣的他,一生参悟佛法留传了一首《证道歌》。这首歌凝聚了永嘉玄觉禅师悟道后的心得精华。短短二百四十七句,体现了永嘉大师的佛教智慧与人生感悟,对唐以后的佛教界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穿过信河街的地下通道,原来的小商铺改成了文化长廊,放了一些温州老城的老照片,也算是一种城市记忆吧!我想,如果把这里布置成永嘉大师的人生故事,是否更符合连接“禅街”的意境?
从地下通道上来,国光大厦前的“雁池”一泓清泉让人惊喜。据介绍,千年之前,在小雁池畔创建“浮沚书院”的永嘉学派先驱者周行己和他的学生们,一定也曾经欣赏过“星月雁池”的美景。在太阳落山之时,我拍下雁池喷泉、净光塔、松台山构成的一幅画图。过几天后,这个“星月雁池”又变了,里面铺满了灰瓦,不知啥意境?
这短短几百米的蝉街,旧石块、旧石板铺成的路面,沉淀着久远的岁月沧桑。细细揣摩,每一块的石头可能都有一个历史的印记可寻,需要你的想象空间。
两旁的建筑门面改造,我想大家都尽力了。想把现代建筑给装上古建筑的门面,风格的融合是很难的。犹如给洋人套上一件短马褂,瞅一眼就会让人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认真看一下,有几件“马夹”还是做的很不错。尤其,“八中”的门面改造工程较成功。校门口的一块清嘉庆23年(1818)《重修试院古碑记》石碑,碑文由时任分巡温处兵备道朱文翰撰文。内容记载,1817年在各方努力下,“麋白金五千五百九十两有奇”,修建试院。根据石碑的印证,结合相关的史料记录与明代地图显示,蝉街一带就是温州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心,千百年来,三年一次的乡试,多少温州士子往来于这里,考取功名。这里曾留下多少十年寒窗苦读后的悲伤、喜悦的人生感叹。也进一步证实温八中附近是温州古考试院址。让人们看到了蝉街的文化底蕴可追溯到千年前温州教育事业发展的脉络。
一件作品的成功与失败,总要有人去探索、去尝试。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改造、修复的过程来看,我们需要接受的教训是在“大折大建”中需要科学地考证,那些是老祖宗留下的、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就要排除干扰坚决的保护起来,为子孙后代留下真实的历史。而不是一股风的拆、拆、拆,最后又感到拆错了,用这种穿“马夹”的东西予以恢复,既破坏了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又浪费了多少资金。而且,市民也只能在照片中寻找这座城市的记忆了。
当然,要求旧城一成不变的保留下来,我觉的有点走极端了。我们的砖、瓦、木结构的建筑,与欧美国家的岩石为主的建筑结构完全不同。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病虫害的破坏,自然保留的时间也短些,大规模的保护资金也有问题。因此,保护一个城市的建筑精髓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望对面,就是温州保护比较好的“五马街”了。那一幢幢建于晚清与民国时期的建筑,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城市发展脉络。五马奔腾,承载着温州人勇于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走向海内外,把温州模式、温州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发扬光大。
一条短短的街,承载了一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也留下了许多的城市记忆。
这些古老的遗存,它使我们能听到儿时穿弄走巷卖馄饨担的吆喝声;还有门口换麦糖的叮铛敲打声;远处传来买针线包的叫卖声。
这一幕是如此的温馨,如此的让人感到生活的真切、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