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暮雨,阴凉又带着柔软;四月的芬芳,艳丽又带着寡欢。年年的四月总是那么的相似又是那么的不同,你能知道今年的四月是谁的四月天?
记得一首《再别康桥》,到现在还是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诗。总让人想起诗人与林徽因那一段让许多人猜想的爱情传说。
她是民国时期三个爱情故事的女主角,至今还有许多人说起她们的传奇。浪漫诗人徐志摩对她如痴如狂,并开中国现代离婚之先河;梁思成最终与她结成了伉俪,在事业和生活上比翼齐飞;金岳霖因她而不婚,将单恋与怀念持续终生。
胡适称这个杭州姑娘是“中国一代才女。”
怎么也没想到,在这长江上游的一个古镇里,我发现了林徽因的一段艰难困苦的生活时光。这里印记着沉重的历史文化痕迹,传说着一批中国近现代有一定地位的知识分子,在这里留下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也撑起了这爿历史的天空。
这就是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的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的李庄。
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和历史沉淀的古老小镇;也是一个诉说着抗战风云和沧桑的古老小镇。当你在镇中徘徊时,这石头路、这古屋、这商铺、这特产,在这偏远的地方也无不折射出汉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特征,涵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据史料记载:三千年前,李庄就有人类聚居。到春秋战国时期,李庄为古僰人的聚居地。是承接汉蜀文明与南蛮之地的交汇处,在历史上推动两地的交流与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节节败退,最后退守重庆。并把文化、教育界人士也迁入大后方。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都迁驻到李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劳干等云集李庄达六年之久,在这里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李庄。使李庄成为抗战文化中心而闻名遐迩。一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这些院校、科研单位才先后迁回原处。
这六年,对李庄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传统文化的折射点”。怪不得现在有人称:“东部有周庄,西部有李庄”,说明了大山沟里的李庄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在这里,我想着重说说林徽因的一些事。1940年初冬,梁思成、林徽因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为了就近利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图书资料,随同史语所离开昆明入川,来到离宜宾60华里的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安营扎寨。竹林深处的上坝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距李庄镇只有两华里的路程。梁思成一家住在一个叫“月亮田”的地方,充满着浪漫且富有诗意。但生活中的林徽因却没有那么幸运,既不浪漫也没有什么诗意。生活的困境与病魔的折磨,让她心身憔悴,陷入绝境之中。
据说,在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的日子里,由于营造学社的经费几近枯竭,幸亏史语所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李济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才不至于有冻馁之苦。
由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薪水大都买了昂贵的药品,治疗林徽因的疾病,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最后,实在山穷水尽了,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去典当衣物,衣服当完了,便把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当铺,但换回的不过是两条草鱼而已。
据一些学者回忆,在这样的情况下,梁思成夫妇仍然不改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据说,当他提着两条草鱼回家,幽默地对林徽因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生活总是给乐观的人带去微笑,苦中有乐就是这样的吧!
当我们在“月亮田”的小路上走过时,是否还可以想象着林徽因拖着瘦弱的身躯在田埂上走过?是否还可听到林徽因坐在屋前的月光下看书的轻咳声?是否还留有粱思成伏案写作时抬头望着林徽因的关切眼光?这一切的一切,都由于这民国时期的著名女性而名声远播。
现在,还有许多人跑到这里来,去寻找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猜想。其实,那时的林徽因和梁思成与全国人民一样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避难蜗居在西南大山的小村庄里。再加上林徽因不但生活困苦,而且遭受病痛的长久的折磨,那里有我们想象中的浪漫。生活是很现实的,拿月亮当月饼吃,那只是文人酒后的胡扯。就象他们居住的地方叫“月亮田”一样,那时的“月亮田”除了困苦会有谁去欣赏它的美丽?
当然,现在的“月亮田”,在青山翠竹的辉映下,弯月如勾的小村就如仙境。同样一个地方,时代变了,环境也变了。由于日寇的侵略使这个小村庄成就了一段让人回忆的历史。
在这一时期,林徽因的身体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而留下了病根。解放后,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一代民国才女,曾让许多文人雅士爱慕追求的知名女性就这样走了。但,她在这里生活的点滴,已刻录在李庄的“月亮田”。四月,是林徽因的“四月天”: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