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虞文成的头像

虞文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21
分享

一代名儒千古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实践“两个一百年”民族伟大复兴的着重点与着力点。

那么,乡村振兴到底该怎么做?门路很多,样榜也很多。今天,我们走进了浙江省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为这里的山清水秀,为这里的村容村貌改变,为这里的乡村振兴模式而赞叹。

“千年屿北,尚书故里。”这是屿北村打出的金字招牌。

据宗谱记载,屿北古村始建于唐代,为徐氏祖先开发的聚居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村庄座落在金山、昔山、屿山、阳山、和尚山等五座青山之间,从高地眺望似五瓣莲花簇拥着的莲花芯,极具楠溪江的山水灵气。

千百年来,这里隐居山林默默无闻。居住在此的百姓朝出晚归,勤耕细作,过着安静的生活。直到公元八百多年前,这里来了一位朝庭贬官兼具文学大家。从此,这里就多了一张“尚书故里”的金字招牌,荣耀了这个古村。

这个老先生就是汪应辰(1118-1176),初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人。南宋朝廷重臣,而且还是一代诗人、散文家。那么这个江西“老表”怎样与我们永嘉县的屿北古村结缘呢?翻开历史资料看看到底是怎么一会事儿。

据《宋史·汪应辰传》介绍: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未冠,首贡乡举,试礼部,居高选。时赵鼎为相,延之馆塾,奇之。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

汪应辰的聪明才智深得皇帝的赏识,外派任职一年后即回朝廷任职。由于与当朝大臣秦桧的“主和”政见不同受到排挤,即带弟弟汪应龙“一薰一莸,香履抵温”。汪氏兄弟见永嘉一带青山迭障,绿水环绕,土地肥沃,兵燹远离,便隐居于此。

据“宋史”记载,汪应辰流落岭桥十七年。秦桧死后,才得以回朝廷继续供职。后又以母亲年事已高需奉养为名要求外放任职,最终归隐山林。迄今汪氏已历时三十五世,其族本固枝荣,俊士代出。清代重臣李鸿章赞其一生:“诗书千载经论事,松竹四时潇洒心。”

走进古村,一股清泉从山林之中流出,一泓碧水倒影着池塘边的古屋,岸边的垂柳在秋风中悠然地飘拂,几只白鹅从睡莲中游来,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自然。

顺着石头路与石头墙弯弯曲曲的小巷前行,一座座明清或民国时期的建筑透出岁月的沧桑。有的风角坍了,有的门板脱落了。一只野猫从无人居住的古屋中窜出,“喵”的一声示威似的瞪着双眼,仿佛警告你已经扰了它的清梦。

当然,村中的“尚书祠”、“尚书堂”、“行善堂”等十八堂保护、维修的较好,已开放供游客参观,反映了古村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底蕴。

屿北村,还是我党的革命根据地。在这里曾发生“屿北革命起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一代名人,留下了良好的家风,读书做人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据统计,这个小小的村庄,过去曾先后出过1名状元,8名进士,10名贡生和庠生;近现代也有20名团(县)级以上干部在各地供职。汪先贤如知道后辈如此人才辈出,也该含笑九泉了。

屿北村的许多古民居虽然破败,但基本保留了下来,成了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古村曾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美古村落”等荣誉称号,也成了温州地区乡村振兴的样榜。

2014年6月,在永嘉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永嘉籍温商、上海世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焱然开始投资开发屿北古村。现在,第一期的新村建设已完成,村民从老房子中搬到了新家居住,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过渡房立面改造已完成,在新村与古村之间起了很好的衔接作用。第二期的古村维护、保护、开发,正按照文保的要求规划设计逐步推进中。

在我国的各地,都有许多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成群的乡村。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村、镇,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传承,必须予以充分的保护、利用、开发,造福于人类社会。

我相信,过不了多久屿北古村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