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虞文成的头像

虞文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28
分享

评弹一曲到客船

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在同里的“川”流中那流与不流也不过一瞬间。

你能看到什么?发现什么?深宅大院,物是人非,千古绝唱,廻旋巷井。

慢悠悠地坐在小船上划过,两岸的市井街坊、白墙灰瓦传递出的历史沧桑随一曲激扬的“评弹”,让人迷醉在了水乡。

古镇地处苏州市吴江区,位于太湖之畔,也可说是太湖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宋代建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镇区内保留较好的明、清时期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有数百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平排走向的15条小河把古镇分隔成七个小岛,而相连接的49座古桥又独具特色,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情,其景观名扬中外。

如你在十五月圆时,划一片小舟在河中荡漾,那河面带着一轮明月随氤氲水气扑面而来,让人有种天上人间的感觉;那阁楼缠绕紫藤的长廊传来的吟诵之声,还有激情四溢的苏州评弹,把人带进了花前月下的浪漫,能让你想象得到那大户人家月色之夜的情景?

据介绍,同里,原称“富土”,喻吴地鱼美之乡、人民生活富裕也。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据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所以又称“富土”。后来,文人雅士感到“富土”的名称太俗气了,就以“富土”两字为基础,把“富”字的上部分作些调整化作“同”字,把“富”字下部分的田与土重叠成了“里”字,改称“同里”,虽然中间也有改称,但最终以“同里”流传至今。

据友人介绍,去同里欣赏水乡景色外,一定要走走“一街”、“一园”、“三桥”,让你对同里会有新的认知。这次到“同里”,由于是春节假期,因此游人如织,让你享受不到水乡静谧淡雅,和谐清新的环境。如果是平时,你可能会体验到古镇的幽静、水乡的秀丽,就像品味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欣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那弯弯曲曲的河流,波光粼粼;清澈的水面倒影着黑瓦白墙的民居,如斯如影。这诗画般的情景,能让人忘却醉在心中的江南情结吗?记得宋朝诗人陆游在一首七律诗中后几句这样写道: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把夜月江南文人雅士的生活描写的栩栩如生。或许,江南的美好诗文勾起我的意兴。那柳树间的鸟鸣,鱼跃船头的落水声,始终徘徊在我的脑海,浸滋着古镇的悠悠乡愁。

走进“明清街”,好象回到了儿时的家乡。老家门台前的栓马石,民国时期的白门台,七间大房,两层厢房,显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那时,我们村集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一体,古亭、石桥、古祠宗为标志,形成江南水乡独特的风格。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住房的需求,这些“破旧”危房无保护地大部分都拆除了。现在,看到同里“明清街”基本保护完好的建筑,也深深地为我村失去的历史风貌而痛心。

“明清街”内融入了当地传统手工艺品,让人们体验中华文明的渊源流长。在当地的名小吃“状元蹄”前,我们也买了一块红烧猪蹄手,一边走一边吃,不是没素养,在这可任性。你没见,那么多人啃着色、香、味具佳的“状元蹄”,也让我的口水在舌尖上打滚。人家说了,不啃一口,你就没有来过同里头。

在著名庭院“退思园”,我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这座横向布局的建筑,即不失传统风格,又独具特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据介绍,“退思园”是清光绪年间(1885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受内阁学士周德润弹劾“盘踞利津、营私肥已”,被解任候处分后回归故里建造的一座私家花园,园名以《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意境而取“退思园”。该园设计者为同里画家袁龙,因此亭园处处隐藏着诗情画意。

人们在介绍“退思园”时,把它概括为三句话:一是布局小巧玲珑,而不露富。体显了主人官途遇阻,张而不显的心态;二是采用横向建筑,风格独特。一改以往园林都是纵向的结构,而变为向横里建造,自西向东由四组不同风格的建筑群组成;三是亭台楼阁齐全,集古典园林之精华。用地面积虽小,建筑极其精致,富有诗画创意。可以说,是苏州园林之精华。

走“三桥”,是重要的旅游项目,也是老百姓避灾祈子求福的祈禳活动。“三桥”指的是鼎足而立、相距不足50米的三座古石桥,即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它们是古镇众多石桥中的宝之宝。站在桥上望去,河畔小巷都是石板铺地,河带路、路依河,小河夹道,石桥处处。相隔不远,就有踏步阶可下河边石埠,可洗衣、可乘船。河两岸散落的民居古朴清雅,青砖灰瓦,白墙花窗;廊柱廻转,庭院别致。还有翠竹几枝,花木参差的院落中开设的酒楼、茶馆、咖啡吧,也成了水乡市井文化的另类标识。

在古镇一圈下来感慨太多,我们在城市化、城镇化的造城运动中,多少老祖宗的遗产被拆除、被抛弃,多么令人心痛。望着如此美伦美奂的明清古风、江南韵味的建筑与布局,我的心醉了。可笑的是我们这一代无知的人们,不知所以然的毁了老祖宗留下的最后那么一点古董,怎么不令人心碎,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如此的历史文化遗产可糟塌?

我继续在古街小巷中游走,这清幽的庭院,是那么的恬淡气定,有一种遗世沧桑,孤高自傲的气势。

我怎么觉得,她在用一种悲悯的眼神注视着来来往往的红尘世俗呢?也许可能有一天,某人的头脑发热了,决定来个旧村改造,让她永远失去自傲的资本,希望这种猜想永远是也许。

但是,不管如何她已在我的头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如这一曲“评弹”,场终人散,犹觉余音绕梁。记起纳兰性德的诗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