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农历正月,凑热闹去了一趟苏州,感受感受外地年节的氛围。那宁静与喧嚣构成了“中国年”的传统节日文化,让人留恋、又感无奈。
从观前街、寒山寺、虎丘、拙政园到山塘街、同里古镇,到处是人山人海,看到的是人流,过去的是景色。因此,我在“微信”里发图文调侃,“正月里,我在寒山寺外听钟声,你在哪?”
初二,我们从温州坐高铁到苏州,住在姑苏老城区的“三元酒店”。老街区的节日倒挺安静的,人少车也不多,进进出出很方便,周边也就“观前街”热闹些。
初三,又称“小年朝”,我们在酒店叫了“神州专车”去“寒山寺”。
这是我第二次去“寒山寺”了,不变的是寺院的佛塔依旧,钟楼的钟声还是那样浑厚;变了的是“姑苏城外寒山寺”成了“姑苏城内寒山寺”,而且人流更多了。
在车上,师傅告诉我们,在苏州香火最盛的是“西园寺”,而名气最大的当属“寒山寺”了。当然,这与几千年前,一个叫张继的唐朝进士,遇“安史之乱”南下避祸夜宿枫桥客船时,遇景生情写下了一首千古留传的经典名诗分不开的。
今天,天气晴好。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如潮,把“寒山寺”的山门、前殿、大雄宝殿、佛塔挤得满满的。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了。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至唐太宗贞观初,名僧寒山子来此缚茆起居。后到唐玄宗时又有著名禅师希迁在此创建伽蓝,并题额曰“寒山寺”。几千年来虽经多次火毁,又多次改名,最终还是以“寒山寺”留传至今,可见其佛教文化底蕴深厚。
绕过走廊,墙角几枝腊梅绽放吸引了不少游人的目光。纷至沓来的人们留恋树下,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拍下美丽的花朵。我凝视着寒风中绽放的梅花,记起了宋代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多么贴切当前的意境,腊梅、凌寒、无雪、暗香构成了一幅美妙的诗情画意图。尤其在这“寒山寺”,晨钟声中凌寒怒放的梅花,渡送的暗香与佛前的檀香浮动在寺院的周边,形成了梅花孤傲、佛家感悟的灵修之意境。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心境,以及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执念,九死未悔的深情,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体现。
望着灰瓦白墙上梅花疏影,心中想到今冬寒雪还未来,而墙角数枝腊梅已笑脸开。仿佛在这晨钟暮鼓诵经时,花仙临春已到了姑苏城外,
顺着河畔漫步,走过一座拱桥,想起了诗人张继夜宿枫桥客船,夜半听见“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触景生情写下了不朽的名篇《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据介绍,正月初一,“寒山寺”有在凌晨敲一百零八响钟声的传统,用厚重的钟声迎来农历新春第一天的时光;也用钟声向人们送去新年的祝福。
因此,每年的“除夕之夜”,都有众多的中外游客会集在这里,在宁静祥和的夜色中聆听“寒山寺”的钟声,辞旧迎新,祈祷安康。
但是,历代不少文人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情景持怀疑态度,认为唐时“寒山寺”在夜半不可能还会敲钟,诗景与实景可能不符。
其实,在我们家乡的大大、小小寺庙也有这个传统,新春零点的钟声敲响时,人们蜂涌到寺庙抢上第一柱香,祈求新年有个好彩头。还有,就是平时的初一、十五也会有这种现象。因此,深秋的某月初一或十五,张继夜宿枫桥,那"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景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现在,正月到“寒山寺”撞钟祈福成了一种习俗与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的另一种形式。因此,寺院钟声不断,悠远绵长。
我们跟着人流在“寒山寺”的迥廊走过,欣赏这千年古刹的历史厚重与感受佛教文化的氛围。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门柱上,有清朝学者陆润庠撰题的一幅长联,我读着读着感到非常有意境。
上联是:“近郭古招提毗连浒墅名区渔水秋深涵月影”;下联是:“傍山新结构依旧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
这幅对联妙就妙在对联的下半句中“渔水秋深涵月影,客船夜半听钟声”两句,把古寺周边一派深秋景色描写得出神入化;又巧妙地把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融入其中。尤其以“涵”与“听”两字把古寺秋月之夜的幽静、空旷、高远描绘得十分传神,让你闭上眼睛也能想像得到此情此景之精美。
正月,姑苏城外寻找唐代诗人张继的足迹与传说,重温传统经典名诗的意境和艺术创造力,不能不说也是一次有意义的节日休闲。
中华文明五千年,佛教文化也博大精深,具有睿智的禅意。如这春的滋润,万物复苏,充满了生机和希望。而当秋的来临,树叶凋零,意味着萧瑟与逝去。
这时间与空间的轮回,生命的诞生与死亡,仿佛在变与不变中涅盘。那怕你看破红尘,也难以参透宇宙与生死,这就是我们所在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