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慢慢地躱进了云层,白蓝相间的天空为古镇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我站在“福德湾老街”的铭牌前,细细的读着上面的内容,“福德湾老街沿鸡笼山自然山体而建……”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曾在苍南县工作。矾山镇是市、县两级政府关注的重点,这个古老的小山镇,因矿而兴、又因环境污染而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小矿山、小窑炉的综合治理,摆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程上来。企业的重组与职工的安置困难重重,而镇政府同样面临着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问题。
矾山镇,是一座以采矿、炼矾为主发展起来的工业小集镇,地处浙江省苍南县。小镇四周群山环绕,盆地东高西低,镶嵌在括苍山脉之中。
据勘探,集镇周边和脚底下都是明矾矿,其中含纯明矾石35%以上的表内矿储量近亿吨,含纯明矾石20—30%的表外矿储量近6000万吨,总储量达2.4亿吨,占全国的80%、世界的60%的储量。其储量、产量和品位都居世界之首,号称“世界矾都”。
据专家考证,矾山采矿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温州矾矿,曾是温州地区大型国有企业之一,也是我国少有的世界级民族工业遗产之一。
从鸡笼山眺望,六百多年的古镇,沉睡在曾经喧嚣的矿山之旁。已没有了过去烟雾笼罩、废水横流的状况。随着科技与工业化的发展,价格低廉的代用品减少了对明矾的需求,经企业生产造成了成重大压力。
另外,明矾的无序开采、烧炼,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对小矾厂和炼矾点采取了包括爆破在内的集中拆除行动,拆除小矾窑、熔化炉以及厂房一百多座,填埋结晶池和清理风化池六万多立方米。到1999年6月底,当地所有的小矾厂和炼矾点全被关闭,杜绝了小矾窑的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上世纪,“温州矾矿”系原国家化工部18家重点化学矿山之一,被列为“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全国同行业50家”。企业投入巨资进行技术改造后,已完全安照环保的要求进行生产,确保古镇天蓝、水清、空气质量达标。
小矾窑关闭后,全镇三千多靠明矾业吃饭的老矿工生活出路就成问题了。在一段时间里,这些没有多少文化的矿工们天天钉着矿山发愁。
但是,“敢于天下”的苍南人,并没有受困于小企业的关闭,在一些能人的带领下走出了山沟沟,组成了一支支开黄金、挖煤矿、打隧道的工程队而转战大江南北,带动南港片区周边乡镇青壮年劳动力从事矿山井巷业。据不完全统计,高峰时多达30多万人从事这项工作,这还真有点“山不转水转”的味道。反而提高了山区农民的收入,加快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的创业能人。
他们致富不忘故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反哺家乡建设,使古镇的面貌进一步得到改善,走出了一条资源型企业转型与乡村实施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我行走在依鸡笼山而建的“福徳湾”古村的小街上,这里的空气中还留有当年充满了霸蛮之气的矿工体味吗?山风吹过的呼啸声中还带着劳动者粗旷的呼唤吗?摸着这满是伤痕的石头房,一片古旧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时光倒流,沉寂在那昏暗的油灯之中。
这条平缓向上的古街,是一块块的石板舖成,两边是肩并肩的明、清与民国时期建造的石头老屋,迷散着一种挡不住的古朴与苍凉。只有门口挂出的“民宿”、“农家乐”等店舗,还有老人、小孩在古街走过、欢闹而过,才赋予了古街那现代的气息。我想,也只有“福徳湾”这样的古村落,才能留下六百多年“世界矾都”这部矿工血泪史与民族工业发展史,足见其弥珍。
有人问,矾矿是如何被发现的?据一代代的老矿工留传下来的说法,早在600多年前的南宋未年,元军南侵,战火连绵。四川荣阳县人氏秦福带着家人,流落到矾山一带。在住的地方,他无意中发现了其它地方雨后的溪水都浑浊了,但矾山的溪水经过不长时间又很快清澈见底了,他觉得很奇怪。带着疑问,他顺溪而上发现了溪中散布着很多的石块有净化水质的妙用,他把这些小结晶叫作“清水珠”,这是明矾的最早称呼。
那时,乡村的生活用水都取自河流、水井,一旦下大雨山洪爆发,河水浑浊一时无法饮用。所以,家家都备有明矾,用来净化水质。记得小时候,我家里也在用明矾净水。后来,自来水普及了,明矾净水就没用了。还有,我们温州沿海一带的渔民与家庭主妇,也用明矾来制作海蜇头、海蜇皮等海产品。
当时,秦福还发现明矾水可治疗暑热、肚子痛等。他把明矾的用处告诉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挖掘明矾石成了他们谋生的重要途径。
经查资料,明矾的确具有医药价值,在中医处方中用于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止血止泻,清热消痰的功效。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明矾还具有抗菌,抗阴道滴虫等作用。一些中医用明矾来治疗高脂血症、十二指肠溃疡、肺结核咯血等疾病。明矾还可用于制作铝盐、发酵粉、油漆、鞣料、澄清剂、媒染剂、造纸、防水剂等工业原料。
因此,后人称秦福为发现明矾矿第一人。矿工们把他奉为“明宝爷爷”或“窑主爷”,还给他建起一座“明宝爷爷庙”。清朝同治年间,人们又在矾山石宫建起了"窑主爷宫",来纪念他发现明矾造福人类。
据介绍,“福德湾”的形成,跟采矿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大约在明朝初期,矾山已开始有规模地开采明矾。矿工们从山顶开始凿洞挖矿,为了劳动与生活方便,他们就近聚居,就地取材,用矿石盖起了一座座房子。后来,山顶的矿采完了,就向下挖掘矿石,村落也随着矿洞慢慢往山下延伸,最终形成了矾山古镇“从上而下”的别具一格的发展模式,也可算集镇发展另辟新途径了。
在福德湾,你还可以见到许多保留较好的矿山工业遗迹。那炼矿炉、堆积场、仓库、结晶池、矿井,都在诉说着那一段原始的手工业生产的过程。尤其是开矿后留下的矿井,在整座山中盘旋蜿蜒,恰如地下迷宫。
据老矿工讲,矿山经过六百多年的开采,山体内已形成无数硐体。据测量,采空面积达55.8万平方米,体积259万立方米。有专家估算一下,在庞大的采空区,或可容纳近1000万的人。
尤其是鸡笼山,山体内犹如"瑶琳仙境",其中有一地下室可容千人以上,夏天最热时温度仅18摄氏度左右,而冬天最冷的时候,硐内的温度却高达22摄氏度以上,是天然的避暑取暖好去处。如果加以利用、开发,绝对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时间在我的寻觅中偷偷溜走,夕阳的余晖映照在灰瓦、五彩石头墙上,为“福德湾”抹上了一层色。三百年的光阴印刻在这条石头路上的是什么?那石缝中还残留矿工们的辛酸与汗水的痕迹?那在排水沟中闪闪发光的是先人发现的“清水珠”吗?时光轮流转,曾经的伤心之地,现成了矿一代们追忆曾经工业文明的一种乡愁。
外出创业二十多年的朱师勤,带着牵肠挂肚的乡思回到了“福徳湾”,他花了一笔巨资来修缮自己的祖宅。他想为古村落重新焕发青春而出一分力。现在,当游客在他的开的“唐公肉燕”店,称赞他的“肉燕入锅如燕子入海,出锅如燕子掠海”的神奇时,他总会开心地笑着说,大家喜欢福德湾的“肉燕”,是他在祖屋开这家店的目的,这也算是实现了自己光大“福德湾”老街饮食文化的初衷。
现在,苍南县各级政府和社会名人贤达积极地为矾山的工业遗址“申遗”而四处奔波,而且已取得一定的成果。2005年,矾矿遗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浙江省文保单位中首个仍在生产的工业“活”遗址。现在,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努力。
“福德湾”矿工村不但在国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引起了国际有关机构、专家的注目。世界工业遗产委员会曾派专家来矾山调研、采风,为矾山六百年的工业遗产保留如此完整而折服。国际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席马丁也到“福德湾”考察,他曾用“震撼”两个字来赞叹矾山矿区的独特自然景观,以及古老民族工业的遗存与价值。他说,想不到在中国,竟然有这样一个“活样本”,可以为全世界矿业资源转型发展提供示范。我想,这是对矾山工业遗址的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作最好的评价了。2013年2月,“福德湾”古民居由于其矿山特色建筑遗存而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1月,又成功入选国家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今年,“福徳湾”矿工村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16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虽然每朝每代更換的历史巨变与战争,总会毁了许多祖宗的历史遗产。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的东西在保护、抢救中留存于世,如这些被人称道与留恋的古镇、古村落等。
对于近现代工业极端落后的农业大国来讲,象矾山镇这样既有矾矿开采与加工业遗址,又有矿工居住地完整保留下来的古村落,应该少之又少了。
我们要珍惜这份宝贵的财富,为“东瓯文化”增添浓重的一笔色彩。
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