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虞文成的头像

虞文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07
分享

【塘河记忆】之五:久远的白塔与禅意

轮船离开如诗的仙岩段塘河,向着充满禅意的南白象进发。

船过渔潭、社帆后,河面更加宽阔了。那分布着十来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如星罗棋布般分流出或明或暗的河汊,时不时的掠过一只只的白鹭。

前方的左手就是帆游山,清澈的河流绕山脚而过。据民间传说,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鼻祖謝灵运厌倦了青山绿水,驾轻舟感受大海的气势与激情。

那时,温州这里应该还属于海湾。宋·郑缉之《永嘉郡记》中记录“帆游山,地昔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帆名”。从谢灵运的诗中也可读出,他围绕大罗山海湾过帆游南下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小木舟东出大海的可能性很小。

谢灵运在《游赤石进帆海》诗中写道: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可见,这里由江、海、河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图,让谢灵运感叹不已、诗泉喷涌。

与帆游山相对称的石手边是头陀山,山脚下坐落着历史悠久的“头陀寺”。

相传唐代高僧玄觉游历至此,见谷中山锐而顶圆,下瞰诸山,如老僧跌坐,故称头陀山。山麓建有寺院,玄觉就栖迟于此。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留下了经典的《证道歌》,其中有这几句:

顿觉了,如来禅,

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望着谷中的头陀寺,这一千多年的风雨与禅修,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是晨钟暮鼓、梵音香火,还是禅林悟觉?

轮船穿过石桥,在山根的河岸边蜿蜒前行。远远的凤凰山、白象塔已映入眼帘,河路至此已四铺多了。在过去的朝代,这里是温州的“南门户”。因过了南白象,就是温州的郊区了。

南白象,塘河穿行而过的一个小镇,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冷兵器时代扼守住这里就为温州城区提供了一份安全保障。因此,在凤凰山上至今还保留着瞭望台和烽火台。

你看,横跨塘河的清代石桥,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却骄傲地展示自己强壮的身骨;塘河两岸的古民居在走廊的点缀下,还是那么的古香古色。当你在岸边慢慢走过,时光好似倒流在过去的年代。

微风吹过河面,白象塔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水中,显得那么庄严、沧桑。据清光绪《永嘉县志·寺观》记载:“白塔,俗称白象,即白塔瑜迦寺,有明嘉靖碑记。”

白象塔坐落在“白云观”大殿后,始建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原塔砖木楼阁式结构,平面六角形,七层,高约30余米。因塔年久失修摇摇欲坠、无法保护,出于安全考虑,1965年经省政府批准将白塔拆除。

在拆塔时,在塔夹墙中抢救出土了大量经卷、绘画、彩塑、木雕、绘画、漆器以及佛教陶瓷工艺品,除了彩塑观音立像,阿育王漆塔也是稀世珍品。尤其,藏于塔内二层的北宋崇宁二年(1103)前后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以其中“杂色金刚”的“色”字倒置为据,专家推断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泥活字本印刷品。从中,我们可以印证温瑞平原与温瑞塘河在历史长河中曾经的繁荣。

现在的白象塔,是由民间集资按原塔样式重建,总高度比旧塔高了2米。塔身各构建均印有捐资人姓名,底层周匝围廊石柱镌刻楹联,每层佛龛内供养石佛一尊。

不得不感叹南白象段塘河景色的优美,那“白塔倒影”的丰富景观;佛、道、儒三教的深厚人文;凤凰山的优美自然环境,更让塘河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风潇潇,波微澜。大榕树下的河埠头上,三、四个妇女正在洗衣服。叽叽喳喳的拉家常,棒子击打衣服的蓬篷声,轮船的汽笛声,奏响了美妙的塘河交响曲。

船过南白象,河路已“五铺”。我的眼前浮现了谢公泛舟南去的情景,写下了这几句诗文:

夏日空山照,河影古塔弯。

双碉临凤凰,百鸟齐歌欢。

道证白云观,钟廻绕船帆。

潇潇舟头立,谢客去何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