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在下班回屋的路上,遇见一对和我父母年龄相仿的夫妻在说中秋回家的事情,神采飞扬,看架势,他们家里应该是有孙子的,要不然是不会那么激动。听着他们的话题,我细细一算,自从父亲母亲到了银川,已有小半年了,这段时间里我一直没有回过梁上的家。想着想着便有了回家的想法,就订了张第二天早晨回家的车票。回去一来可以看看家院是否完好,二来也可以当作一次短途“旅行”。
对于梁上的移民不到七年的新家,我是没有多少热忱,现在在一些场合和简介上,我都愿意说我是海原人,这可能与我的经历有关系。我在海原老家长大,自然会对老家带有情有独钟的偏激之情和对新家的生分之心,加上搬家的时候我又不在,身处异地,自然就不是很喜欢“迁徙”的家。毕业后忙于生计,便到了银川,也就困于此城,不得迈出沉重的一步。有时候想回老家,但时间紧张,不得回去。我想:所谓老家,应该和时光一样,总是要给人留有怀念的遗憾和去接近它的价值。
听父亲经常念叨老家是个好地方。我以父亲的口吻去试着判定“迁徙”到梁上新家的乡亲们的情感趋向,很容易证明:人喜欢怀旧的。至少对于父亲这一辈人来说是成立的。
人生再无少,流水也不能回。很多经历过的事物已被空气的微小颗粒尘封,我无法去触碰他的原始画面,只好另寻他物,让原始的东西好有个寄托,来给自己一份告慰。比如,现在回家,我就会选择梁上的新家。
梁上新家不同于老家的一个突出表象,就是“迁徙”之后大多数人转变了身份,这个转变,意味着我们从一个领域跨到了另一个领域。换句话说,我们又从一个点出发,一路远行。
回家两天的时间,能够遇见的人也不多,年轻人更是少见。饭后茶余,三三两两的老人借着散漫的秋风,便开始他们的活动——打牌、下棋。老人们拎上一个小方凳,有的也领上小孙子,去和他们的战友一起“并肩作战”。兵冗场小,一桌只能有六个人,迟到的人就轮不到,但也不能白来,“打仗”需要参谋,迟到的人便敬职敬业,为冲锋陷阵的出谋划策,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参谋说的场子里人不听,有时候气的"参谋"转身就走。也有的因为“技术”不好,被批评的头红脸红的,好像他输了一头牛。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里虽然没有欧阳先生眼里的浪漫,但也有一种属于地域特有的风格。小风拉着柔弱的柳枝,在黄昏的余晖下,犹为柔情;新装的广播播着叫《午后黄昏》的节目,还有路灯的光,将整个村庄填充起来,使她变得瓷实。听着广播的呼唤,在家的阿姨就有了活计,广场舞。关于广场舞,在几年前,村部就组织开展了,由于一些主观因素,阿姨们不是很热心,最近才发展起来。这次回去也看了一阵,确实挺好。曾经忙于柴米油盐的一辈人,能够去跳一段自己的舞,锻炼锻炼,应该算是一种对过去的补偿。
在操场周边看的时候,遇见了我的小学老师,平时也是不常见的,今天遇见便聊了一会儿,我才得知他今年已办了离休。昔日的威严,经过四十年的融化,已经没有了震慑力,此刻站在眼前的仅仅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本以为老人家会有太多的不适应,毕竟忙了一辈子,突然闲了,也不能一时接受。我就想应该怎么去安慰安慰。其实我是想多了。“我老了,也没那份本事了,应该把这一份责任交给年轻人。.......再说了,人一辈子,多少是个够?谁也不知道后来的事,就拿咱们的现状来说,我始终没想到,在我的有生之年还会举家迁移;我也不会想到我已经拿了四十年的粉笔,今年放下。而对于明天,我觉得我完全可以应付,至少是在我没老年痴呆的时候,是可以的。在闲的时候和老哥们打打牌,看看孙子,也就算是我的任务。至于我未知的事,我也不愿意再去想了,我只能说能够让自己清闲的过完一天就行了。”在听的同时,我也注意老人家的表情,轻松、自然,这让我有了另一份尊敬。老人家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是坦然的、严谨的,他所说的,也是值得琢磨的。
在回程的火车上,望着渐渐被黑夜吞没的梁上新家,又回想起老教师的话和全村乡亲们的行走得画面,我在想:我的轨迹就像我乘坐的这列k1295,时常地停点,又时常地开启,但它没有终点,一趟跑完又接一趟。就像我的父辈们接过祖父的家业一样,在他们的意识里他们的终点可能会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几亩旱地。但谁也不能否认,现在他们走上了另一个站点,有了一个陌生的梁上新家。而今,他们又用另一种方式又走向他们的未知的终点,这对于辛苦了一辈子的人来说,或多或少都是有种新鲜感。就像老教师说的:“他们现在不要奢求太多,只要能够把眼前过好就行。”我看着这一辈人能够在这一站点走向未知的终点,而且带着闲情雅致般的黄昏之约,我着实高兴。上周五,在下班回屋的路上,遇见一对和我父母年龄相仿的夫妻在说中秋回家的事情,热情洋溢,神采飞扬,看架势,他们家里应该是有孙子的,要不然是不会那么激动。听着他们的话题,我细细一算,自从父亲母亲到了银川,已有小半年了,这段时间里我一直没有回过梁上的家。想着想着便有了回家的想法,就订了张第二天早晨回家的车票。回去一来可以看看家院是否完好,二来也可以当作一次短途“旅行”。
对于梁上的移民不到七年的新家,我是没有多少热忱,现在在一些场合和简介上,我都愿意说我是海原人,这可能与我的经历有关系。我在海原老家长大,自然会对老家带有情有独钟的偏激之情和对新家的生分之心,加上搬家的时候我又不在,身处异地,自然就不是很喜欢“迁徙”的家。毕业后忙于生计,便到了银川,也就困于此城,不得迈出沉重的一步。有时候想回老家,但时间紧张,不得回去。我想:所谓老家,应该和时光一样,总是要给人留有怀念的遗憾和去接近它的价值。
听父亲经常念叨老家是个好地方。我以父亲的口吻去试着判定“迁徙”到梁上新家的乡亲们的情感趋向,很容易证明:人喜欢怀旧的。至少对于父亲这一辈人来说是成立的。
人生再无少,流水也不能回。很多经历过的事物已被空气的微小颗粒尘封,我无法去触碰他的原始画面,只好另寻他物,让原始的东西好有个寄托,来给自己一份告慰。比如,现在回家,我就会选择梁上的新家。
梁上新家不同于老家的一个突出表象,就是“迁徙”之后大多数人转变了身份,这个转变,意味着我们从一个领域跨到了另一个领域。换句话说,我们又从一个点出发,一路远行。
回家两天的时间,能够遇见的人也不多,年轻人更是少见。饭后茶余,三三两两的老人借着散漫的秋风,便开始他们的活动——打牌、下棋。老人们拎上一个小方凳,有的也领上小孙子,去和他们的战友一起“并肩作战”。兵冗场小,一桌只能有六个人,迟到的人就轮不到,但也不能白来,“打仗”需要参谋,迟到的人便敬职敬业,为冲锋陷阵的出谋划策,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参谋说的场子里人不听,有时候气的"参谋"转身就走。也有的因为“技术”不好,被批评的头红脸红的,好像他输了一头牛。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里虽然没有欧阳先生眼里的浪漫,但也有一种属于地域特有的风格。小风拉着柔弱的柳枝,在黄昏的余晖下,犹为柔情;新装的广播播着叫《午后黄昏》的节目,还有路灯的光,将整个村庄填充起来,使她变得瓷实。听着广播的呼唤,在家的阿姨就有了活计,广场舞。关于广场舞,在几年前,村部就组织开展了,由于一些主观因素,阿姨们不是很热心,最近才发展起来。这次回去也看了一阵,确实挺好。曾经忙于柴米油盐的一辈人,能够去跳一段自己的舞,锻炼锻炼,应该算是一种对过去的补偿。
在操场周边看的时候,遇见了我的小学老师,平时也是不常见的,今天遇见便聊了一会儿,我才得知他今年已办了离休。昔日的威严,经过四十年的融化,已经没有了震慑力,此刻站在眼前的仅仅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本以为老人家会有太多的不适应,毕竟忙了一辈子,突然闲了,也不能一时接受。我就想应该怎么去安慰安慰。其实我是想多了。“我老了,也没那份本事了,应该把这一份责任交给年轻人。.......再说了,人一辈子,多少是个够?谁也不知道后来的事,就拿咱们的现状来说,我始终没想到,在我的有生之年还会举家迁移;我也不会想到我已经拿了四十年的粉笔,今年放下。而对于明天,我觉得我完全可以应付,至少是在我没老年痴呆的时候,是可以的。在闲的时候和老哥们打打牌,看看孙子,也就算是我的任务。至于我未知的事,我也不愿意再去想了,我只能说能够让自己清闲的过完一天就行了。”在听的同时,我也注意老人家的表情,轻松、自然,这让我有了另一份尊敬。老人家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是坦然的、严谨的,他所说的,也是值得琢磨的。
在回程的火车上,望着渐渐被黑夜吞没的梁上新家,又回想起老教师的话和全村乡亲们的行走得画面,我在想:我的轨迹就像我乘坐的这列k1295,时常地停点,又时常地开启,但它没有终点,一趟跑完又接一趟。就像我的父辈们接过祖父的家业一样,在他们的意识里他们的终点可能会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几亩旱地。但谁也不能否认,现在他们走上了另一个站点,有了一个陌生的梁上新家。而今,他们又用另一种方式又走向他们的未知的终点,这对于辛苦了一辈子的人来说,或多或少都是有种新鲜感。就像老教师说的:“他们现在不要奢求太多,只要能够把眼前过好就行。”我看着这一辈人能够在这一站点走向未知的终点,而且带着闲情雅致般的黄昏之约,我着实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