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
苏仙岭是郴州人文地标。
1992年9月初,去外地读书。因火车隔天一趟,在郴州候车,同行校友相约,初游苏仙岭。
那是一个秋天,绿色正浓,秋意未然的午后。游客稀少,登山步道上五彩秋叶散落,林间鸟鸣清脆,山深谷更幽。
白鹿洞、三绝碑、苏仙观、少帅室景色清静、肃然。人少无喧嚣、景区更幽静,景点风物历史悠然、沧桑。山谷小鸟啼闹,林深一片静肃安宁,有一种秋色悄然、夏意未退,绿色昂扬之美。
工作九年后,融入郴州生活,宿舍离苏仙岭较近。晚上一有空闲,就经常相约游逛苏仙岭。
夏夜郴州城里热,苏仙岭是避暑圣地。苏仙岭山不高但树多林密,负氧离子多,走在里面,清凉舒爽。此时城里白天暑热未退,十分闷热,山间却早已微风拂面,凉爽舒适。夜晚闲坐山谷,乐而忘返。
晚间9点,畅游山间,无半点归心。苏仙岭脚下此时露天歌舞流行,夜深宁静,歌舞正酣。歌声悠然辽阔,音乐在山谷间激扬飘荡。一首《今夜无眠》,曾带来许多愉快难忘的夜晚,歌声悦耳,舞步欢畅淋漓。“今夜无眠,让欢乐穿越时空,激荡豪情无限……”
10点过后,苏仙岭门外沿街,灯火璀璨,宵夜正盛。好友相约,东江湖-湘雪啤酒,举杯畅饮,相谈甚欢,彻夜忘归。那些年月,正是改革春风拂面,年轻一代风华正茂,生活走向新时代的快乐时光,至今总让人怀想留念。
念如今
如今家在苏仙岭下,他乡变故乡。白天、夜晚有更多的时间领略、发掘、回味、欣赏、抚摸苏仙岭。
这个夏天的雨季特别长,长到有人想恋夏天的炎热。雨后苏仙岭,宁静湿润,清晰的空气中充斥着水雾。林间流水潺潺,古木绿色昂扬,南竹苍翠挺拔。没有知了的喧闹,林中宁静的可听见雨打树叶滴滴答答声。小鸟和松鼠不见踪迹,蝴蝶在这个夏天也躲起来了。
雨季结束,夏夜晚上,苏仙岭最为热闹。进入盛夏,晚上大家都喜爱去苏仙岭走走。老人爱坐在山脚下白鹿洞乘凉,年青人喜欢登高望远。行人上下交替中,宛如穿越了时光隧道,恍惚中,看见年青人上山,下山已是耄耋老人。曾今,意气风发的少年,怎么走着就老了,这不就是现在的我、你、他吗。苏轼悲伤一问“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是追念逝者,更是悲叹人生。时光流逝中的苏仙岭,山依旧,水依旧,江山犹是昔人非。
夏天已至,常念春暖。回想这个春天,城里春来早,山间春来迟。走在半山略有寒意,此时绿意渐浓,树枝已经开始抽新芽,花朵正含苞待放。山上的桃花、樱花总是略带羞涩,姗姗比市区来的有点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是山间春来迟最真实的写照。
金秋的苏仙岭,一片斑斓。枫香树黄得靓眼,一片黄红灿烂或独立于路边、或相生于山间、或昂首于山腰、或挺拔于山之颠。昨天的秋雨悄悄而至,今晨酸枣落了一地。有邻家奶奶,特意赶早,去山间路上拾取,回去美美做起了酸枣糕。石楠树叶亮起了独门斑斓红,藏于绿叶间,偷偷告诉你秋已临至,这是她舞弄五彩花衣的季节。
冬天午后的阳光,总让人感到温暖。山顶去晒太阳,会让你暖而忘返,留念中想回到旧日时光,感叹岁月催人老,时光短暂的无耐、无情。突然而至的冷空气,穿山顶而过,一片云雾从天而降,天空灰暗朦胧一片,结束了白天阳光的温暖,宣告冬天已经来临。
数历史
苏仙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人文景点,从西汉至近现代都留有遗迹。
西汉时,神话故事,苏仙飞天就发生在苏仙岭上。苏仙岭原名牛脾山,因苏耽小时寄宿苏仙岭白鹿洞,在此飞天,于山脚桔井泉香救治郴城百姓,牛脾山因此而改名苏仙岭。苏仙岭山顶原建有苏仙观,门庭写有“天下第十八福地”,初建于唐,期间又加入佛门厅堂,成了道佛双地。
唐朝时期,山半腰之上就建有道观,颇有名气。道长姓廖名法正,韩愈途经郴州时,曾拜访过此道长,留有送廖道士序碑文“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郴之为州,在岭之上”。
宋时知名度更高,因秦观流放郴州,寄住苏仙岭之郴州旅舍,写出千古名词《踏莎行:郴州旅舍》。苏仙岭的核心人文景点就是三绝碑:秦少游的词、苏东坡的跋、米芾的书法。该碑文是南宋咸淳二年郴州知州邹恭任上翻刻于崖壁上,这是苏仙岭最特有的人文印记。
明时遗迹,在我的印象中,很长段时间没有发现踪迹。一方石碑,竖立在中线半山腰路边转角处,颜色灰暗,字迹模糊。有一天,又过此地,认真查看石碑刻记,翻然自笑。我们每天走的山路,脚踏的光滑石板,在此默然几百年,修建于明隆庆贰年,有此碑文为证。
走中线登山古步道,中间有两个休息亭。古亭墙面都是褐色条石,年代久远现在略显青灰色。古亭已列入省级文物,初建年代不详,现在的古亭修建于清代。第一个古亭正中门庭上有阳刻字“初登仙境”后门庭有“共步云梯”,第二个古亭门庭刻有“蓬来在望”后门庭有“仙阙可攀”。
民国时爱国将领张学良曾软禁于苏仙观,现在山顶有屈将室景点。当年将军囚禁时写下“恨天低,大鹏有志不能飞”。为什么软禁于此,因监管的保护队长刘乙光是郴州永兴高亭人。历史也必然,也有很多偶然。刘乙光虽是国民党军人,曾经为同乡做过善事,在上海救助过永兴黄克诚大将。
改革开放,时代大发展,神州大地处处莺歌。苏仙放歌是时代新曲,老年合唱团周日放歌苏仙岭山谷间,成为苏仙岭靓丽一景。景区增设车道直达山顶,方便老人登高望远。山顶架起云梯,可上天揽月,下俯郴城夜色,晚上一片灯火通明,山顶变缤纷之巅。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只留在了宋朝的时空,秦少游的郴州,录入了书本记忆中。楼台仍在,只是当时的天空,那时的迷雾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岁月中。月亮恒古未变,只是再也没有宋时的津渡,它永远的没入了沧桑的长河时空里,无声又无息。
【观苏仙岭有感】:郴江绕苏岭,白雾漫山间。古杏黄黄绿,今又似何年。
观古木
走在石板古路上,最爱看路边参天古树。樟树最多,主要集中在山脚下。
桃花居的两棵古樟树,树径粗壮、昂首挺拔,树年120年,是苏仙岭樟树中两个年长者。
乌桕树干强壮,树叶扇形小巧可爱,树年50-80年,此树不多,只有几棵长在苏仙岭山谷口,但棵棵精彩多姿,正值壮年,风华正茂。
松树最独立,或挺拔于山间、或翘首于路旁,直立而雄壮,常见的是一棵独存,偶有两棵结对,没有成群结队。树年有80年马尾松、60年南松。松树应是山间自然生长,不是移植过来的,因为此类松树在南方多个山间都有。
走南线古步道上山,路旁木莲树很多。木莲树干通直,树形整齐,枝繁叶茂,花大芳香,瓣白蕊红,美丽怡人,有树龄最高者60年。山间偶尔发现有几棵木荷树,木荷和木莲是否近亲,树状类似,名字略同,也许吧。
看见古老高大的南酸枣树,反复看见了苏仙岭的历史沧桑。一棵200年的南酸枣树,立于“蓬来在望”古亭旁,她是古亭的见证,也是与古亭相互守望的知心旧友。南酸枣树喜欢阳光,喜欢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适合生于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的酸性或中性土壤,不耐涝。浅根性,萌芽力强,生长迅速,树龄可达300年以上。中线步道,快到山顶时,有几棵南酸枣树,树龄有144年、100年、120年、80年。我猜想,苏仙岭自然环境是很适合酸枣树生长的。
枫香树,具有较强的耐火性、可抗有毒气体,常青常绿,深根性,主根粗长,抗风力强。三角叶片,形态喜人,浓绿而茂密,夏天深绿。秋天五彩斑斓,红黄相间最是靓丽多姿。独立于山腰之上,散步时总爱多看一眼,抚摸它清洁粗干的腰身。120年最年长的枫香,立于“蓬来在望”古亭旁,与老南酸枣树遥相对望。80年树龄常见,山间、山腰、山顶都有踪迹,枫香树高大挺拔,树干粗直,叶呈“爪”型,三片组合,两小一大。
一棵老漆树,216年,看到她,总想起南酸枣树,它们同一科漆科。但她太古老了,老态龙钟,又常年孤立于路边,时常看到她,就如同隔壁的老阿婆,她存在多年,和蔼可亲,但我们都读不懂她的历史,也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默默的和我们相邻,慈眉善目,可我们却一直没有了解她。漆树在南方种植很广,作用很大,油漆就是产自漆树。
苏仙岭树龄最长的,据我所知的是一棵白檵古木,260年,金缕梅科。长于山顶石崖中,树小巧而精致,枝细叶密。檵木叶可以入药,檵木叶嚼烂,敷在伤口上即可止血。白檵木生长缓慢,但长盛不衰,上千年的古树依然能开花结果,树皮在损伤95%以上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再生。苏仙岭谷底鱼池边种有一棵红檵木,树龄不大,80年代移种的。如果你有心,在路边经常可以看到野生白檵木或红檵木,至于它们树龄有多大,你还真猜不出来,也许他是一个长者,见证了一批又一批过客。
进山门左有五棵高大挺拔的任豆,树龄50年。青翠的树叶可作为青饲料。椭圆形的叶片,样式小巧精致。五个青春健朗的小伙伴,相伴相生,正朝气蓬勃走向明天。
赞山竹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南方的山上,常见青青翠竹。竹有多种,苏仙岭上有楠竹、观音竹、凤尾竹、刚竹。
毛竹又称楠竹,山上最多,山谷、山腰都有,成片长于山间,山顶少见。
毛竹自然生长于山间,千万年来在山谷间不断的迭代更新,现在形成了几片区域。毛竹适应力强,慢慢的在景区内规模越来越大。
毛竹是常绿植物,竿高笔直独立,高可达数十米,毛竹成年后由绿色渐变为绿黄色。叶片较小较薄,花枝穗状,柱头羽毛状。
看到毛竹,想起“厚积薄发”所蕴含生命的力量。春天来临,雨声淅沥间,竹叶青翠无语,等雨过天晴,几夜之间,竹笋爆发,直入云天。冬天肃静,就为春天而来,不鸣则止,一鸣惊人。毛竹耐寒挺立,心虚节贞,德比君子,世人称竹为“君子”。岁寒四友,首推君子竹。
观音竹长在山谷小溪间,竹竿密集生长,竿高数米。苏仙岭“福”路上,临近小溪旁,观音竹结伴生长,一簇一簇成圆形相拥在一起。似多年相识的旧友,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她们在此山间独自闭门参禅,见证了无数风雨,也照见了无数路人。
凤尾竹,株型矮小,绿叶细密婆娑,风韵潇洒,好似凤尾。枝竿稠密,纤细而下弯,叶细小,似羽状。苏仙岭半山腰的角落里时常发现踪迹,青绿相间,长在山间大树下,一点点相连,有时形成一小片。
凤尾竹一般长于中国南部。喜欢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耐寒性稍差,生存于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壤土。凤尾竹能够吸收甲醛,净化空气,常用于盆栽观赏,点缀小庭院和居室。
如果不经意去找,很难发现苏仙岭有“刚竹”,自然生于荒草间,仍山间野生竹。
刚竹长于乱树丛中,小时候山上常见,砍柴烧火常用。刚竹又名桂竹或金竹。竹径小,长不高。竹枝青翠细长,叶小而尖,与小灌木杂处相生。
也许是少年时家乡常见,对她独有情钟,在山间里第一时间就能发现,仿佛是多年前失散的玩伴,遗落在此。她们如此小巧,不似张扬,如此坚强,长于密林深处,不为取悦,只待有心人。
寻古迹
苏仙岭道观,汉代、唐代时都曾有建筑,后损毁。现在的建筑为仿唐代建筑,2002年由道教全真龙门弟子庹园乾主持下修建。内有三清殿、苏仙殿、观音殿、财神殿。整体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上下两厅,中有天井,子屋四间,厢房四间,古树环绕。历史古迹有唐朝遗迹:韩愈赠廖道士碑,古碑遗失,现碑为近代雕刻、汉白玉石。明万历十五年阮阅曾作《景星观》:圣世休祥见景星,曾闻瑞日庆云生,羽人中夜来朝斗,透过松梢一点明。景星观留有绝句:山高常见云,林密不知晴。
苏仙岭是一个道教名山,最早开始这里应该是道教之山,后来不知什么时候,佛教也在山中出现,并且占据了山顶,道观是否是那时移居山腰。还是山腰一直就有道观,山顶也有道观,这个我不清楚,只能遐想。
苏仙岭三绝碑,源于秦少游被贬郴州,寄居郴州旅舍。诗人不幸,诗词有幸,写出千古名篇【踏莎行.郴州旅舍】。“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留下潇湘去”。文章优美,苏东波居士有感于秦少游英年早逝,叹然悲伤痛呼“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三绝碑位于白鹿洞往上的山崖石壁上,为摩崖石碑,刻有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词和苏轼跋,字体为米芾行书手迹。时人称“秦词”、“苏跋”和“芾书”为“三绝”。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知州邹恭将“三绝”翻刻在崖壁上,称“三绝碑”。
到苏仙岭,常到三绝碑亭去观摩崖石碑,看“三绝碑”书法。只是看后,常感叹,此书法刻于山石中,形似米芾,却少了米芾书法的神采,真正的米芾书法真迹已经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处考迹。秦少游黄铜坐像逼真写实,让人感觉到当时词人的神采奕奕,让人留念驻足感叹。优美婉转的诗词千古传唱,今人几多怀念中膜拜,长叹历史之悠长,想古今中华大地文化之宏大悠远。
苏仙岭山脚下的白鹿洞旧称桃花洞,坐落于苏仙岭西麓,处于桃花居上方不远处的石崖下。《万历郴州志》载:“洞中可容数席,深邃莫知底止”。洞口塑有大小二只白鹿,母子碎步相吻,体态优美,形象逼真。洞内有白鹿乳哺小苏耽石雕,形态生动传神。洞旁山谷桃花溪上有三只白鹤雕塑,姿态各异,趣味天成。传说中白鹿白鹤为苏耽哺乳御寒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洞中。附近留有宋代诗人阮阅七绝一首,诗曰:“风驭云轩鹤羽轻,野麋尝此望霓旌。当初岩下藏身处,依旧春来草自生。”记述的就是这个故事。
白鹿洞在清朝年间,有一年大旱,多日未雨,百姓受难,庄稼近于枯死,时官员在此祈雨多时,正在绝望之际,忽听林间淅淅沥沥,突降干露,似上天神灵庇佑。此事特别神奇巧合,苏仙岭白鹿洞自古以来是一个神话传说之地,官员认为天降神灵,特意写文记事于此,现在苏仙岭风景区特刻碑立于此,以彰显白鹿洞之传奇。
登山巅
登上苏仙岭,俯看郴州、晨观日出、夜看灯火,山顶品美食,妙不可言。
郴州城里的市民,如有时间,或晚上、或白天,喜欢结伴爬爬苏仙岭。
夏天炎热时,晚上城里闷热,市民都喜欢去苏仙岭避暑。年长的爱在山脚处休息,享受山谷中清凉。年轻人喜欢登爬苏仙岭,不到山顶逛上一阵,觉得不过瘾。此时夜色正浓,三五好友登山锻炼后,山顶小憩、点吃美食、品尝啤酒,清风吹送,相谈甚欢,乐而忘返。
早上登顶苏仙岭,可观日出,看山川辽阔,远望王仙岭。俯可看郴城大地,楼房栉比鳞次,道路在高楼间隐没,苏仙岭广场在山脚下为森林覆盖,不见踪迹。
我爱攀登苏仙顶,在苏仙禅寺,吹暖暖清风,俯看郴城,环视群山,山间白云舒卷,观苍茫大地在天际间起伏。苏仙禅寺芭蕉又是一年黄又绿,无言而悠然的挺立,静若处子。
山间芭蕉,寒来暑往,日月穿梭,几经风霜雨露,阅无数匆匆过客,了无人问,也无怨无悔,悄无声息的长于此,开花于此,结菓于此。种蕉人,今又何在,禅师又或香客?芭蕉仍然在,不见种植人。
山顶有赵朴初书写的“苏仙岭南禅寺”六字刻于寺门之上,汉白玉山门,鎏金刻字。六字之上刻白底黑字草书“天下第十八福地”。寺门两边有对联“云雾岩巉(chan)下,乾坤指点间。”(备注:岩 巉,汉语词语,拼音是yán chán,一种陡而隆起的岩石,如悬崖、孤立突出的岩石。)
【登苏仙岭有感】
1.青山碧碧无穷际,白云翩翩滚滚来。此道飞天今何在,王苏相对默无言。
2.禅院清风卷舒云,不尽青山弄绿草。最是人间五月海,花满山坡云在天。
(备注:王苏,是指王仙岭和苏仙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