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已至,辽阔蓝天下的山海关,秋风萧瑟寒意渐起。夕阳西下,放射出最后一抹斜阳,刺人眼,了无余热,幕色渐渐袭来,寒冷悄无声息沁肤入骨。
古城街道上此时游客散去,行人非常稀少,以至于卖东西的商贩,把我当成了宝。老人河北正定人,定居此地多年,旅游记念小件非常便宜,3-10元不等,一些仿制品,虽然买着无用,也花了些钱买了一点。两个人,一个独旅和一个商贾,开始了夕阳下的对谈与闲聊。关于山海关历史,他知道的较少,年轻时从正定迁居于此,旅游起来后,改卖小商品,不关心世事,心思全在买卖,为了糊口而已。
山海关,称呼来源于明朝。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古时的一个战略要冲。
历史有记载,有11位帝王路过此处,或者停留驻足。
最早记录,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东巡此地,命李斯写下著名的《碣石铭》,筑碣石行宫。诗曰: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最有名、对后世影响最大、传播更深远的是魏武帝在此地,观海放歌。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出辽西、征乌恒,回师途经山海关,咏唱《观沧海》抒怀明志,成千古佳作。诗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亲临此地,驻跸赋诗。唐贞观19年,公元645年,李世民为巩固边疆,率大军东征高丽,从洛阳到幽州,经平州至渝关。曾驻“临渝宫”,登“汉武台”,吟《春日观海》五言诗一首。诗曰: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图王。
在明朝,此地因其依山襟海,固得名山海关。始建于明洪武1381年,明开国元勋徐达在此建关设卫。明朝后期,在丢失东北后,此地即变成拱卫北京最后一道天险屏障,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对峙,最后山海关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在一片石与李自成大战,历史由此转变。长城三关: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山海关为第一关,明朝长城军事重镇。
明山海关防卫城由七座城池组成,最中间核心是关城,其中主城楼现今保存较为完整。前边为东,叫东罗城,后边为西,叫西罗城。左右两翼为南北,靠燕山一侧为北翼城,靠海一侧为南翼城。在临海边,连接南翼城直通大海边的防卫城,叫宁海城。在东罗城前边,孤悬在防守前线靠前沿一线还有设立一座孤城,叫威远城。整个防线设置科学合理,在冷兵器时代,只要士兵坚守阵地,不玩忽职守,进攻方想要突破防线,比登天还难。事实也证明,整个明朝与清军对抗期间,山海关就是天险,清军从来没有在此攻关成功。直到明朝亡国,山海关还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控制中。山海关,天下第一关,不虚此名。
清朝时期,三位皇帝多次经此去沈阳、木栏围场、承德山庄,也在此停留多次,并留有诗词。我想在他们心里,面对山海关,感情是复杂的,此关对清朝意义重大,成败皆出于此关,可他们终究是没能从战争中突破此关。
宁海城是明万历七年蓟镇总兵戚继光参将吴惟忠修建。万里长城的起点老龙头就在宁海城内,老龙头长城直通大海。明朝宁海防卫城是山海关一个重要的防卫所,现在变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清朝时,山海关也失去了往日军事要塞地位,变成直通东北的一个交通要地。宁海城是清朝皇帝去东北途经休息地,在此修建了一个澄海楼,登高望海,留下许多诗篇。
林则徐:长城饮马塞霄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除是盧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宁海城景点内,实景复原了明朝时期防卫城布置,内部有驻兵,各式房屋,量仓、马厩、士兵住所、将军住所、将军府、练兵场等。墙上挂了详细介绍内容,特别之处,所有文字是用毛笔书写。书法不错,写出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功力深厚、笔法老到、有名家风范。曾经的铁马金戈,战略要塞,多少男儿挥汗洒血雄关天险地,如今变成了游客追思怀古的旅游散步休闲地。历史有时无常也有常,和平年代,雄关成友谊关,关口变成经商通关口岸,是老百姓经商交流的重要口岸;战争年代,雄关恢复原状态,是铁马金戈,饮马河山重要关口,是最残酷血战场,是生死拼杀、保家卫国的英雄竞争地。当夕阳将下,最后一抹斜阳余晖,照在边关要塞,是活着的人最后的希望,是倒下的人遥寄的梦想。残酷的历史记下了这一切,多少画面从古犹唱到今,变成了我们口中的故事。
清朝才子纳兰性德词【长相思 山一程】,也许此刻更能说明我的心情。“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首词写于和平年代,纳兰性德此时为护卫,护送康熙皇帝去上京时,路过山海关时写的。词以白描手法,朴素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身在榆关,心念故乡,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现如今长城内外再无硝烟,都是中华大地,明清战争也成为了历史,山海关作为关隘成了历史的代名词。
岁月悠悠,燕山魏魏,山海关早已变成了一个城市的名称,一个优秀的历史旅游名城,与关隘无关,只是一个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高速、国道、铁路、高铁穿行于此,蓝天下它们宛若四条并列的平行线,平铺在山海关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