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委机关组织我们几个支部的党员一同到红军山烈士陵园扫墓,最后一个仪式是中心血站站长、机关党委副书记现场讲党课。刘书记用自己的手机调了个8分钟闹铃,说给大家讲两个红军烈士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牺牲在遵义的红军高级将领邓萍烈士。
邓萍是红军长征中牺牲在遵义的唯一 一位军团级将领。他生于1908年,四川富顺人,18岁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20岁与彭德怀、滕代远等在湖南平江发动武装起义,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参谋长、中共红5军军委书记。25岁兼任红军东方军参谋长,参与指挥所部入闽作战。期间,曾兼任红5军随营学校教育长,参与筹建工农红军学校,任副总队长兼教育长,培养了大批红军干部。26岁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同年10月参加长征,协助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担任右路前卫,掩护主力突围。1935年2月27日在遵义战役前线指挥作战时英勇牺牲,年仅27岁。
刘书记表情庄重、语句凝重,把我们全部带回了解放遵义、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刘书记几次如鲠在喉,大家的思绪不约而同回到邓萍同志墓碑、当时的红11团政治委员张爱萍同志所作的挽诗上:“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求经典;北伐讨贼冒弹雨,平江起义助烽焰;‘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哭奇男。”
刘书记话锋一转“看了邓萍,再看看我们年轻的党员,你们有的可能还是27岁的‘奶嘴男’!”
刘书记的一番话,让我想起了一次他到我们支部检查“两学一做”工作,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由于组织委员撰写的汇报材料出现几处错误,刘书记发现后语重心长地说“材料不管是谁写的,不要找借口说你没有检查到,失误就是你的事。你自己的工作不可能由你们书记来慢慢检查,书记要做更重要、更大的事啊。”
第二个故事是叫龙思泉的红军卫生员。
1935年红军进驻遵义城后,正值遵义南郊十多里处有一个叫桑木垭的山旮旯 ,遇到一场俗称“鸡窝寒”的瘟疫。因偏僻、土地贫瘠,老百姓请不起医,吃不起药,只能成群结队去观音庙烧香、求菩萨保佑。有一个小红军卫生员从前在药铺当过学徒,他不辞辛劳,日夜为这些穷苦病人熬药、送药,一时间救活了很多人。不久,部队北上抗日,小红军按照首长给他指定的方向深夜追赶部队,行至南关乡金华村时被一个乡丁杀害,桑木垭一带群众闻耗赶来,含泪将小红军掩埋。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为悼念小红军,把小红军在桑木垭的坟墓搬到红军山烈士陵园。
我所知道的刘书记,是一个从乡镇卫生院院长、县中医院院长,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领导。他刚调任中心血站站长的时候,发现全市用血周转困难,于是很抓宣传教育,带领职工在市中心城区、黄金地段设立了26个无偿献血宣传橱窗,定期向广大市民宣传无偿献血法律、法规及献血知识等健康教育知识。同时,举办“我的血液、我的情”主题征文大赛,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走进血站,走近献血人,收集献血故事,书写感人事迹;开展“博爱名城•最美献血人”评选活动等。经过刘书记的努力,中心血站在全市架起了用血者与无偿献血者之间的桥梁,每天,都有那么一群人,义无反顾挽起袖子,无偿献出爱心。于是,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在卫生系统广为流传“书记刘,带好头,会梳头,事找头,会管头”。在刘书记的倡导下,我市连续8次荣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打牢了一座有足够血液、不差血液供应的城市的根基。
刘书记说:“作为一名卫生员,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能够‘悬壶济世’,我们今天来的,绝大部分是学医的,能从小红军身上学到的就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请回去后思考你的岗位上你能做到哪些?能够做到哪种程度?就是今天最大的收获!”刘书记的话刚一讲完,8分钟的闹铃响了,46名党员不由自主、同时为刘书记“啪啪啪”地鼓起了掌。